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金昌镐 翻译/朴美爱 供图、支持/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
儒教在中韩
中韩两国在千百年前就已互相影响对方的政治、历史和文化了。文化方面的共同点,可以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儒教。儒教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虽然在朝鲜半岛的上古史记录中很难找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至少在高丽时代(918年〜1392年)后期它已成为社会性的普遍理念。在高丽以后的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儒教通过经典的再阐释与变化而最终在朝鲜定型。
在朝鲜王朝时代,以宋朝朱子的《家礼》为标准,社会或个人变化的节点分为冠、婚、丧、祭。但是,与此相关的仪礼和基础概念则依据朝鲜王朝时代的社会情况而产生了变化,具有独特的一面。
弄璋之庆
根据朝鲜王朝时代的传统价值标准,生育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添丁,另一种是亲戚组织及祭祀的继承。生育与相关的经济活动是人生的基本,而在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中,后代的生育状况与家族的繁荣息息相关。这两种意义的本质在于:能够繁荣家族的劳动力与根据宗法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家族继承。
因此,求子的心愿以各种形态表现在相关的宗教行为及祝愿物品上。在家神中掌管婴儿的降生及育儿的神被称为“三神”。而向“三神”祈求“子孙满堂”和“富贵多男”或刻上“多”和“子”的纪念币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家中有婴儿出生时,首先会在大门系上禁绳以告示新生命的诞生,防止不当出入。由于当时婴儿的死亡率较高,所以孩子出生百日后便会办席庆贺,一年后还要举办周岁宴。在祝愿孩子健康的同时,根据孩子所抓的物件来预测孩子的将来,即“抓周”。在“抓周”时,除了放满食物,还会为男孩子准备纸张、毛笔、书籍、弓箭等,为女孩子准备尺、小刀、针、线轴、剪刀、线团等:抓到线团意味着长寿,抓到毛笔和书则表示将成为卓越的学者,抓到弓箭表示将成为将军,抓针和剪刀、线轴等表示成为针线活出众的人。
切磋琢磨
朝鲜王朝时代的孩子们降生后,在成长过程中会按照自己的身份走向学习的道路。当时人们的身份分为称作“两班”的贵族与从事农业和工商业的平民。属于两班阶层的孩子们在乡村的教育机构即“书堂”学习《千字文》和《小学》等。之后,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会到乡校或书院学习儒学经典和历史书籍。
由于朝鲜王朝时代是以通过“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儒家伦理教育来实现道德社会为目标,因此对平民而言也就获得了享受儒家伦理教育的机会。国家表彰孝子、忠臣、烈女,并将《三纲行实图》等与图画一起翻译成朝鲜语言并进行普及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孩子长大后,根据《家礼》礼法举行成人礼。男子称为“冠礼”,是盘发髻戴斗笠的仪式,在结构上由加礼、醮礼、字冠者礼三部分组成。由于要根据每一个步骤的意义穿上不同的服装,无形中加重了经济方面的负担,所以只在经济基础良好的士族以上的阶层中进行。因此到朝鲜王朝时代末期,简单举办仪式的情况较多,甚至还出现了一次性进行所有步骤的情况。女子称为“笄礼”,是把编成麻花辫的长发盘起插上发簪的仪式。《家礼》、《四礼便览》中规定男子在15岁到20岁之间举行冠礼,女子在15岁举行笄礼。随着时代的变化,步骤或准备过程也日趋简化。
“开化期”(即受到西方影响打破封建社会秩序的时期)之后,冠礼只是作为婚礼的一部分而象征性地存在。到了近代,只在一部分家族的宗家(指历经数代形成的一个大家族,一般是宗祖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国家为之册封谥号的望族)进行,虽然成均馆(朝鲜半岛历代王朝最高学府,类似古代中国的国子监、太学)等地也举办简略的冠礼,但现今也很少进行了。在1973年,20岁那一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一被规定为“成年日”,通过这样的成年礼来叮嘱作为成人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重新回味传统社会冠礼的意义。
百年佳约
在朝鲜王朝时代,男女有别的儒家伦理观念占社会的主流地位,婚姻制度一般讲求媒妁之言。因为这不仅是男女之间单纯的见面,也是双方家族之间的相遇,因此从选择婚姻对象到最终婚礼,需要遵守很多的步骤与条件。
通常准备适龄男女的婚礼时,首先根据记录着出生年月日和时辰的“四柱单子”推算八字,如果八字合适并决定举办婚事,就递交婚书和装在礼盒中的聘礼单,表示正式订婚。举行婚礼的地方是新娘的家。婚礼当天,新郎到新娘家举行供木雁的“奠雁礼”,以此作为婚礼的开始。然后,按照顺序进行新郎新娘对拜的“交拜礼”,新郎新娘接酒后一同倒进茅沙器的交醮礼(醮礼),及饮合欢酒的合卺礼。
