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书法的第一任老师齐建霞先生,教我们学习王铎的行书和草书;第二位老师教我们临习“王铎圣教序”;第三位老师教我们学习“王铎圣教序”的章法。王铎书法艺术成了当今书法教学的普遍教材,但我对王铎却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明朝大臣,投降了清朝依然是身居高位的著名书法家。
2024年11月12日,雪林堂要在洛阳举办一期中医培训班,张老师邀请我参加,入住“再芝园”。听说“再芝园”是王铎当年的后花园,因为长出两株灵芝而得名。一路之隔便是王铎故居的后门,门楣上四个鎏金行书“书坛流韵”。一阵惊喜,没想到稀里糊涂的跑到王铎家里了!还住进了他的后花园!“再芝园”远离闹市、湖波荡漾、岸柳成荫、鸟语花香,空气十分清新,俨然是远离尘世的仙境。
11月16日,张老师组织我们参观王铎故居。
王铎故居位于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老城村,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楼台亭榭、曲径回廊、奇花异草、布局精巧、独具匠心,可惜毁于战火。为了弘扬王铎书法艺术,陈列他的书法手迹、碑刻、拓片、展示明清建筑艺术,1998年11月按原貌修复重建,占地180余亩,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大门上方高悬“太保府”匾额。大门外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子分立两侧,大门左边一尊汉白玉王铎雕像。建筑整体灰墙灰瓦,木门木窗,庄重里透着质朴。
入得门来,西侧为西花园,东侧为“拟山园”,原为王家祠堂,现在是王铎作品石刻陈列室。中间五进院落,三个圆形月亮门通向各自去处。
中堂是王铎会见高级官员、至亲好友的地方,现在展示王铎的巨幅草书作品,四壁尽皆镶嵌王铎书法刻石。中堂门楣上一块匾额“中兴之主”。这四个字往往是用在有作为的中兴帝王身上的,怎么会放在这儿呢?查找资料才知道,这是后人对他艺术地位的评价“后王胜先王”,先王就是王羲之父子。沙孟海先生说:他一生吃着二王贴,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纠正赵子昂、董其昌之失,在于明季书坛,可谓中兴之主。
二进院落,东西厢房为王铎三子居住之所。穿过过厅,进入三进院落,东厢房为长子居住之所,西厢房为次子居住之所,现在用于展示王铎绘画作品。
四进院是王铎起居和研习书画之所,也叫后堂,现在成了画师们的创作、以及销售文创作品之所。后堂过厅上有一块匾,上书“神笔王铎”。神笔之说有一个故事。相传王铎被授予东阁大学士之后,皇帝让他写一块楷书“天下太平”的匾额。巨大的匾额挂上去发现少了一点,成了“天下大平”。众人正在窃窃私语,王铎不慌不忙,握笔蘸墨,一挥而就,不偏不倚,那一点正好坐落在大字的下方,苍劲有力、灵动洒脱、跃然匾上,赢得一片喝彩,从此便有了神笔王铎的美誉。
既然到了王铎创作的地方,不买点墨宝实在对不住这次偶遇,掏手机扫码,买了一幅行书、一幅草书拓片。其余的人也都各取所需,买了自己心仪的产品。
转过窄道,穿过月亮门进入第五进院子,前面四进院子尽皆平房,唯独这个院落是两层楼,东西厢房是绣楼、王铎女儿的住所,正堂二楼王铎父母居住,一楼接待家庭至亲。这符合儒家父母高堂的建筑理念。
王铎生于1592年,卒于1652年,享年61岁,山西洪洞人,诞生于河南孟津。父亲王本仁,是一位以农耕读书的农民,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童年家境贫寒,只有13亩土地,兄妹7人,一日两粥尚且不济。14岁时开始在他舅舅陈其茨开办的私塾里读书,15岁进入乡学,同年与比他大两岁的马氏成亲,18岁就读于蒲州(今山西永济)河东书院,20岁乡试不中,24岁得大司寇乔鹤年资助方才度过荒年。29岁中乡试,30岁殿试名列二甲58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等职,48岁受命南京礼部尚书。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尽杀后妃子女,与太监王承恩一起在煤山自缢身亡,北京的大明王朝就此覆灭。1644年5月5日,王铎与马士英等人拥立福王朱由菘在南京即皇帝位,年号弘光。加王铎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次辅之职。
