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挖开定陵,造成大量瑰宝损坏后,又提议开挖乾陵,周总理如何在报告上批复?

文摘   2024-11-22 18:47   湖北  
提起郭沫若,很多人都读过他的诗,可以说郭沫若是20世纪的文化巨匠之一,当时的郭沫若也非常地热爱考古。
1956年,早就已经对皇陵虎视眈眈的郭沫若盯上了明定陵,为了能够拿到皇陵的挖掘权,郭沫若多次给国务院递交报告。

事实上,那个时候郭沫若最想挖的不是定陵,而是明十三陵中保存最完好,也是规模最大的长陵——朱棣陵寝。

关于为何郭沫若一心想要挖掘明皇陵这件事,有人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郭沫若猜测《永乐大典》应该就在长陵里。

要知道,与法国狄德罗编撰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相比,永乐大典足足早了三百多年。

郭沫若领着一群专家学者在长陵外边转了好多圈,一直都没找到长陵的入口,没办法就只能降低要求,转而开始挖掘明定陵了。
定陵里安葬的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及其皇后,万历皇帝在位的时间长达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几乎完全仿照了明世宗的永陵。明定陵的占地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

郭沫若这么做是打算想以此积攒下经验,等时机成熟了再挖掘长陵。
郭沫若等人当时坚信,当时新中国拥有的老一辈考古专家们,再加上那些新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从人力条件上来说,他们有能力胜任这项巨大的考古工作。

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当时刚刚起步的考古事业而言,人们本应该选择一些挖掘难度较小的古墓来获得经验值。

他们却在一开始就唐突了将目标定位在皇陵这种困难系数很大的古墓,这无疑是错误的选择。

就这样,这批人对皇陵的考古仪式从1956年里浩浩荡荡地展开了。

考古时稍加不小心就会对陵墓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坏,所以考古学家们对陵墓进行考古之前,他们都会仔细地核实一番,在考察过程中也显得十分小心。

谁也没有料到,郭沫若等人竟然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裸手取出墓里的文物。
据说当初墓中的明神宗朱翊钧身上原本还有华丽的龙袍,但后来人们只能看着这些丝织物在自己眼前消失,一众专家顿感手足无措。

大量文物被严重氧化,它们很快就失去了原有的风采。换句话说,定陵的打开也可视为是我国考古界的一次集体试错。

总的来看,此次明定陵一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例如万历皇帝的棺椁里的盒子就有这么一尊“金丝翼善冠”。

它以金丝编织出了二龙戏珠的图案,整个皇冠竟然无一丝线接头外露,这种技艺相当精湛。

皇后棺椁中的“六龙三凤冠”则是由金丝编织成龙,再由翠鸟的羽毛粘贴成凤,最后再用128块红、蓝宝石和5400多颗珍珠缀编鲜花、祥云加以点缀。

这些极其奢华的文物无疑为史学界对研究明朝的事宜提供了实在的“证据”。

可惜的是,大量的文物碰到空气后被氧化,各种珍贵字画、丝织品的毁坏让人心痛不已。

定陵发掘这事也成了我国考古史上的头号悲剧事件。

1960年,郭沫若又提议,发掘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周总理权衡利弊,在《乾陵发掘计划》上提笔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给后人来完成”。

此后,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不允许人们再去主动挖掘皇帝陵墓,就是为了防止此类情况再次出现。

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才会对郭沫若颇有微词,就连他的儿子都会说他是历史的罪人。

江诺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