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嘉欢 (券商投行总监)
“因为无论企业、财政,还是央行,眼下这个阶段所提供的补贴还是基于宽松的货币环境。从本质上来说,以旧换新就有一点花未来钱的意思了,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给未来造成一定的通胀压力,也可能造成一定的过度消费,但是也要客观看待。”
图 | CFP
文 | 李嘉欢(券商投行总监)
以旧换新是促消费的关键一招
以前大部分消费,属于高能耗、低质量的消耗,我们希望通过促进内需、以旧换新,把消费从高能耗、低质量消耗,转移到绿色、高效的方向上来。另外,通过以旧换新,给予老百姓一定补贴,给予真真正正的实惠。
现在部分老百姓不敢贸然消费,主动出击创造和制造消费空间,而以旧换新就是非常好的着力点。
我们对于消费的认识,除了自身消费需求之外,一个最大的消费动力是来自外部升级。比如我们现在用到的手机、电脑,或者其他设备,更大程度上是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它给我们提供了更新鲜、功能更强大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们,我们的消费就间接进行了一个升级,一个结构上的转变。
如果真的要扩大内需,要促进消费,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在当下,作为老百姓,我们自身的基础性消费已经无法增长,需要从外部去创造更多产品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节能环保的新型产品出来。这就需要厂家、平台做一个技术上、服务上的全方位升级。
这样就需要厂家对两方面进行改动。一是就是生产线,重新投资设备,重新改造,为我们提供技术层面、功能层面,包括价格层面更优秀的产品,消费者也愿意为此买单。另一方面,要从长远考虑,厂家提供的产品不仅要物美价廉,还要在绿色环保上有一定的建树。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虽然某些产品对眼下生活有实质性的帮助,但它是属于高功耗、低能效的消费。这样,可能三五年,我们很快就把这种产品的生命力挖掘殆尽,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对于消费者来讲,以旧换新可以看成是一种产品升级
目前,很多城市的以旧换新时是比较宽松的。即便你没有旧家电,它也会给你以旧换新的资格,可能力度稍轻一些。
从消费心理角度来说,以旧换新可以看成是一个产品升级。比如,目前有一个东西,我觉得还能用,没必要换,因为把旧东西舍弃掉,对于我来说是沉没成本。我还需要支付新产品,这中间可能存在溢价的情况。
但如果是以旧换新,这就完全转变了。因为我会想,旧东西相当于给商家拿去作为抵用券使用,额外支付的是产品升级的费用,这样的话,我的支出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会对以旧换新政策比较认可,消费意愿会相应增强。这其实就叫做升级的框架效应。
经济学术语称之为禀赋效应。虽然绝对补贴额没有大到夸张的地步,但它能够让我们觉得真正有增值,因为我进行了产品升级,禀赋效应得到了满足,所以我会倾向于认可并参与其中。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处于怎样的家庭结构,或多或少还有比较多的以旧换新需求,电视、冰箱或者空调等,这种消费潜力其实是比较广泛的。家电和汽车属于耐用性产品,可能这方面的补贴,不一定能让我们形成持续性的消费习惯。
越高档的耐用品,对于消费习惯的培养越弱,中低端一点的产品,对于消费习惯的培养会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比如白色家电、还有3C数码产品,本身的消耗值、折旧率比较大。
以旧换新提供的是完全是崭新型的产品,不仅是质量上的新,在功能上、科技感上也完全符合新的概念。所以在供给端,企业会更新扩大生产链,把资源和生产资料转变到新的生产线上面来。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促进一个新的就业结构,带动一些相关投资。
再一个就是消费端,消费者的需求会相应改变。以前我们对家电、汽车,我们觉得够用就行。但是在新的供给结构下,我们可能对汽车要求有豪华的外观、全面的功能、舒适的内饰,还有智驾系统;包括对一些其他家居,我们需要它更智能化,提供更丰富、精细化的服务。这都是新的需求。
所以未来这些行业都会处于一个全面升级的状态当中。
从销售数据来看,目前的补贴力度还是满足了大部分消费群体的心理预期。不过整体来说,补贴力度还有进一步向上探索的空间。因为从整个消费规模看,提升的数据只能说在稳步进行,还没有找到一个彻底的拐点和爆发点。
