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的中日伊万里瓷器

文摘   2025-01-25 07:04   北京  

撰文/方若素 支持/成都博物馆  东莞展览馆
供图/东莞展览馆






伊万里瓷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外销瓷器品种,指江户时期(1603年-1868年)在日本九州岛有田地区生产后,从毗邻的伊万里港贩运出海的瓷器。这些瓷器远渡重洋,在欧洲市场大放异彩。它们风格多样,论青花则古拙质朴,论彩绘则或清新雅致或富丽堂皇。它们一方面洋溢着日本文化的异趣,一方面又潜藏着中国文化的影子。乍见之下,那些中国元素有时甚至太过直接,似曾相识的缠枝花卉与文人山水,或许会令不熟悉的观者一时间对它的产地感到迷惑。

的确,日本伊万里瓷与中国瓷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曾积极吸收中国制瓷技术与装饰风格,一度作为中国瓷器的替代品行销欧洲,又逐渐在发展中确立起全新的风格。而“中国伊万里”则是景德镇瓷业为重回海外市场,专门借鉴日本伊万里瓷装饰手法所烧造的外销瓷器,因物美价廉,再次迅速成为欧洲瓷器市场的主角。



  瓷  之  为  盛  


瓷器是中国古代最独特的发明创造之一,中国的原始瓷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约前1600年-前256年),成熟的瓷器则在东汉(公元25年-220年)就已诞生,唐宋(618年-1279年)时,中国的瓷器生产进入繁盛期。

而中国的瓷器自汉晋时期起就经海路开始向域外流传,随着航路的开辟和贸易网络的拓展逐渐运销往世界各地。汉晋时期瓷器多发现于朝鲜半岛。晚唐五代以后,瓷器逐渐成为大宗的外销货物,销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南亚、中东地区和非洲东海岸等地。至明清时期,瓷器消费地已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澳洲五大洲。



在17至18世纪,欧洲人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神秘而富庶,是人间天堂般的所在。一股蔓延至绘画、室内装修、建筑等各个领域的“中国风尚”席卷欧洲。而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东方物品,瓷器更被视作“白色的金子”,引得王公贵族竞相追逐。

建于17世纪末的德国夏洛腾堡宫,就设置了专门的瓷器陈列室,四壁从上到下陈列了索菲·夏洛特王后收藏的2700余件瓷器;葡萄牙桑托斯宫中一个建于17世纪晚期的房间,其天花板以超过260件明清时期的中国青花瓷进行装饰。1717年,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为得到当时收藏在夏洛腾堡宫和奥拉宁宫中的151件康熙青花龙纹将军罐,虽国库空虚,仍不惜用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近卫骑兵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交换。



价值不菲的瓷器带来了极其丰厚的利润,随着中国与欧洲直接贸易的航路打通,瓷器贸易空前繁荣,进入了欧洲商人来华大量贩运瓷器的新阶段。1600年后,英、荷、法、西、葡、瑞、丹等国更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大规模从事以丝、茶和瓷等中国商品为主的贸易,商船所载瓷器可多达几万、十几万乃至几十万件以上。中国瓷器不仅成为东方的象征,也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外销产品,瓷器贸易的繁盛也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在今天常被称为“陶瓷之路”。

从唐代至明清,中国古代瓷器贸易一步步走向繁荣。但在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瓷器外销却因朝代更迭造成的动荡出现了一段空白期。供不应求的欧洲市场只能转而向日本寻求瓷器商品,伊万里瓷就此登场。


 异 军 突 起 的 日 本 伊 万 里 



瓷器作为中国古代的独特发明,其生产技术长期以来仅为中国陶工掌握。朝鲜半岛于10世纪借鉴越窑生产技术烧制出高丽青瓷,但主要供宫廷及贵族使用,至14世纪衰落也没有大规模进入海外市场,中国瓷器仍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倍受欢迎的主角。但这一局面在1659年被异军突起的日本瓷器打破。这一年,荷兰商馆向日本订购了56700件瓷器,令原本主要供给内需的伊万里瓷迎来了大规模外销的时代。而此时距日本成功创烧出真正的瓷器尚不到50年光景。尽管中国瓷器因为战乱及海禁无法入市对于日本瓷器是一次难得的良机,但日本伊万里瓷如何在短短50年内异军突起,又凭借着怎样的魅力获得了欧洲市场的青睐?