《家礼》中规定的迎亲是新郎把新娘接到自己家中举行醮礼,但朝鲜时代后期的惯例是新郎在新娘家举行醮礼,因此新郎在新娘家中行完醮礼之后,在当日或三天后回到家中给父母献币帛,向祖先们行大礼。
婚礼的服饰也很特别,新郎的服饰为纱帽、团领、角带、木靴等。这种服饰原是有官职之人的制服。但是到了朝鲜王朝时代后期,人们认为“婚礼是人伦之大事”,因此允许穿着官服。新娘会穿上绣着吉祥纹案的红色华衣或草绿色的圆衫,并在女冠或花冠上装扮发带。这也是在贵族宫廷里穿着的服装,朝鲜王朝时代后期也允许平民在婚礼时穿着。
焚膏继晷
朝鲜王朝时代是身份等级森严的社会。虽然法律上规定不论身份卑贱与否,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并可以提升一部分社会地位,但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
谋得官职并参与政治,不论对个人还是家族都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而且都认为这是实现自己的学问和政治抱负的机会。因此,贵族家庭的子女自幼便努力读书,因为能够走向仕途的唯一道路就是科举考试。
“荫职”是指借着祖先的功劳谋得官位,但人们一般认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才是出人头地最正常的途径。在崇尚学问的儒家社会,相比武官,文官的待遇更好。因此,成为文官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家族的荣耀。
吟风弄月
朝鲜王朝时代,作为儒学中心的性理学基础之上所理解的“风流”,是指亲近自然,乐享才情生活的雅兴。因此,书生们在景色优美的地方赋诗奏曲或享受歌舞与游戏,并将此表述为“风流”。尤其是通过音乐来表达的“索里(声音)”艺术,不仅被认为是韵律的表现,而且还是与道德或伦理密切相关的“礼乐”。
古代书生认为,对这种礼乐的关注是有涵养的表现,所以将其视为内修品格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木制的空腔上绷紧六根弦并使用拨子演奏的乐器——竖琴,因其声音悠远、庄重,使得当时的书生们非常喜欢演奏或欣赏。在朝鲜王朝时代的画卷中,有很多描绘在景色优美的地方欣赏竖琴的场景。
从具有教育目的的各种游戏到骨牌等赌博游戏,民间盛行多种娱乐项目。虽然方法和形态不同,但歌和舞是朝鲜王朝时代所有阶层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在此使用的代表性乐器为锣、鼓、腰鼓、小鼓等,这些都属于打击乐器,人们会在此基础上演奏能够表现韵律的唢呐。
使用这种乐器演奏的音乐统称“风物”或者“风场”。风物既是民众音乐的一种形式,也是与歌和舞结合在一起的游戏。在祈祷村里安宁的“风物赛”中,舞和歌也是向神表达虔诚之意所举行仪式的重要内容。
慎终追远
家庭成员的故去是一件大事,尤其当父母等长辈故去时,会对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朝鲜时代,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要高于个人的价值,因此,在传统社会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丧礼就成为战胜悲哀、令家庭成员们团结起来的契机。在《家礼》的整个内容中,丧礼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可见其重要性。
祭奠仪式是指把亡者安葬入土后,经36个月才脱丧的历时3年的儒教仪礼。朝鲜时代在“孝”这一儒教伦理的指导之下,视三年守孝为为子之道。
子女们用华丽的丧舆恭送亡者最后的路程,并为了来世而随葬生活用具(冥器)。在三年之内,子女们放下官职或农事,在丧厅或坟墓旁边搭建庐幕早晚进行供奉,如同亡者在世。当然,现今的韩国社会实行三年丧礼的情况非常稀少。但是,在进行丧礼的期间穿着适合的丧服却是对亡者应有的礼仪,而且根据“父母健在时提前制作寿衣就长寿”的风俗,当父母的70大寿临近时儿女会在闰月准备寿衣等行为是流传至今的传统观念。
祭祀是在祠堂供奉祖先、定期追思的仪式。而且,如同在世一样供奉祖先,被认为是最高的“孝”道。如果是贵族家庭,则在宗孙的家设立祠堂,供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四代神主,如同祖先在世,倾注虔诚,还通过墓祭对已故祖先进行祭拜。
过去祖先们的人生与现代韩国人的人生其实是一脉相通的。经过久远的时间,虽然社会组织和文化、家族概念产生变化,在尖端技术基础上的当今人们的生活与过去也许不同,但其内在还是保持着从前流传下来的传统面貌。
了解更多精彩选题,欢迎点击本封面订阅文明杂志
公众号|大美V视
dameimv2017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下图订阅2025全年杂志
点击购买最新《文明》杂志
点击购买
《北京中轴线 · 人文大时空》特刊
点击购买
《中华文明的瑰宝 · 中国世界遗产》特刊
▼ 点击下图购买
“国际传播力”培训学习高端读本
▼ 点击下图购买
“奥林匹克文化”系列珍藏特刊
《文明》杂志淘宝店订阅
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
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