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 / 吴鸿
摄影 / 尤金妮娅·阿巴戈耶娃
与 鹿 同 行
虽然已经离开故土多年,摄影师尤金妮亚·阿巴戈耶娃始终无法忘怀那曾如梦一般美好的童年记忆:长着树枝状犄角的驯鹿在人们之间穿行,静谧中充盈着恬淡的喜悦。那是一个立春时节,在度过漫长而黑暗的极夜之冬之后,驯鹿人从四面八方的苔原地区赶来,聚集在北冰洋沿岸的小镇提克西,共享春日第一缕阳光的温暖。
奇寒的气候孕育出变化多端而又极为特别的自然景观,北极苔原、山地、泰加林带都在此聚集。这里是俄罗斯北方土著小民族的聚集地,居住着埃文人、埃文克人、尤卡吉尔人、楚克奇人和道尔甘斯人。
他们以苔藓、地衣等植物为主食,也会吃树木的枝条、嫩芽、蘑菇、嫩青草。由于食物随季节发生地理变化,驯鹿进行季节性的大规模迁移也就成为必然,一次长距离的迁徙甚至可长达数百公里。夏天,驯鹿经常游荡在北冰洋沿岸,冬季放牧在森林苔原或北方原始森林地带。春季向北,秋季向南,几百年来始终不变。
世界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国家像俄罗斯这样,能拥有如此众多饲养驯鹿的民族。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基本上只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在捕猎或饲养驯鹿,在北美是爱斯基摩人,在北欧是拉普人,在中国国内蒙古敖鲁古雅乡是鄂温克族,而俄罗斯,却有多达20个民族饲养驯鹿。
每 一 只 驯 鹿 都 有 自 己 的 名 字
尤金妮亚的拍摄始于2007年秋天,拍摄中,她曾遇到一个拥有2000只驯鹿的巨大牧群,却惊讶地发现主人给每只驯鹿都起了名字,如同自己的家人一般。当一个新生的小男孩开始学会走路之后,父母亲就会将他带到自家的驯鹿群跟前,小男孩可以选择一只驯鹿,作为他专有的伙伴。长大之后,在埃文克人的婚俗中,男女双方订婚后,男方要赠送女方家一些驯鹿作为彩礼。结婚仪式上,女方要赠给男方一个叫“阿勒玛勒”的桦树皮盒,上边镌刻驯鹿头像,涂有各种颜色,象征幸福吉祥。
所以,当地居民严守自然法则,从不随意扼杀驯鹿,也不会过量捕杀超过他们生活所需的动物,他们清楚地知道:如何对待自然,自然就会如何对待自己。如果他们杀了一只熊(熊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动物),他们在埋葬它的尸体的时候会报以深深的歉意,并解释为何夺取了它的生命。
请 别 忘 记,我 是 驯 鹿 人
游牧者一生都与自己的家人住在一起,每家大约有10个人,家里的人相互熟知彼此成长和变化的每一个细节。每天晚上,他们都集聚在一个帐篷里吃晚餐,玩扑克牌,交谈至深夜。“时间在这里变幻了节奏,变得悠远绵长。”尤金妮亚说。
与此相伴随的西伯利亚地区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也渗透进古老的驯鹿文化中,使任何传统的力量变得越发脆弱不堪。尤金妮亚在萨哈共和国南部内尤格里区的针叶林带里遇见一群埃文克人。这里曾经是黑泽明的传奇电影《德尔苏·乌扎拉》所描述的神秘和危险的地带,但现在,这里离村庄很近,埃文克人中的一些人在村子里拥有自己的房子,一周才来营地的牧群工作一次。很显然,由于与文明世界近距离的接触,他们开始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质。
了解更多精彩选题,欢迎点击本封面订阅文明杂志
公众号|大美V视
dameimv2017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下图订阅2025全年杂志
点击购买最新《文明》杂志
点击购买
《北京中轴线 · 人文大时空》特刊
点击购买
《中华文明的瑰宝 · 中国世界遗产》特刊
▼ 点击下图购买
“国际传播力”培训学习高端读本
▼ 点击下图购买
“奥林匹克文化”系列珍藏特刊
《文明》杂志淘宝店订阅
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
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