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小吃(小小说)
孟成祥
周六早晨,还在梦境里踟蹰的木子,被骤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拉回到了现实。
伸手拿起手机看时,外埠字样的来电显示,使他决然挂断了来电,还嘟哝了句:“真烦人,又是骚扰电话。”
没隔一会儿,手机铃声再次倔犟地响了起来,仿佛告诉主人,倘若不接听,还会继续惊扰你。木子似乎也感觉到了,便无奈地按下了接听键。
只听对方锐声嚷到:“木子,还没有起床吗?”
木子条件反射般“腾地”坐了起来,一扫慵懒神态,恭敬有加地回话:“原来是老班长啊,抱歉抱歉。”
当兵五年,班长以其精湛的军事技能,体贴入微的管理方法,励志上进的带兵理念,把自己“军中之母”的形象妥妥的烙在了木子的脑海中。
特别是新兵连时,木子因感冒生病而格外想家。班长便坚持亲自给木子打饭洗碗,并讲述自己当初新入伍时的心路历程,使木子深以为然。虽然退伍已经二十多年了,但往事如昨,总是历历在目。
老班长继续说道:“我和咱们班四位战友,明天去你那儿转一圈,你在家等着我们啊。”
木子复员后,与班长再没有什么联系。这一晃,就是二十多年了。只是听闻班长转业后,异地安置在部队驻地。想来,也该到退休年龄了。
放下手机后,木子心里如黄河水一般,波涛涌动,浪花轻抚。昔日军营里的绿海旖旎,情似手足,就如电影一般在脑海中闪烁频现。
木子心里琢磨着,一定要尽地主之谊,招待好老班长和战友们,把自己对军营的感念、对老班长的感恩、对战友们的感怀,统统融入到一箸一酒中。
木子与妻子反复商榷,觉得老班长到达后,看景就去“早知有洽川、何须下江南”的诗意处女泉。吃饭既要有家乡小吃,充分展示一下文化底蕴深厚的故土故乡。还要安排一顿大餐,在酒意阑珊里,扯一扯老班长埋藏在心底的“我的连队我的兵”情怀。
主意已定,就剩下刻不容缓了。木子和妻子便上街寻找能承载地域文化的特色小吃踅面店与清汤羊肉馆。
平日没有怎么留心,经过专门上街考察调研,木子感觉到踅面店普遍存在操作间逼仄黢黑,店堂拥挤晦暗。好像在经济社会进步的滚滚洪流中,唯独把踅面店给遗忘了。踅面店的经营理念没能跟上时代前行的节奏,还彳亍在几十年前生意经的窠臼里。
清汤羊肉馆就更憋屈了,一直以来,家乡人引以为豪的“清汤羊肉馆”牌子,基本上没有人用了。本土经营者多将牌子改为不伦不类的“羊肉馆”。外来的经营者,店名就异彩纷呈了,街头有澄县羊肉、蒲城羊肉、固市水盆、冯原羊肉、寺前羊肉……想寻找一家挂着“清汤羊肉”牌子,以当地古法亨制的地域性很强的羊肉馆,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便偶有一、两家,却存在着致命的瑕疵,不是店堂黝黑,就是烧饼又硬又小,难以展示淳朴大方、豁达憨直的当地民风。
纠结了半天,木子遂决定在老班长到来的当天,中午去坊镇吃踅面,至少可以炫耀一下名人名家光顾过此店。晚上喝酒,次日清晨去肉烂汤醇、烧饼暄软、小菜糖蒜、店面宽敞、整洁礼貌的“蒲城羊肉馆”吃羊肉喝羊汤。
军营一别数十载,总忆战友情似海。
当天晚上,又是一个繁星满天。一个班的战友又聚在了一起,酒意微醺,情义再现,醉了岁月,白了华发。时光在笑谈中流淌,夜色在追忆里温馨。
月华满天、清霜佛地的时候,木子将醉意朦胧的老班长搀扶到酒店房间。老班长拽着木子的手臂,呢喃着:“若有来世,我们再当一次兵。”
次日清晨,木子带着老班长和几位战友,来到“蒲城羊肉馆”,大家顶着店堂上方氤氲着羊肉味的蒸汽,听着服务员的吆喝:“要肥的,还是要瘦的?”伴随着大师傅刀与砧板的切肉声,大海碗羊肉便端到了面前。随之,战友们不约而同地低头“哧溜”一声啜饮起羊汤,便完成了吃羊肉的“四步曲”。
汤醇肉烂饼脆,配上小菜糖蒜,吃着谝着,真是一种人间至味享受。离开时,几位战友异口同声道:“绝配风味。”
在离开羊肉馆时,老班长长时间地凝视着门额上的“蒲城羊肉”牌匾。随之,向不明就里的木子称赞道:“真乃家乡小吃!”
在老班长和战友们的车辆驶上高速路后,木子才猛然想起,老班长的祖籍是陕西蒲城,转业时,落脚到了秦巴山区。
作者简介:孟成祥,北太册村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渭南市作协会员,《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者,《虹媒资讯》特邀作者,著有散文集《山禾》。
作者简介:孟成祥,北太册村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渭南市作协会员,合阳县作协会员,《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者,《虹媒资讯》特邀作者,著有散文集《山禾》。
欢迎积极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将与本文一起刊登在近期的《虹媒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