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林黛玉是个好老师?|《红楼梦》

文摘   社会   2024-09-10 13:10   安徽  


央视87版《红楼梦》:香菱学诗

发一篇旧文,送给常读的朋友们。
01
假如我们做个投票,大观园里谁的诗写得最好?那喜欢林黛玉“咏絮才”的,喜欢薛宝钗“青云志”的,还有喜欢史湘云“海棠诗”的,估计能battle好几天难分胜负。但如果问,谁的诗教得最好?
毫无疑问,答案是林黛玉。最有说服力的,是她带出了好学生。
原著第四十八回,来找林黛玉学诗的香菱是“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天天疑惑”的基础,学习一段时间后,是宝玉说“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探春说要补请柬来,邀请香菱入诗社,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社里一定请你了。
今天咱们就来看看林老师教得为什么好,又好在哪里。
02
首先,是把套路讲清楚。
很多问题看起来复杂,其实是因为加了各种支线。入门的时候,得先把支线都拿掉,看清楚这个事情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框架是什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对于怎么写诗这个问题,林老师的回答是,“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简单直白,通俗易懂。
紧接着,她又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总结来讲,写诗就两大核心要求,一是立意要独到,二是格律要优美。至于其他的,要围绕着这两点来服务。
03
接着,是选好教材。
学习是有时间成本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重点地读,很容易浪费精力。另外,如果选错了教材,书中的错误观点,会让人误入歧途,比如当年欧阳锋同学就因为读了《九阴假经》,心智大乱、走火入魔。
此外,最重要的是,你得真正见过好的,才能写出好的。打个比方,跟江南七怪练功行不行呢?当然行。可你如果想练成高深的武功,那后面一定要接触更多的教材、更高水平的老师才行。
就像书里香菱提到“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得真有趣!”
陆游的诗好不好呢?平心而论,是好的。他还有“铁马冰河入梦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的名句。可是抱歉,他还不够好。
林老师告诉她,“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就是这个原因。
最后都推荐了谁呢?王维、杜甫、李白,分别对应:高知分子、近体诗大咖、古诗大神,教材学习有这三个人,足够了。
毕竟“李杜诗篇万口传”么。
04
最后,是投入时间。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
去读、去琢磨吧,拿这三五百首打底。
这很像念书时曾让很多人苦恼的英语难题,就两条路:多读、多背。没有捷径。因为所谓“开窍”的本质是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就会有新理解了
比如书里写香菱学完第一阶段,来汇报学习心得,从之前的“天天疑惑”,到突然可以对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发一通评论了。
接着就琢磨着写,一直写、不停写。香菱投入到什么程度呢?
书里写她,“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默默地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只见她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最后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结果上文已经说过了,宝玉带头鼓掌,大家纷纷称赞。
05
很多事情确实也是这样。
工作也好、学习也罢,先摸清楚事情的逻辑,然后找大量的样本,一点点地下笨功夫,去磕、去啃、去琢磨。
当熬过枯燥且没有明显反馈的积累阶段,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投入的时间原来已经这么多,这时候,你会发现不再像以前那么迷茫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痛苦了,你已经跨过了那个门槛,进入了一个壁垒,别人很难追上了。

事情还是那些事情,

可你已经不是当时的你了。


干脆读书
每次取一瓢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