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宁广民 ▎记退休干部李坤仓的奉献岁月

文摘   情感   2024-12-23 09:22   陕西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记退休干部李坤仓的奉献岁月

  宁广民


84岁的退休干部李坤仓近照

 他是一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人,年轻的时候就对农民怀有很深的感情,说他是“孺子牛”当之无愧。

 他是一位勇于攀登、敢于创新的人,从普通的兽医走向领导岗位,一路走来,称得上是一个坚韧不拔的“拓荒牛”。

 他是一位不遗余力、乐于吃苦的人,热心党和人民的事业,做事扎实,一步一个脚印,群众称他是“老黄牛”。

 回望李坤仓老人六十余年的奉献岁月,宛如发现了一处惊天宝藏一般令人惊叹。

 从七十年代开始,他先后参加了全国、全省兽医工作会,西北五省兽医经验交流会、群英会,被评为省、市、县先进工作者、科技状元。2014年被评为陕西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5年被评为全省模范红袖章平安志愿者。他荣获省、市、县、乡乃至全国荣誉证书不计其数。

 在党的培养下,凭着对畜牧兽医工作的无比热爱,他由一个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到两鬓斑白的耄耋老人。这位业界苦行僧在岗期间,他立党为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退休后,凭着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工作的激情,他无私奉献,做到了责随职走,心承责走。

 他信仰坚定,践行诺言。人们称赞他是“五十年代的好少年,六十年代的好青年,七十年代的好党员,八十年代的好干部,九十年代献余热的好标兵”。

忠于职守孺子牛

 李坤仓,合阳县黑池镇峪北村人,于1941年1月出生。出身贫苦,祖上世代务农,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自小就在充满泥土气息的环境中成长,质朴的乡村生活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生命之中。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最激烈的一年,峪北村地处黄河堤防工事的前沿,父亲除了务农外,还参加了合阳抗日自卫队,协助守河部队运送粮草,坚守抗日阵地。

 他九岁那年,王震将军率领的西野二纵进驻峪北村,部队分散驻扎于村中各户,他家住着一位李连长,待他形同手足,给他讲战斗故事,让他体验部队生活,帮他家搞春耕生产,引领他听首长讲话。1949年春节军民联欢晚会上,李连长带他看了《女英雄刘胡兰》的演出,刘胡兰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心里。他拉着李连长的手让带他去纵司报名参军,李连长语重心长地说:“你年龄偏小,等你长大后再去报名入伍。”这事后来传到王震将军的耳朵里,将军让他的三个孩子去找李坤仓,与他交朋友,并让李连长转告小李:“希望他好好读书,长大后当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这段经历虽然不长,经过对革命事业的耳濡目染,在年幼的李坤仓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立志要做红色接班人,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志向就是那时树立的,这颗初心成为他一生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王震将军的部队离开峪北不久,李坤仓走进校园,一头扎入知识的海洋。在学校读书他很用功,事事走在前头,先后担任少先队小队、中队、大队长、班干部,常受到学校表彰奖励。在家中他勤快懂事,经常帮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赶着牲口拉土拉粪等,犁耩耙耱样样能行。虽未成年,他却对农村、农民、农业和为农服务的牲口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在村里他是乖巧懂事的孩子,1957年6月,15岁的他参加了革命工作,到黑池兽医站学兽医,从这时起,他便成为农业战线上一位忠诚的守护者。他守护着黄土地,守护着黄土地的人,守护着黄土地上的牲口。他认真学习兽医技术,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业务知识。他脚踏实地,像鲁迅那样“俯首甘为孺子牛”。用“孺子牛”的思想,使“孺子牛”的干劲,传承“孺子牛”的精神。

 1959年10月,因工作需要,李坤仓由黑池调入新池兽医站,自此他与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他将大半辈子的精力和才华献给了他所熟悉和挚爱的这片热土。

