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855个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Hi 朋友们大家周末好,
这篇是我这周发布在小报童的文章。
我从十一月开始坚持每周发布一篇小报童的长文,到目前已经写了15篇,主要会发布读书笔记、生活方法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码订阅和关注。
而公众号上我会精选一些长文以及更新我的日记和不定期的一些思考。
以下是正文:
———————
最近读了两本很有意思的书,一本叫做《手机大脑》一本叫做《我们为何无聊》。快到年底了,我感觉手边的工作好像进入了一种百废待兴的状态,原本会以为闲下来之后可以去做很多之前想做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可是事实上,这样的“悠闲”似乎迅速把人推到了一种百无聊赖的状态,好像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刚刚开始做某件事情就会觉得无聊。
有时候跟朋友聊天,我们也会脱口而出,觉得好无聊啊,人生怎么没有突破。
所以我突然很想知道,人为什么会感到无聊,像我这样精力非常充沛的人会更容易感到无聊么?以及怎么样才能从这样的无聊中走出来呢?
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去聊聊:
01 什么是无聊
02 产生无聊的原因是什么
03 为什么今天我们更容易感到无聊
04 无聊的解法
01 什么是无聊
无聊,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信号。
当你时常觉得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好,好像想要对着空气狂谈起的时候,你可能就感到无聊了。自查,以下几种迹象说明你正处在无聊的状态中:
1. 不安感
2. 时间变得漫长
3. 难以集中精力
4. 感到没有意义
5. 没精打采和焦躁不安的结合体
我自己是145的无聊结合体。
进入十二月以来,我时常觉得不知道明年究竟应该做什么项目,也不知道后续的安排是什么。我似乎需要开始习惯工作并不是今天能看到明天看到未来几个月应该做什么,而是需要自己去寻找和创造,去改变而不是等待时间线上的安排。但在这样的等待过程中,明明只是一周两周的状态,却总让我有一种不安感。
当我去自我剖析的时候,我会认为这种不安感背后其实是一种焦虑,一种对于“浪费时间”的焦躁,似乎觉得今天如果没有工作,没有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在浪费时间。我和时间形成了一种很紧张而焦虑的关系,如果今天没有做一些事,我会觉得时间在无意义流逝,可是时间本身又像是手里的流沙,无论你握紧还是放开,它都会溜走,但握得越紧,你就越会觉得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焦躁。
于是我知道,现在我感到无聊了。
其实无聊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或者坏事。
它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是一种状态,或者一个信号。
1. 它可能意味着你失去了明确的前进方向:
当我们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当我们想要做点什么,但又不想去做手头正需要我们做的事情时,无聊就会找上门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怠惰或者萎靡不振的感觉。抑或与此相反,是一种“坐立难安”的感觉,焦躁地想做一件事,却不知道该做什么。
2. 它也意味着你和世界的连接方式出现了一些问题:
作为人类,我们需要与世界建立自主的、有效的联结。我们需要投入,需要从精神上投入,表达自己的渴望,将我们的技能和天赋付诸实践。简而言之,我们需要能动性。
3. 它还意味着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当前我们所有的需求被满足,我们会感到满足和幸福。若这个需求受阻,我们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漫无目的。把无聊理解为一种呼唤行动的信号,这使我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区分,即区分投入和意义。
偶发性的无聊并不会真正影响你的生活。当你只是一个瞬间、一个下午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你会立刻想办法给自己找到一些填满生活的方法,无论是看书还是刷手机,短期无聊都很容易通过这些方法击退。
但长期的无聊是一个很严肃的信号,这个信号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没有完全投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中。而投入的问题只能靠投入解决,如果没有持续的投入,人会很快萎靡不振,陷入长期的衰颓。再往深处去讲,就像叔本华谈无聊,他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深度无聊不指向某一对象,也没有明确的触发点。它是永恒的,意味着一种空虚。空虚的左边是欲望,右边是痛苦,如果躲避无聊,就会陷入这种永恒的空虚中,而在这种空虚中,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恐怖之处。
