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合阳提线木偶戏(连载二)

文摘   2024-12-17 08:53   陕西  

——选自(《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序,2018年版)连载二

合阳提线木偶戏,是陕西省合阳县特有的古老提线木偶戏,是我国长江以北仅见的稀有剧种。民间俗称“线猴”、“线胡”或“小戏”。线戏渊源,十分久远,一般说法是“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据专家考证,认为是目前我国木偶戏中历史最早的。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有记载。《明皇实录》中有唐玄宗《吟傀儡》一诗:“刻木牵丝一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犹似人生一梦中。”其“刻木牵丝”的结构,“鸡皮鹤发”的外形已与今日合阳提线木偶戏的偶人非常类似了。合阳线腔戏有自成一家的脸谱,其特点与隋、唐的雕刻艺术一脉相承明末清初,号称“关中八高士”之一的合阳举人李灌(向若)与线戏艺人过从甚密,对线戏的唱腔、音乐、剧目、服饰等作过较大的改革,使之更趋完整化、戏曲化。清代乾隆之后,是合阳线戏的鼎盛时期,单是合阳一县就有班社五、六十个。

提线,是合阳线戏的主要表演方法,偶线根据角色的不同,分别为五到十根不等,按具体情况还有增加到十七、八根的。偶人通高80—90厘米,重3.5—5公斤。通过线戏艺人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技巧,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动作栩栩如生,犹如活人。线腔是合阳提线木偶戏专用的声腔,在全国仅此一家,既苍凉悲壮,又委婉细腻,颇具秦地特色。皮弦胡、铮子和马锣是合阳线戏特有的乐器。合阳线腔木偶戏剧目丰富,老艺人传说有五百余本,最受群众欢迎的是“三箱(厢)”(《百宝箱》 《西厢记》《囊哉装箱》)“二楼”(《谪仙楼》《鸳鸯楼》)“双钗”(《金琬钗》《双风钗》)以及《蝴蝶杯》等。还有一部分艺人们即兴创作的小戏,俗称“捎戏”,语言通俗上口,生活气息极浓,1955年,晨光线剧社赴北京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传统戏《打金枝》中“背舌”一折。担任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的著名评论家朱丹在《戏剧报》发表题为《木偶戏皮影戏的发展情况和艺术成就》的文章,热情赞扬道“木偶戏《打金枝》中公主的表情活画了一个娇媚任性的闺阁千金”;“合阳线戏的曲调在西北一带是很有特色的音乐,称为‘线吼调’,具有一种悲壮激昂的情感。”1997年,合阳提线木偶戏剧团王宏民、肖鹏芳夫妇应邀远赴巴黎演出,这是合阳提线木偶戏首次走出国门。2006年,合阳提线木偶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合阳虹媒
合阳县虹媒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0913-552800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