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我终于理解徐杰老师为什么追求“精致语文”了

文摘   2024-09-13 00:01   江苏  

读到徐杰老师阐述精致语文的文章,

觉得特别好。

点击阅读《徐杰/ 我对“精致语文”的理解与实践》

原来如此啊!


对于精致语文,

我一直有疑惑:

徐杰兄这么个牛高马大的大老爷儿们,

不管是长相,

还是性格,

如果非要选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怎么选,

好像都不会是“精致”啊。


这次我懂了!

在徐杰兄的眼里心里:

语文学科要特别关注它“精致”的特点。


语文如古玩,需细细品赏;

语文如园林,需静静流连;

语文如佳茗,需慢慢啜饮。


因为如此,

所以徐杰老师认为:

语文,一定要“精致”地教。


精致,

表面的意思是“精巧细致”。

但“精致”的内涵,

是:细、静、慢。


徐杰老师说:

精致,

应用于语文学习,

它是一种方法。

精致地学语文,

就是特别讲究这个过程,

是一个“沉入词语”的过程,

是一个心灵与文字亲近相融的过程,

是一个感受、品味、欣赏、分析、学用的过程,

是一个在文本语言里“来来回回”行走的过程……


“精致”的语文学习,

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精致,应用于语文教学,

它是一种艺术。

语文教学,

需要精心布局课堂板块。

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需要精心培育课堂生成。


更具体一点,

就是:

精炼的教学语言、

精妙的文本拓展、

精当的穿插引进、

精细的文本研读、

精到的专题训练、

精实的学生活动,

精心的课堂提问,

精彩的零言碎语、

精密的命题设计、

精美的对立统一、

精要的课堂反思。


精致,

应用于语文研究,

它是一种策略。

要精致地去研究: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学流程的推进。

教学细节的呈现。


徐杰老师强调说,

精致,

在于方法的“巧”,

在于过程的“丰”,

在于积累的“厚”,

尤其是过程的丰富、细腻、深入,

需要教师精心谋划,

精巧推进,

精彩生成。


精致,

不是繁杂,

不是细碎,

更不是小气,

它与简约、深厚、宏阔等词语并不矛盾。


精致,

是一种有层次的典雅,

一种有内涵的大气,

一种有深度的从容。


我之所以觉得好,

是因为徐杰老师的这个阐述,

不仅平和朴素接地气,

而且和他的课堂教学特点,

完全吻合。


这几年,

徐杰兄的课,

越上越好了。

不仅越上越好,

而且教学风格也越来越鲜明。


他的风格,

确实就是那三个字:

细,静,慢。

其实我观察他的教学,

还应该加一个字:

巧!


细,静,慢,巧!


他的课堂切入点的巧妙,

他在课堂上的安静从容,

他引导学生的细腻机智,

这些,

都让他这个外表还有一点儿彪悍油腻的江苏大叔,

确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了温和的,

温暖的,

温煦的,

温吞吞的,

精致。


而这些,

很多都恰恰是我——

热烈的我,

激情的我,

蓬勃的我,

做得不太好的。


我应该好好向徐杰兄学习。

点击阅读《王君:我应该向徐杰老师学什么?》


另外,读徐杰兄的文章,

使我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一桩好玩儿的事。


当时有老师写文章批评我们。

大意是“哪有那么多语文”?

这位老师觉得:

本色语文啊,

青春语文啊,

诗意语文啊,

简约语文啊,

把语文搞乱了。


当时我还算年轻,

挺血气方刚的,

也回了一篇文章

《有多少完整独立的个体,就有多少语文》。

文章也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上。


现在想想,

其实不必生气,

不用解释。

大凡一种追求,

理解的,

自然理解。

不理解的,

也要理解别人的不理解。


现在十多年过去了,

语文教坛上并没有冒出更多的“某某语文”。

我还有点儿觉得遗憾呢。


而我的若干观点,

依然没有变。

比如:

从来没有抽象的语文。

你看这个“语”字,

左边是言,

右边是什么?

是“吾”。

语文天生就是“我”说“我”自己的话。


理想化的教育乃是个性化的教师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的过程。

在所有的学科中,

语文学科的个性化更为突出。


语文教学具体到课堂上,

必然要由个性化的教师来演绎。

而个性化的教师,

必然催生出个性化的语文教学。


罗素说,

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

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

就是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标志,

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里程碑。


大家完全不必担忧“各种语文”

笔走偏锋,

各执一隅,

如同盲人摸象,

给自己造了一个壳,

背负着一个沉重的负担,

像蜗牛一样


语文的事业博大精深,

如汪洋大海,

浩淼苍天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我们再怎么努力,

可能也只能是触到语文之一隅。


一隅已是宝贵,

已是不易。

要求全,

求完美,

才真正不过是痴人说梦


就比如我提出青春语文的时候,

25岁,

还只是一毫无影响力的年轻教师而已。


对自己的教学做如此的提炼和概括,

完全来源于一种直觉——

对自己个性特色的直觉,

对自己教学风格的直觉,

对理想中的语文教学境界,

或者说对理想中的语文教学生命状态的一种直觉。


那段时间,

我觉得自己的内心有一种东西在涌动,

有一种激情在喷薄

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教学手记的写作中,

青春语文这几个字就那么顺理成章地涌出来了。


对我而言,

它是在我自己的教学田野中自自然然生长出来的一棵树,

开出来的一株花,

既非呕心沥血,

更无处心积虑 


总之,我的青春语文

事实上向的,

是面向灵魂的。

和年龄无关,

它是我对自己的鞭策。


后来写的文章多了,

上的课多了,

老师朋友们也渐渐认可了我和这四个字的联系。

这也是年轻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就是汉语中的某一个词汇。

我们在互相寻找。


有的人比较幸运,

早早就找到了。

有的人晚点儿找到。

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


找到总比找不到好。


这个词语,

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定位。


人生苦短,

没有太多时间左顾右盼。

完成自己的方式就是把这个词语放大,

再放大,

大到让这个词语跟你的身体灵魂完全契合融为一体。


到这个时候,

也许你就不必再问

我从哪里来,

又要到哪里去

等等诸多问题了。


你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你要教什么风格的语文,

你很清楚。


清楚

就是生命的大幸运,

职业的大幸运。


徐杰老师就是这样的幸运者。

我也是。


我觉得有些朋友根本不需要忧心。

全国语文老师该是几十上百万吧。

这么大的人群,

才有不到十个这样那样的语文

我觉得不是太多,

而是太少。


如果有更多人对自己的个性特质有清楚的觉知,

对自己的教学有清晰的定位,

这绝对不是坏事。


每一个人都是绝无仅有的那一

都应该有自己的名字,

每一个人的语文也应该有自己的名字。

哪怕这个名字默默无闻,

但在自己的心中是应该明明白白的。


有了这个

你就会去充实这个

又有

你的教学风格就形成了,

你的生命的风格也就形成


至于有多少人认可,

我觉得这不重要。

大浪淘沙,

语文的历史自有公论。


我们不必追求青史留名。

但不留名,

我们也必须活得有名有姓。


是的,

有多少完整独立的个体,

就有多少语文


感谢徐杰兄的文字,

又一次让我思考了这些,

既重要,

又不重要的问题。

杰哥的精致语文
语文依旧在,吟啸且徐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