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起义后一直不算配合,抗美援朝前他的一番话,却逗乐周总理

文摘   2024-11-13 20:22   湖北  

“毛主席考虑出兵不出兵,连续几天不能入睡,吃安眠药也睡不着。”

这是卫士长李银桥,在回忆毛主席决策抗美援朝的经过时,说的一句话。他从未见主席,如此紧张和担忧过。

是的。在这个决策后面,是让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他们有原子弹,我们连像样的大口径武器都没有;他们工农业总产值2800亿美元,我们100亿美元。

无论是军事装备还是经济实力,都相去甚远这样的对比,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得不正视现实的严峻。

从10月1日接到金日成的求助信,到10月19日志愿军踏上朝鲜土地,这十几天里,毛泽东反复思量,周总理亦是看在眼里。

特别是在每一次的会议中,反对出兵的声音不绝于耳,这让周总理更加坚定了要了解美军真实情况的决心。

在众多将领中,周总理选中了郑洞国。确实,此人是最合适的人选:

其一,郑洞国不是战俘,而是起义人员。他于1948年10月份,于长春起义。他的起义,避免了两军更多伤亡。

其二,郑洞国是黄埔一期生,比周总理小5岁。当年,总理在黄埔一期当政治部主任时,两人是有过接触的。对周总理,郑洞国一向尊敬得很。

其三,则是郑洞国在远征缅甸时期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

1943年年初,他被任命为中国驻印度新一军军长,与美军名将史迪威合作,屡次攻下日军重要据点。后来,他回国参加会议时路过昆明,还受到了各界的热情款待。

然而,郑洞国的起义并非完全自愿,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他本是蒋介石的忠实门徒,在黄埔军校时就对蒋介石唯命是从。

1948年,他被任命为长春防守司令官,但面对解放军的包围,他最终选择了起义,这既是出于无奈,也是部下们的劝说和形势所迫。

新中国成立后,郑洞国在生活上受到了我军的种种照顾。虽然他受到了优待,但始终不愿为新中国出力,心中存有顾虑。

很快,两人就在北京见面了,周总理特意安排了一桌饭菜,要跟这个昔日的学生好好叙叙旧。

周总理开门见山,问起了郑洞国对美军的看法。郑洞国用一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军的致命弱点。他说:“美国人打仗,主要靠武器,打不了硬仗的!”

郑洞国讲述了自己在缅北与美军联合作战时的亲身经历。美国兵,一旦走累,就会丢弃武器、弹药,甚至衣物,直到只剩一条裤衩,完全失去战斗力。

而中国军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紧握手中的武器,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爬到目的地,准备战斗。

听完郑洞国这样的回答,坐在一旁的周总理被逗乐了,开怀大笑,他为自己的学生感到骄傲,也为找到了美军的软肋而兴奋。

他知道,郑洞国虽然起义后一度沉寂,但他内心的军人本色从未褪去。果然,不久之后,郑洞国就自愿“出山”,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毛主席对美军的看法,与郑洞国不谋而合。他将美军的优劣势概括为“一长三短”,一长为铁多,三段是战线长、运输线远、战斗力弱。这一分析,为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

事实证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更让世界看到了新中国的力量与决心。

在这场战争中,无数像郑洞国这样的军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与担当。

他们或许曾站在不同的立场,但在国家与民族的大义面前,他们选择了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

郑洞国从一位忠诚于蒋介石的国军将领,转变为新中国的国防委员会委员,这一转变,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历史的见证。

江诺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