 “一头牛就是一家人的命根子,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李坤仓的口头禅。

 让我们循着他那朴实无华的话语,一同去寻觅李坤仓走过的闪光足迹。

 行家庄村4组村民党顺江至今记得,1981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他家的牛不知啥原因突然肚胀眼直,水草不进,慌乱之中他到兽医站叩响了李坤仓的房门。得知情况后,李坤仓二话没说,飞快地赶往13里之外的顺江家,为奄奄一息的大黄牛做了清针、刺胃、排气等施救措施,经过一番紧张有序地救治,等到天亮时病牛慢慢地有了好转,顺江激动地眼角流出了泪花:“你不但救了牛的命,而且救了我们一家子!”后来,顺江干脆让儿子也跟着他当学徒学兽医,之后能为农民热心服务。

 和顺江一样,有回牛庄村民李景花价值万余元的秦川牛感冒发烧,危在旦夕,若不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万般无奈之际,他突然想起李坤仓,于是便风风火火感到他家说明来意。时值春节,坤仓听完主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后,立即撇下一屋子的客人,骑上自行车赶到景花家里,凭着高超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最终挽回了牛的生命。

 群众心里有杆秤。有人算过一笔账,说李坤仓在新池兽医站工作了30多年,每天20里计算,行程可超过20万里。也有人感慨地说:“李坤仓在新池人眼里,称得上是一头忠于职守的‘孺子牛’”。


左一为李坤仓同志


务实创新拓荒牛

 1963年,为了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需要,解决农村兽医短缺的问题,组织安排李坤仓带职带薪到武功农校学习。在校园他刻苦学习,孜孜不倦,仅用8个月学完了三年的课程,考试及格后,他拿上了毕业证返回乡里,积极投入到农村基层第一线。

 1964年开春,为了抓好农村基层工作,他毛遂自荐,代表公社团委深入第一线,在北顺村抓点。主要有两项工作成绩尤为突出,一是畜牧工作。起初,北顺村有5个生产队,15槽牲口,共108头,其中三类牛60头,空怀母畜64头。看到此种情况,他的心情很沉重,决计改变这种状况。白天他给饲养员传授科技养畜技术,毫无保留把养牛经验传授给他们:饲料是基础,圈舍建设是条件,防疫灭病是保证,良种饲养管理是关键,“三勤”“五知”和“六净”条条都要天天用。同时,每天晚上他坚持协同村主任李全逐槽检查,督促和落实,并抓了空怀母畜配种怀胎工作。到年末64头母畜全部怀胎,第二年春天,三类牛变成一二类,牲口增加到150头。二是抓抗旱工作。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麦田旱象严重,他一方面组织干部和群众搞麦田碾压抗旱保墒,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找水源。北顺村紧沿沟岸,他与村支书李天喜多次下沟查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水源,于是发动群众人担车拉,缓解了抗旱之急。这一年夏田和秋田取得了好收成,率先完成了全年公购粮任务,确保了年终各项分配任务的完成。北顺村被评为先进集体,村支书和主任均被评为先进个人。新池公社在北顺村连续开了瘦牛20天复壮等几个现场会,推广了经验。社长李仲先在大会上称赞道:“李坤仓是年轻有为的团书记,他精明能干,给各村做了表率。”

 1969年,由于他工作成绩突出,获得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组织任命他担任新池兽医站站长。

 对于一个肯干事爱干事的人来说,李坤仓把此作为提升工作平台的一个跳板。他第一个提出要把乡镇兽医站办成畜牧兽医工作站的思路。他在指导基层发展畜牧业上大做文章。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他先后10余次到杨凌农学院请畜牧兽医专家出谋划策,到陕北和河南灵宝学习经验,甚至自己花钱买了数百套相关资料和书籍。春来秋往,彻夜攻读,解决认识和技术问题,他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先后在韩庄、张家庄和来家庄村抓点,摸索和积累经验,寻找解决发展畜牧业的新路子。