1645年多铎率领清兵攻陷扬州,兵部尚书史可法率众抵抗失败被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可法誓死不屈,为国尽忠、死无全尸,千古流芳,名垂青史。多铎怒而屠城十日,几世繁华城,尸积如山,手足相枕,城中尸如乱麻,扬州百姓彻夜哀号。除个别战前逃出城、隐藏较深者外,全城百姓几乎全部遇难。据焚尸簿记载,前后死亡八十余万人。
清兵前锋直指南京,弘光皇帝逃往芜湖,被俘后押送北京处死。逃跑前留王铎守城。此时的南京已经无兵可守,摆在王铎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死战而亡,可怜满城生灵涂炭;二是开城投降,自此遗臭万年。王铎与礼部尚书钱益谦等文武官员出城门、迎接大清朝豫亲王多铎,奉表投降。清军兵不血刃占领南京。清廷授王铎礼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太子少保。乾隆年间列入“贰臣传”。
王铎自幼接受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教育,降清虽有种种无奈,但其内心的耻辱与折磨,灵魂深处的疼苦与挣扎,唯有自知。
王铎自幼承家训,自学书法开始,即以“二王”为宗,终身不易,对“二王”的临摹,达到“如灯取影,不失毫发”的地步。13岁学习“圣教序”,临之三年,字字肖逼。以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铎行书的基本面貌就是建立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之上。
降清后的社会伦理评判与道德的惩罚,无时不在折磨他的心灵,可以想象,在饱受社会道德质疑之时,王铎内心充满了怎样的煎熬、悔恨与痛苦。看淡了人生,漠视了仕途,隐藏在心底的艺术潜能便会迅速迸发出来。那种无助的苦闷,绝望的无奈,尽皆融入了他的书法艺术之中。他的书法艺术自此发生了惊世骇俗的变化,不再循规典雅,转而酣畅淋漓,飞腾跳跃,纠缠连绵,狂放无忌,像喷涌而出的岩浆奔涌流淌。笔下的线条,犹如一群离乱战火中生灵涂炭的芸芸众生向苍天呐喊。于是,一个官场中的惯常文人消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竖立起来。
他将米芾跌宕跳跃的笔法与羲、献遒劲优美的字形恰当地融为一体,以险取势、放而能收、长于布白、风格独特、自成一家,从而使精神风貌愈显沉着畅快。
王铎的行草书,恣意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性情来时,常常将字句连绵堆积在一起,甚至宁愿失去行间距离,将起伏跌宕的线条百炼钢化作了绕指柔,蛟龙盘曲,翻飞狂舞,摇曳震荡纠缠,没有了规矩与方圆,充满了生命张力的呐喊,这是他对自己理想人格的构建。
顺治八年,王铎乞假归乡。顺治九年在河南孟津家里病逝,享年61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现在的洛阳市偃师区石家庄)。朝廷赠太保衔,谥号文安。遗憾的是光绪末年始建的陇海铁路刚好从王铎墓地穿过,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陇海铁路修建复线,王铎墓大部分成为路基。
王铎死后,他的二儿子王无咎选出其父生前所书楷、行、草、隶诸体优秀作品79幅,用90块汉白玉,历时8年镌刻成刻石,留传后世。
任何艺术都不可能脱离政治,300年来,王铎书法的沉寂与他当年开城降清有关。虽然官位依然显赫,但变节一事终究遭人唾弃。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言:历来论艺事,并注重作者的品格。王铎是明朝的阁臣,失身于清朝,只这一个原因,足以减低他的作品价值好几成。
启功先生称赞王铎: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不可否认的是,王铎的名字连同他的书法艺术,终将会影响华夏民族一代又一代人。他的艺术成就也将与其他书法巨匠一起,载入中华文明的书法史册,光耀千秋。
中共党员,江苏睢宁人,1951年4月生,1969年入伍,上校军衔。服役期间历任技师、教导员、政治处主任、部队政委等职。转业后在成都市人民政府财贸办公室工作。喜欢文学与书法。
顾问:万晓玲 高伟 刘小革
美编:强军 湘君
主编:唐明霞
副主编:邹贵宝 向辉
编委成员:
李宗明 陆先武 张大春 周晓为 王芳
评论员:
龚革飞 陈岸国 陈芳
投稿邮箱:
623564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