02 产生无聊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无聊的原因同时来自于内部和外部。
外部的原因主要是:
1.单调;2.没有目的;3.被约束;4.我们的技能与当下不匹配。
单调:主观判断是否单调,而不是由别人来评判。
没有目的:重复性行为本身不会引起无聊;如果我们不能在其中找到任何价值,无聊便会产生。
约束:被迫做某件事或被阻止做某件事都会引起无聊。
我们的技能与当下的任务不匹配:适当的挑战水平以及我们的技能和任务之间的平衡是躲避无聊的关键。
产生无聊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1.情绪;2.生理;3.认知;4.动机;5.意志力或自控力。
情绪
主要反映了你对当下的感觉,也反映了你和周遭的联系。没有情绪的世界是一团黑暗的,但有了情绪的世界意味着你需要对情绪承担更多的责任。当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导者时,我们会感到一阵久久难息的焦虑,因为这种觉醒让人不知所措,而情绪麻木以及随之而来的无聊也许正是对这种焦虑的应激反应。
生理
是对环境的察觉和反映能力。
容易感到无聊的人的大脑神经元比他人更容易失去对周围事物的反映。上周我们上了一个情绪管理的课,其中一个练习是默念数字,一旦心里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一个念头冒出来就要重新数数。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最后得到的数字越大越好,说明内心越平静。但老师给出了另外一个角度:数字小也很好,说明你的大脑很活跃,有很多想法和不同的念头产生,还说明你对世界很敏感,也有非常多的好奇心。
大脑的构造也意味着我们本来就会对无聊有不同的反应。
一个人会有两个脑区和无聊相关,一个是脑岛皮层,它的功能之一是传递信号,告诉大脑外部环境中有些重要的东西,从而帮助我们的大脑注意到那个信息。第二个脑区是默认模式网络,如果外部环境中没有值得注意的东西,默认模式网络便会活跃起来。当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时,默认模式网络也会变得活跃。当人们只是休息或者观看有趣的BBC影片时,这两个脑区的神经活动并不呈负相关。这些结果指向一个迷人的想法:无聊的大脑并非无事可做,相反,大脑正期待着能够做些什么的可能性。因此这也告诉我们——无聊是一种想要却无法参与到令人满足的活动中的不适感。
认知、动机、意志力和自控力
它们也会影响你是否感到无聊。它们分别对应你是否能专注地思考理解和分析眼前的事物,你是否自愿并且有强烈的动机去完成你应该做的事情,以及你能否“自我指导”,弄清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并带领自己去完成这些事情。如果以上环节有遗漏,你都有可能会感到无聊。
两种无聊
所以概括来说,人因为上述外部和内部原因会陷入两种无聊当中,一种我们叫做「欲望迷局」,一种叫做「头脑空空」。
欲望迷局意味着即想要做些什么又不想随便什么都做时,我们便会感到无聊。这是一种「海浪式的无聊」,人被自己的欲望掌控无法脱身,最终被欲望淹没,在海浪中抬头又被打下去,反反复复,无法上岸,被离岸流裹挟,然后感觉到人生极度空虚。
头脑空空意味着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的技能和天赋不得其用。这是一种「饥饿式的无聊」。你很想要自我成长,但你没有足够多的营养,你的身体无法按照你想象中生长,进化的力量和对进化的渴望让人感觉到无聊。生理结构决定了我们愿意追求精神上的投入,而无聊就是促使我们不断寻求这种投入的信号。
03 为什么今天我们更容易感到无聊
其实无论是哪种原因,直接让我们感到无聊的原因其实是“没有意义”。意义和无聊是一种相互关系,如果你觉得当下做的事情没有意义,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也没有任何信念感,你就会觉得无聊。当你感觉到无聊的时候,你将很难投入到当下发生的各种事情当中,因此你会更容易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在重要的人生计划上做出妥协是造成长期无聊的关键原因。
一旦你开始觉得今天做的事情并不是通往你给自己计划或者想象中的道路上的一环,你会觉得眼下做的一切都不过是一种迫于生活的妥协,反反复复妥协让你离想象中的终点越来越远,然后虚无就会像浓雾一样彻底挡住眼前的路。
阻止意义产生的东西被称为冗余(redundancy)和噪声(noise)。
今天我们更容易感到无聊是因为寻找意义本身已经非常困难,但冗长的信息,四面八方飘来的电子垃圾,产生了足够多的噪音,刺激虽然很多,但有意义的事情很少,大浪淘沙,留下的只有大量的空白和空虚,以及对于浪费时间的追悔莫及。
之前读了《手机大脑》,里面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