 他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第一把火,推广青贮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七十年代初期,一切都是蓄势待发,粮食产量不过关,这成为困绕畜牧业发展的一个桎梏。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这是李坤仓走马上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新池是有名的农业大镇。群众素有栽红薯、种玉米的传统耕作习惯,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人收完庄稼后,干脆将农作物秸秆、枝蔓随地焚烧,既造成浪费,又污染环境。每每此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能否将这些秸秆充分利用起来,解决粗饲料不足的问题呢?他大胆设想,挤时间学习有关资料,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总结出了一套先进的青贮饲料技术,先在韩庄七队和来家庄试点,成功后于1972年组织各村干部及饲养员参观了这些点青贮玉米秆、红薯蔓现场。

 由于大抓秸秆青贮,不仅满足了集体养猪冬春喂青的需要,还为大家畜提供了一定的青饲料,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大发展。韩庄二队集体养猪场有10头母猪,曾因缺乏青粗饲料,大部分乏瘦不发情、不繁殖。1974年自从喂了青贮饲料后,普遍健壮,头头发情,个个怀胎。全公社生猪存栏截止1975年6月底达到11258头,比1974年同期增长了83%,大家畜业普遍增膘健壮。群众高兴地说:“青贮饲料就是好,发展畜牧离不了,营养丰富增膘快,节省饲料疾病少。”东姚村模范饲养员李丰录过春节乐哈哈地在自己饲养室门口贴了一幅对联“喂青贮六畜兴旺,抓畜牧五谷丰登。”吸引了前来参观人的眼球。

 第二把火,开创综合办站新路子,搞好多项服务。

 1970年前,新池兽医站由于坐门等医,业务单纯,常常入不敷出。面对如此情况,李坤仓根据畜牧生产发展的需要,结合外地的经验,大胆革新,引导企业逐步走上综合办站的道路。

 综合办站搞什么?畜牧生产需要什么,他们就搞什么。李坤仓深知,发展畜牧业关键在于实干。当年,他主要干了五件实事。

 一、抓饲料。1974年,他们急群众之所急,成立饲料加工组,购置设备,巡回加工服务,一年来给生产队加工粗饲料330余万斤,铡草479万余斤,很受群众环境欢迎。为了解决饲料单一,推广科学喂养,1975年秋季,又建立了饲料配合加工设备,生产了大家畜、猪、鸡不同生长期,不同目的的配合饲料8种,占综合站收入的9.7%。

 二、抓种植。种植中草药是节省开支,保证治疗的一种好办法。这个站共有20亩耕地,主要种植菊花、贝母、生地、大黄等草药,还发动职工采药23种,采种草药占综合办站收入7.2%。

 三、抓制剂。从1974年以来,土法上马自办制剂室,当时共制出针剂31种。配制中成药5种,占综合办站收入59.6%。

 四、抓配种。为了便于管理,更好地提高配种技术,1973年他们把公社原配种站合并到一块,更换了优良种畜,配种头数逐年增加,又增进了人工授精技术,提高了配种受胎率。配种收入迅速提高,占综合办站收入36%。

 五、抓猪鸡。

 为了配合养猪事业的发展,1970年办起了种猪繁殖场。为在全社推行公猪良种化,母猪土种化,育肥猪杂交一代化做出了贡献。先后繁育了宁乡、内江、荣昌、巴克夏等良种猪。上交国家66头肥猪,提供良种猪872头,收入大大提高。同时,为发展养鸡职业,给各村提供种蛋,促进群众提高家庭收入。

 第三把火,推广畜病合作防治制度,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建立了联产计酬等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为了适应新的生产责任制的变化,李坤仓大胆设想,率先在全社实行畜病合作防治制度,即实行社队两级管理,“四包到户(包防疫、包治疗、包药费、包去势)”。通过改革,收效突出,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

 由于他们不断开拓创新,走自力更生、勤俭办站,以副养站,改变了单一看病的兽医站,使得新池由3人的兽医站发展到68人的畜牧兽医工作站,畜牧业发展的速度一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仅百头养猪场就多达100多个,帮助张家庄建立了一个千头养猪场,这在当时影响很大。

