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爱不释手的“歪把子”,有多不靠谱?苏军体验后直言:不如烧火棍
文摘
2024-11-19 19:42
湖北
《亮剑》中老李对“歪把子”爱不释手的画面,很多人都还记得,事实上烂枪之王“歪把子”很糟糕,甚至是制造它们的日本人也是相当嫌弃。日本之所以研究“歪把子”,最初主要是在日俄战争见识到了这种特殊武器的威力,在陆地作战中有着极强的杀伤力。当时一战刚结束,世界武器的格局又开始重新洗牌,便于携带更加轻巧的武器,在行军中会更占优势。为了跟随欧洲战场武器的流行趋势,于是日本也开始了步兵轻机枪的设计。在1922年,日本所研制的第一款自动速射武器成功定型后,并列装给了陆军。当时正值日本大正天皇11年,所以这种武器被命名为大正十一式。而这把看似满足军方一切要求的枪械,却不是一款性能优秀的战斗工具,甚至可以说是一款很垃圾的坑爹货,归根结底只因军方提出的硬性要求所造成。在研制“歪把子”之前,日本内部要求这款轻机枪必须与38式步枪的6.5毫米子弹通用,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后勤压力。但凡事有利就有弊,虽然大正十一式实现了弹药方便补给的思想,却牺牲了在战斗使用上的整体性能。首先就是毫无出众之处的面板属性。大正十一式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全长1100毫米,重达10.2公斤,使用30发的弹斗,理论射速每分钟500发。但是由于弹药装填繁琐,实际射速基本只在每分钟100左右,有效射程为600米。其实这个性能指数与同时期世界著名的轻机枪相比,除了精度高、射程远了点以外,并无亮点。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弹药的兼容互补性,“歪把子”非常奇葩地采用了一个开放式的弹斗装弹具,日军的三八大盖装填弹药时,每五发子弹为一个桥夹。“歪把子”机枪可以把6个桥夹,共计30发的6.5毫米有阪步枪弹塞进弹斗里。如此一来在弹药紧缺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使用步枪手的弹药作战。大正十一式最大的败笔就是特殊而复杂的供弹装置。这个别出心裁的漏斗状供弹具,为了适应步枪子弹和便于射手贴腮瞄准。于是就故作聪明地将枪托向右歪,与枪身根本不在一个平面上,所以为了瞄准,日军士兵只能歪着脖子才能进行正常射击,也正因如此,“歪把子”的冠名由此而来。而这个独一无二的设计使得整套装弹动作复杂而繁琐,机枪手若无副射手协助,要单独完成装弹动作可谓难上加难。但最让日军恼火的是“歪把子”机枪开放性弹斗供弹具设计,对作战环境的适应力不够强。在作战中经常饱受尘土沙砾的困扰,一旦有碎土块或者沙尘被吹进了弹斗了弄脏了供弹具,那么日军接下来大概率要为修理自己的武器忙活上老半天。因为恶劣作战环境下,进沙子导致的子弹卡壳情况,在日军中屡见不鲜不管是炎热潮湿还是寒冷干燥,该枪经常出现卡壳的情况。苏联红军在缴获“歪把子”机枪后,更是直言,这玩意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烧火棍”。不过即使是这样一款饱受诟病的机枪,对于当时缺枪少弹的我国来说,但凡是通过缴获而来的武器都会补充给部队使用。可直到后来,只要能用上捷克式轻机枪的部队,就绝不会用“歪把子”了,因为这款枪的故障率实在是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