瓷 器 初 生

早在新石器时代,日本就开始了土器的制作,但直到17世纪初,借助朝鲜窑工带来的瓷器生产技术,以及瓷土的发现,日本才在肥前的有田地区首次成功烧制出瓷器。16世纪末,日本与朝鲜之间爆发了文禄·庆长之役。日本虽然战败,但在战争中掠获了大量朝鲜陶工。朝鲜陶工李参平归化后,遍访佐贺藩内各地,于1616年在有田地区发现了瓷石矿,并在上白川天狗谷筑窑,最终成功烧制出了瓷器,成为日本瓷器生产的开端。



扬 帆 万 里


朝鲜陶工及其带来的制瓷技术直接推动了日本瓷器的诞生和初期发展。其后,出于对瓷器生产的重视,佐贺藩主锅岛胜茂于1637年对有田窑业进行整顿。他关闭落后窑厂,驱逐日本窑工800余名,保留制瓷技术更纯熟的朝鲜陶工,使瓷器的产能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1648年,佐贺藩在有田设立“皿山代官所”,作为直接管理窑业的官方机构,瓷器生产进一步规范,生产质量进一步提高。至1650年代,日本又引入了许多中国制瓷技术,如模制成形、“脱色”技法、青瓷装烧法、乳钉辅助支烧、彩瓷烧制等。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有田的瓷器生产效率与生产规模显著提升,很快成为日本的制瓷中心,并已经具备向海外输送大宗瓷器的生产能力。



和 风 西 渐

在日本本土瓷器诞生前,中国瓷器深受日本民众喜爱。明晚期,中日瓷器贸易蓬勃发展,以青花瓷和五彩瓷为代表的中国瓷器大量输入日本,景德镇民窑还专门生产与日本茶道、料理有关的定制器具以供出口。根据荷兰的文书记录,1638年以前,荷兰东印度公司每年都将数以万计的中国瓷器输入日本,日本可谓欧洲以外中国瓷器的第二大海外市场,因此,中国瓷器的审美风格与烧制技术对创烧之初的日本瓷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1610年至1640年,处于草创期的伊万里瓷产品以青花瓷为主,也有部分白瓷、琉璃釉或青瓷。其青花瓷造型与纹饰多取材于明晚期输入日本的青花瓷与明代画谱,青花整体发色(呈现色彩)浅淡,画风古拙质朴。

1640年至1659年,伊万里瓷制瓷技术逐步成熟,彩绘瓷出现,并开始小规模外销。但这一时期由于外商明确要求产品需以中国瓷器为蓝本,彩瓷仍主要借鉴明末清初中国五彩,尚未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1660年至17世纪末,彩瓷技术进一步成熟,具有日本和式审美特色的“柿右卫门”样式诞生并畅销欧洲市场。



“柿右卫门”瓷是伊万里瓷中最具代表性的风格品类之一。根据酒井田柿右卫门家文书《觉》的记载,柿右卫门原名酒井田喜三右卫门,他从陶工父亲那里习得了青花烧制技术,因被万历五彩吸引,在瓷商的资助下,专攻彩瓷烧制,最后又得到了中国福建瓷工周辰官的指导,于1647年成功烧制了彩瓷。酒井将彩瓷敬献给藩主,藩主尤为赞赏,便赐酒井“柿”姓,而由酒井创制的彩瓷风格,也被称为“柿右卫门”。

“柿右卫门”瓷最初造型及纹饰受到了中国景德镇五彩及日本古九谷烧彩瓷的影响。1670年代研制出“浊手”(具有失透质感的乳白瓷胎),以和式画风的花鸟、动物和山水为主要题材,于乳白的瓷胎上施以色调明朗清丽的彩绘,烧制出构图疏朗、清丽雅致、别具一格的作品,最终形成了柿右卫门独特的风格。

与清丽优美“柿右卫门”瓷相反,“金襕手”则以繁华富丽著称,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伊万里瓷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风格,不仅大量出口欧洲,也销往日本本国市场。“金襕手”以盘和大盖罐等器形为主,通体以青花五彩(主要为矾红彩)装饰,并于其上加绘金彩。其工艺借鉴或模仿自中国景德镇窑五彩及福建漳州窑彩绘瓷技术,同时融入日本民族审美趣味。“金襕手”青花发色偏蓝黑,红彩偏暗,喜大面积使用青花与矾红彩铺地,图案以金银彩勾勒、描绘,构成了浓郁深沉又富丽堂皇的效果。为与今天日本伊万里市生产的瓷器相区别,其风格也被称作“古伊万里”。


 重 振 旗 鼓 的 中 国 伊 万 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国内局势终告安定,海禁政策逐步解除。各国的商船重新汇集于港口,原本凋敝的窑炉又燃起窑火,在景德镇瓷业中断的短短几十年中,隔海相望的日本凭借华美的五彩瓷器,已经成为欧洲市场最大的瓷器出口地(以不同色彩为地,再施一种彩为饰的瓷器。为了重回海外市场,景德镇很快开始借鉴日本“古伊万里”风格,烧造“中国伊万里”瓷。

展 海 新 生

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瓷器贸易重新走上正轨,加上清政府对瓷器烧造的直接支持,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制瓷业空前繁荣。充足的原材料、高度成熟的制瓷技术,以及庞大的生产规模,使“中国伊万里”瓷物美而价廉,具备了充分的竞争优势。