 新池为合阳乃至陕西省基层兽医站职能转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是第一家将兽医站牌子转换为畜牧兽医工作站的基层单位。他们的工作受到了中、省、市、县的表彰和奖励。李坤仓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畜牧兽医工作会,并在大会作了第6名经验介绍发言。同时还参加了西北五省经验交流大会,陕西省畜牧工作群英会和陕西科技大会,并被吸收为全国农学会会员。

 1974年,合阳县原县委书记吴怀祖、王京书等推荐他到华县、临潼作学术报告;1975年受邀到蒲城农校讲课;1976年应邀到渭南地区农业局培训班讲课;1977年在新池举办培训班,为全县培训了畜牧养殖和兽医100名。先后有7省47个县市到新池参观学习。在出席全国畜牧兽医工作会之际,他应邀给山东代表作报告。新池兽医站的经验遍地开花。当地干部和群众称赞李坤仓:“三把火把新池烧红了,全国有名,西北很红,是一位创新的拓荒牛”。

 在新池镇召开的人代会上,李坤仓以高票当选新池镇副镇长。他说:“我要把整个精力全部投入到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粮果畜综合发展上,使新池镇的农业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退而不休老黄牛

 退休是人生一个大的转折点。1991年4月,李坤仓从县畜牧站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退休后,有个单位提出每月出2000元聘请他当顾问,却被他婉言谢绝了。按常理讲,他应该颐养天年,但从离岗的那天起,他就做好了继续奋斗的思想准备,毅然决然地回到新池,住进了那个仅有18平米的小屋。有人问他:“你一个月4000多元的工资,年事已高,况且患有颈椎、腰椎等疾病,本是四世同堂,静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你却是老黄牛拉车不松套,你到底图什么?”他笑了笑说:“为了报恩,我啥也不图,只图是个党员,活一天就为党奉献一天,为新池的父老乡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他激情不减,信心百倍。在人生的路上又揭开了新的一页。他接受了组织的委托,既担当起新池镇关工委副主任,又身兼数职,这一干就是20年。

 在李坤仓肩负这些工作之前,可以说,一切基本是形同虚设,有班子,有牌子,没阵地,没活动,没效果。他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牛劲”,一切从头做起,从基层抓起,靠脚踏实地干起,在关工委这个岗位上,他着力抓了五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前排左一为李坤仓同志


一是狠抓镇关工委组织规范化建设。李坤仓在这期间,腿没少跑,心没少操,劲没少鼓,在他的努力下,镇关工委班子坚强有力,各项制度健全完善,办公场所长期固定,关教活动有序开展,组建起了关工、老干、科协、老科协、老龄、政协、文化、科技学校七位一体的老年组织,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工作合力。

 二是关爱留守儿童、失足青年特殊群体。2017年7月的一天,北王庄村一对夫妇把因上网吧逃学的儿子送到镇上,说他们管教不了,请求司法处置。李坤仓苦口婆心地与该生长谈3个多小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使其认识到错误,给父母做了保证,高高兴兴地回家上学。为此,他还多次深入学校,举行了“远离网吧宣誓签名活动”,他被县上聘为网吧监督员,坚持不定期地到网吧巡查,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和家长的工作。

 在他的组织下,先后为100名贫困生进行调查申报,由县上给予资助100余万元。镇关工委给新池中心小学80名留守儿童赠送了学习用具,并组织全镇有关干部对70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慰问。

 三是重视家风家教工作。李坤仓同志一贯有抓点带面的工作风格。2016年夏,他在牛庄村挖掘出屈氏宗族的族训、家规,这对后代子孙的成长很有影响力。他立即配合县镇领导多次赴牛庄村,对群众户深入走访、调研。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牛庄突围战就发生在这里。他配合村党支部组织家规家训编写班子,顶高温、战酷暑,走巷串户4个月,协助牛庄村4个村民小组258户修订了新的家规家训,户户悬挂在家庭居室显著位置,对子孙后代起端蒙养、重族教的作用。并编辑出版了《牛庄村村规村风家规家训汇编》一书。

