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亚摩斯·查普尔(Amos Chapple)
地处高纬度的奥伊米亚康,历史最低气温曾达到过零下71℃。世代居住在此的人们不仅找到了与寒冬和谐共存的方法,也在冰天雪地中寻到了最纯粹的快乐。
01
初访“寒极”
2014年冬天,我从莫斯科出发,抵达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古老而著名的“冰城”——雅库茨克。在那里我找了一辆便车,但司机只把我载到一个加油站,两天后我等来了一辆去奥伊米亚康的顺风车。就这样,一路颠簸后,不胜疲劳的我终于站到了这个据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村庄”的土地上。
对我来说,一个专业尽职的摄影师,应该不是只踏足那些风光旖旎、景色宜人的地方,因为相较于其他职业,我们能更专业且更直观地用手中的机器来向大家传递信息。而恰恰是那些寒冷、贫瘠或战火纷飞的地方更蕴含故事性,我想把这些正遭受也许会被外人解读为“苦难”的地方向世人所展示。当然,我也希望观者看到的并不只是消极和晦涩的一面,而是能自己意会其中的独特,或许还有一些美好。
奥伊米亚康,是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一个盆地,也是一个村庄。在因迪吉尔卡河上游,距北极圈仅350公里,只有一条科雷马公路通往雅库茨克,属俄罗斯的萨哈(雅库特)共和国管辖。此处冬季极为严寒,有“最冷的人类永久定居点”之称。据说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在这测出过最低气温——零下71.2℃,光是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寒气森森。
这个建在永久冻土地带上的村庄,夏季虽然凉爽,但也很短促,7月份平均气温为14.9℃,一年中有3个月平均气温低于零下40℃。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年温差和昼夜温差都非常大,同时也是世界上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方。
02
被寒冷包围的村庄
令人困惑的是,奥伊米亚康天气虽是如此,但这一名称的含义却是“不冻的水”,来自雅库特语,指的是村庄附近的一眼温泉。很久以前,牧民们经常会把自己的驯鹿或者牛群赶到温泉这儿歇脚,让它们饮水,然后再拉回去,经年累月,如此反复。
作为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在奥伊米亚康生活固然有诸多不便,但即便是在如此令常人难以忍受的天气之下,为了生存,聪明的人们还是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法。
我了解到因为这里的土地是永久冻土,房屋都必须建筑在深埋于地下的木桩上,且房屋与地面至少要有0.9米的间隔,不能直接建在冻土上,否则室内热气会融解冻土地基,房屋便会倒塌。房子不但要建造得特别厚实,门窗也要好几层,以防寒气侵入。在这里水管不是埋在地下而是铺在地面上,沿途都必须设加热站,以防管内的水冻结。
村子里大部分人都使用户外厕所,因为室内的自来水管道经常被冻住。平日里居民们都把车停放在车库里,如果停放在户外,那么发动机必须一刻不停全天候地保持运行,不然在这种天气下不到一会儿就冻成冰了,要再发动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而车辆启动后行驶的最初几公里内,必须很小心沿直线驾驶,否则轮胎很可能会在转弯的时候脱离车轴。
03
严冬里的窘迫
据我所知,每年大概有三到四拨旅行团到此观光。我就曾碰巧遇上一队旅行团,但他们对这里的评价都很一般,看上去并不是很满意。这点我非常能理解,因为此处几乎没有太多的现代化设施,太过依赖现代社会的旅客还是会感觉到诸多不便。
04
在质朴生活中找寻内心的满足
如今,奥伊米亚康的很多家庭还是靠烧木头或烧煤取暖,发电也是靠烧煤。村民们虽然有电脑、手机,但网速并不快,手机在寒冬中也毫无用处。
世代生活在此的他们对这里有着极为强烈的归属感,他们尊崇本族传统,热爱自己的生活方式,洁净的空气和并不是很丰富的食物让他们体会到一种简单纯粹的快乐。纵使这里有那么多不如意之处,但依然是独一无二的家乡。
了解更多精彩选题,欢迎点击本封面订阅文明杂志
公众号|大美V视
dameimv2017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下图订阅2025全年杂志
点击购买最新《文明》杂志
点击购买
《北京中轴线 · 人文大时空》特刊
点击购买
《中华文明的瑰宝 · 中国世界遗产》特刊
▼ 点击下图购买
“国际传播力”培训学习高端读本
▼ 点击下图购买
“奥林匹克文化”系列珍藏特刊
《文明》杂志淘宝店订阅
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
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