就风格特征而言,与日本伊万里青花发色浓重深沉不同,中国伊万里青花发色更为鲜亮纯净。在色彩比例上,中国伊万里瓷留白更多,以青花矾红勾绘纹样,而日本伊万里留白少,青花、矾红彩有堆积感,几乎成为色地(以色釉料铺满作为底色)。而就产品质量而言,中国瓷土氧化铝含量较高,烧结程度好,不易碎。中国色料可自给自足自产,而日本主要依赖从中国进口。中国瓷器烧制技术、装饰水平在清康、雍、乾三代达到顶峰,胎体轻薄,瓷器纹样绘制精细,而日本伊万里瓷胎体较厚,底部圈足多有为防止盘底烧塌留下的支钉痕迹。

荷兰商人很快开始大量订购“中国伊万里”瓷。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记录,仅1729年一年从广东运走的“中国伊万里”瓷器就达到191000件。“中国伊万里”瓷自18世纪初开始生产,1715至1735年进入全盛时期。而日本伊万里瓷在竞争压力下逐步减产,在持续外销了约100年后,最终于18世纪中期退出了欧洲市场。



岁 有 定 样

“中国伊万里”瓷中生产数量最多的是仿“金襕手”风格瓷器,其中不乏与日本伊万里瓷装饰纹样极为相似的产品,但大量产品主要借鉴了日本伊万里瓷釉下青花结合釉上五彩(主要是矾红彩)并描金的装饰手法,纹饰则以中国传统纹样为主,如花卉纹、花鸟纹、山水纹、庭院纹、鱼纹及开光纹样等。在中国伊万里瓷上,青花与矾红对比鲜明,相互辉映。描金则锦上添花,使瓷器更显富丽。

在“中国伊万里”瓷中,最常见的纹饰是花卉纹。瓷器上连绵优美的花卉纹或花鸟纹,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有花开富贵、生机盎然、喜庆吉祥的美好寓意,而彼时欧洲正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其造型大量使用抽象于自然物体的“C”形和“S”形曲线,以柔和的浅色调,营造华丽、繁复、轻柔、纤巧的效果。东方艺术中的花卉纹恰与洛可可艺术风格相契合,因此成为最常见的外销瓷纹饰。

“开光”纹样也多见于“中国伊万里”瓷。“开光”是瓷器装饰的构图方式之一,即为丰富装饰效果,突出主题纹饰,在器物显著部位勾勒出各种形状的栏框,框内绘各种图案,因如同古建筑开窗见光,故名。宋代已利用“开光”图案装饰瓷器,元明清时期开光被广泛运用,以开光装饰为重要特征的“克拉克瓷”一度风靡欧洲。还有一类“中国伊万里”瓷不按照盘心、折沿、边沿来配置主题纹饰和花边,而是将盘面视作一个整体,在其上描绘花鸟小景,别具一格。



式 多 奇 巧

瓷器最初进入欧洲时,因其珍稀昂贵而主要作为高雅的艺术品陈设。王公贵族纷纷在壁炉、柜架上展示他们精美的瓷器收藏,有的甚至设置专门的瓷器陈列室。在日用瓷种类与数量与日俱增的同时,陈设瓷始终作为畅销品类,经久不衰。

至17世纪中叶,随着瓷器的大量输入,中国瓷器也开始从宫廷皇室走向寻常人家,大量作为日常用具承担实用功能。欧洲商人向景德镇提供木模或其他材质的器具作为样板,订烧了大量造型特殊的饮具。餐具的类型亦十分丰富,成套的餐具包括不同尺寸的餐盘、汤盘、带托汤盅、调味瓶、汁斗、黄油碟、果篮等,一套餐具的数量从数十件至百件、千件不等。




  惟 进 取,故 日 新  


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技术发展令区域间的空间距离日益缩短,世界被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日伊万里瓷的诞生发展与此消彼长、争芳竞妍的传奇佳话,正可谓大航海时代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的一个鲜活例证。

从景德镇到有田,从中国技术到日本风格,从朝鲜陶工到荷兰商人,在伊万里瓷的故事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质、经济、人文元素交织融汇,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商品贸易如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对先进技术的吸收如何助推了瓷器的发展,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如何创造出崭新的艺术风格。虽然中日伊万里瓷的竞妍争芳已成过往,但希望这个关于交流与碰撞、关于创新与超越的故事仍能带来更多启迪和遐想。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0.12月刊

了解更多精彩选题,欢迎点击本封面订阅文明杂志


公众号|大美V视

dameimv2017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下图订阅2025全年杂志



 点击购买最新《文明》杂志 




 点击购买 

《北京中轴线 · 人文大时空》特刊 




 点击购买 

《中华文明的瑰宝 · 中国世界遗产》特刊 



 点击下图购买 

“国际传播力”培训学习高端读本




 点击下图购买 

“奥林匹克文化”系列珍藏特刊



《文明》杂志淘宝店订阅

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

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大美V视
领略包罗万象之文明,勾勒大千世界之百态,聆听天地自然之回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