 新池镇在牛庄村召开家规家风推广现场会,与此同时,他帮助南沟、东姚、新池、秦庄等8个村修订家规家训,并整理出版了8个村的《家规家训汇编》。组织出版了《新池镇家风家训进校园好故事汇编》、《新池镇家规家训集锦》、《新池镇历史名人录》三套书。通过开展“立家规树家风唱村魂,建设美丽家园”活动,薪火相传,对教育青少年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是实施“筑梦工程”,传播红色基因。李坤仓组织关工委讲师团,深入学校,走进家庭。自2010年以来,先后举办了以宣讲“十八大精神、纪念抗战七十周年”为主题的德育报告40余场次。尤其是他写的《牢记抗战历史,立志成才报国》、《家长要做家庭教育的良师益友》等论文。不仅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在省市有关刊物、网站得到了发表。他的笔记本上有50名新池中学学生的姓名,记录着他们的学业成绩,思想动态和家庭情况,经常以各种形式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给学生带好头。

 五是组织为家乡青少年捐书。2001年开始,在他的带动下,组建起600多人的“五老”志愿服务队伍,悉心为青少年、贫困户送政策、送法律、送科技,想方设法联系爱心人士为家乡捐书26000余册,让“农家书屋”惠及千家万户的青少年及父老乡亲。

 他的家风严谨,教子有方,4个子女虽然职业不同,但时刻牢记他常说的“诚实守信,功满德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相继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全家6口人,其中5人是党员,1人是团员。1994年大儿子爱党爱国,带头交售“爱国粮、爱国棉”。其做法先后被中央电视台、《陕西日报》等各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他大爱无疆,心系下一代。多年来,相继为青少年和公益事业捐助善款4000余元。


前排右一为李坤仓同志

 2013年,新池镇关工委被中央关工委命名为“五好关工委先进集体”,2015年他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关教工作者”称号,2016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者”称号,2018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关教功臣”等殊荣。

 2019年,李坤仓一度双关节肿痛,生活几乎难以自理,他也曾有真正退下来的想法。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看到钟南山还比自己长几岁,依然以80高龄的无畏精神,奋战在抗疫一线,自己没有理由不为党工作,疫情战打响后,他又回到工作岗位上。

 李坤仓不仅在关教工作成绩显著,他所主管的其他工作同样获得了中、省、市、县各级的表彰和奖励。他个人连续五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老干发挥作用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市老干局、市科协、市老协命名为“做出重大贡献老科技工作者”,2012年渭南市委、市老科协、市委常委对他进行慰问表彰,2013年被县老龄委、民政局授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4年2月被评为“渭南市第五届老科协先进工作者”,2014年10月被评为“陕西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4年11月被授予“渭南市优秀网吧监督员”称号,2015年1月被授予“全省模范红袖章平安志愿者”称号。自2013年至2015年,连续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被县委评为家风家训先进个人,2018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双管工程先进个人,2020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关爱奉献之星”称号,2021年被市委组织部、市老干局授予“渭南市最美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同年被县精神文明办评为2021年第一季度“合阳好人”登榜宣传。


二排左起第三位是李坤仓同志

 回顾他个人的工作历程,笔者问他有什么想法,他感慨地说:“这些年来,当然包括过去,在工作中取得的点滴成绩,都是党的培养,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支持下取得的,否则,一事无成。”听了这位髦髦老人一席话,使我内心充满了敬佩。

 他像一头老黄牛,耕耘不辍。又似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作者简介:宁广民,新池镇西王庄村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虹媒资讯》特邀作者。早年从事基层宣传工作,曾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及电台发表了诸多文章,被多家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


欢迎积极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将与本文一起刊登在近期的《虹媒资讯》,欢迎关注转发!


合阳虹媒
合阳县虹媒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0913-552800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