今天我们的大脑依然在原始时代,无法承载过量的信息。简单来说大脑并没有跟上数字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脑容量肯定比红山原始人大,但对比古代的人没什么太大差别。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并没有适应现在的环境,主要体现在:
睡眠、身体活动以及与他人的紧密联结,都是我们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今随着这三大要素被忽视,人类自然会不可避免地抑郁起来。
不仅是身体机能,我们的心理机能其实也没有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压力,焦虑,抑郁是因为HPA(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以前是用来躲避危险的,但现在受到高频刺激。H代表下丘脑(hypothalamus),下丘脑会向位于大脑下方掌握内分泌的脑垂体(pituitary gland,P)发送信号,接着脑垂体便命令肾脏正上方的肾上腺(adrenal gland,A)分泌一种名为皮质醇的激素。而皮质醇正是身体最为重要的压力激素。如果人类持续处于战斗或逃跑反应状态下,大脑就会开始认为斗争或逃避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逐渐开始:
【无法深入思考】 此时排在第一位的是“解决问题”,因此相比一些“社会性更优方案”,大脑会更加倾向于进入“故障排除模式”(trouble shoot)。由于需要快速强烈地做出反应,人便会因为一些琐事产生极强烈的烦躁情绪。
【记忆力下降】 长期记忆持续下降。大脑要形成长期记忆,需要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有深入思考的能力,能够反复以不同形式刺激大脑吸收这个知识,第二是大脑有足够多的空闲,可以让海马体不断发射信号。空闲包括走在路上发呆的时间、睡觉的时间,都是能促进记忆生成的。
【身体机能下降】 长期承受重压的人,大多都面临着睡眠障碍、腹痛、容易感染、磨牙、短时记忆受损、焦躁等问题,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警告。
为什么人不能一直用手机?
首先是影响人的大脑对奖赏的判断,让大脑一直处在渴望刺激的饥渴状态, 手机的提示其实就像黑客一样,黑了人类大脑的奖赏机制。大脑寻求奖励的行为(reward-seeking)和搜寻信息的行为十分接近,时常让人感到难以区分到底是在寻求奖赏还是在努力寻找信息之后可以被奖励。还有一个很大的影响是睡眠。手机屏幕的蓝光会影响褪黑素分泌,进而影响人的睡眠。有科学研究显示,就算你在睡觉前没有玩手机,只是把手机放在一边,也同样会影响睡眠质量,并让你早上起来异常焦虑。不仅仅是睡觉会这样,就算平时把手机放在身边,也会让人的一直处在紧张状态,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频繁使用电子信息沉浸在网络世界会影响一个人对外界的敏感程度,让灵气消失殆尽。人是动物,动物非常喜欢靠观察和模仿周围的生物来学习,人在见到真人的时候思维最为活跃。
进入手机时代以来,两种能力在持续衰退: 一个是同理心(empathic concern),即感受身处困境之人的痛苦的能力;另一个则是人际敏感(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即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这个世界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减退并不只出现在大学生身上,许多中学生也出现了这个问题。这就意味着,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变得更加容易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了。
而以上的噪音和冗余都会让人更容易陷入无聊的困境当中。
04 无聊的解法
书里给到了三个解法:心流、兴趣和闲散但不无聊。
1. 心流
简单来说就是不被影响地投入当下的任务。比如对我来说写作就是一种练习和享受心流的过程。在写东西的时候我会用自己的个人电脑,不开微信把手机放很远,连桌面的音响来,让自己完全做到只专注眼前的事务当中。
2. 兴趣
如果进入心流有困难,可以先从找到一个兴趣爱好开始。
投入带来的愉悦源于一个事实,即我们能够与世界交互,获得技能的掌握以及发展。这种对于精神投入的渴望因此激励我们去参与,去投入。一旦我们投入某事当中,神奇的事发生了——我们对这件事的关注使它变得有趣了。
好奇心和兴趣代表着我们的心灵被填满。它们说明,我们不一定必须达到心流状态才能做到投入。
3. 闲散但不无聊
什么都不需要改变,你什么也都不想。这就是放松的关键——显然没有什么不安分的冲动,不需要做什么。没有特别的目标,没有迫切的追求,有的只是时间。
放松是一种低能量、愉快的感觉。无聊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不安分的渴望,渴望有事可做。处于这种渴望中的我们无法放松。无聊总是不愉快的,而放松天然使人愉悦。
-
希望以上对大家解决“感到无聊和无意义”有所帮助。
年底了,开始写各种明年的计划和今年的回顾了,我们晚些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