【话说咱村】秦万宝 ▎黑池村社火与村名背后的文化瑰宝

文摘   生活   2024-12-18 14:15   陕西  

黑池村社火与村名背后的文化瑰宝

秦万宝

       在合阳县黑池镇,有个充满魅力与历史底蕴的村庄——黑池村(1958年分为黑西村和黑东村)。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散发着独特的文化光辉。

       先来说说黑池村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来历。东晋时期,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云游至此,村民们怀着崇敬与期待,请他为村中新修的牌坊题字“古晋墟”。王羲之欣然挥毫,笔走龙蛇间,墨香四溢。题字完毕后,他来到涝池涮笔,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清澈的池水刹那间变得漆黑如墨,然而,当人们将水舀到桶里时,却发现水依旧清亮透明,毫无污浊之感,牲口饮用后也安然无恙。此后,这口涝池便被人们称为“黑水池”,而村庄也因之得名“黑池”。这一传说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历史文化与村庄紧紧相连,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神秘而令人向往。

       黑池村社火,无疑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一张耀眼名片。其历史源远流长,数百年的传承,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流淌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社火表演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这段时间里,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之中。


       芯子表演堪称黑池村社火的精华所在。工匠们运用巧夺天工的技艺,精心设计出一个个独特的铁芯子。这些铁芯子成为了孩子们展现风采的舞台,他们装扮成从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中走来的人物,或英勇无畏的英雄豪杰,或婀娜多姿的仙女佳人。你看那《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唐僧的庄重、孙悟空的灵动、猪八戒的憨态可掬、沙僧的忠厚老实,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他们被固定在铁芯子上,却仿佛挣脱了束缚,在空中做出各种惊险而又优美的造型与动作,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让人不禁为其精湛的设计与表演所折服。早在 1959 年,黑西村的两床芯子就凭借其独特的魅力,远赴北京参加天安门群众大游行,之后更是被中国农业展览馆收藏,这无疑是对黑池村社火极高的赞誉与肯定。


       锣鼓表演则是社火的灵魂之音。鼓手们个个精神抖擞,手中的鼓槌犹如灵动的画笔,在鼓面上肆意挥洒。他们敲打出的节奏千变万化,时而如疾风骤雨,密不透风;时而如潺潺溪流,舒缓悠扬。锣手们紧密配合,清脆的锣声与激昂的鼓点相互交织,碰撞出热烈欢快的火花。那声音响彻整个村庄,回荡在大街小巷,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又似乎在传达着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它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点燃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热情,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之中,感受到了黑池村人民那如火焰般炽热的活力与激情。


       黑西村与黑东村虽各为自然村,但在灯节期间各自都会在黑池街道,举行盛大的社火表演,各创奇技,尽显神通。这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村民们传承文化、凝聚情感的重要方式。社火表演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倾巢而出,邻近各村镇的人群涌上街头。孩子们兴奋地穿梭在人群中,大家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喜悦的光芒,他们在社火表演中看到了过去的回忆,感受到了岁月的变迁。而那些外出打工归来的青壮年们,也在这一刻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他们与家人朋友一同欣赏社火,分享着彼此的故事与思念。

       如今,尽管时代在飞速发展,黑池村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留下了许多老人和儿童,但社火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却从未被遗忘。它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黑池村的社火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创新与发展,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赏与体验。它不仅是黑池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星辰,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让每一个听闻它、目睹它的人都不禁为之赞叹,为之陶醉。



作者简介:秦万宝,合阳县黑池镇北连村人。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从事教育事业四十余年。曾任《陕西农民报》《农家信使报》《渭南教育》《陕西教育》等报刊通讯员,刊登稿件二百余篇,《合阳楹联》会员,曾获渭北楹联十强称号。

欢迎积极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将本文一起刊登在近期的《虹媒资讯》。


合阳虹媒
合阳县虹媒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0913-552800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