而且,目前总体补贴范围还不算全面,主要集中在汽车、智能家居、家电,还有一些数码电子产品。接下来,如果要继续把以旧换新的政策推行下去,想把优惠力度就是发散给扩充,可能还需要把优惠方向扩展到传统商品上面,包括基础性消费,更加贴切生活的柴米油盐等消费品。就像部分城市已经发放了不少居民消费券,小型商超或大型购物商场都可以使用。
但它还没有完全推广开,只有一些大型城市它的基础性补贴比较多,对于中小城市来说,这种补贴和代金券不是很广泛。所以接下来旧换新的补贴力度和范围,规模还是会有持续性扩大空间的。
以旧换新对本土企业的保护,可能会打一个问号
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它的在汽车领域实施以旧换新,是比较值得借鉴的。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汽车产业也受到了比较大的重创。当时艾伦布林德就提出了汽车方面的以旧换新的政策。在他看来,汽车的以旧换新能够达到四个目的,有一石四鸟的效果。
第一,政府以二手车市场的平均价格去回收使用年限比较长、能耗较高的汽车,能够促进节能减排;
第二,政府下场以高价收购这些汽车,能一定程度促进贫富差距缩小,因为这些车辆都是属于中下阶层所有,使用年限才会比较久;
第三,可以提升汽车消费市场。美国这样的国家对汽车的依赖度比较高,所以新的汽车消费,对提振经济、提升汽车消费市场有比较明显的帮助;
第四,对汽车行业来说是一种保护。因为很多汽车产业,包括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在金融危机下,已经出现了较大的系统性危机,通过以旧换新政策,能够强行为他们发掘潜在的客户,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危机。
这个政策也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广泛认同,并且在2009年7月就开始推行。
实际市场的反响还是比较热烈的,仅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原计划的准备货款额度就已经用完了,整个过程当中,大概有接近70万辆汽车参与了以旧换新的补贴,并且平均每辆汽车的补贴额度大概是在4200美元左右,是非常高的。
国外市场,因为税收相对较少,很多那个汽车单价销售并不高,并且被纳入以旧换新方案中的汽车价格,是要求不高于45000美元,也就是说,基本上是绝大多数参与换新的车辆,最终出来的补贴都是在10%以上。
美国的政策从结果来看是比较好的,不论对汽车消费市场,还是汽车产业保护,都起到了比较实质性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原本他们是为了保护像福特、克莱斯勒这样的车企,但是其中参与以旧换新的汽车当中可能有小半,后来换新买的是日韩汽车品牌,这对本土企业的保护可能就会打一个问号。
这也可能会映射到我们这边,在以旧换新的补贴中,可能也存在着境外品牌和国内品牌的相互竞争。可能某些产品,境外品牌有自己的优势。如果补贴,是否存在着境外品牌的市场份额扩大?国内品牌可能因为补贴,市场份额反而缩小了?那接下来,要看政策方面看能不能有一定倾斜。
近两年,德国、荷兰,巴西等国家都有以旧换新的政策。
德国和美国差不多,主要是在汽车行业以旧换新,不过它的推行进度相对缓慢,因为德国在汽车新能源化方面相对滞后。但是整个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显得德国以旧换新的推进速度不够快。
中国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和潜力是线性增长的状态,导致整个传统燃油车的淘汰率可能会随着以旧换新政策的深化,推动得很快,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长空间也更大。
巴西主要是针对于家电,尤其是冰箱这种传统高能耗的以旧换新,不过他们的力度很大,尤其是一些认定的贫民窟群体,可以免费进行高能耗家电的置换。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巴西对高能耗产品的弃用率更低,导致排放会比较高。在政策支持下,换新情绪高涨,对他们的减排工作会有较大促进作用。
荷兰它的以旧换新是在防护改造方面,对于节能减排型、科技型的、环保型的设备,进行一个以旧换新,过程中会给予较大补贴。这是值得国内学习的。
目前,国内的以旧换新主要聚焦在家庭层面,聚焦于家具和智能家居。但是对于光伏设备、家用的高能耗,比如太阳能电板、充电桩相对来说比较欠缺,这个方面后续要继续探索。
当前以旧换新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比如汽车的以旧换新过程中,传统的电车可以去置换混动增程式的汽车。从动力转化率来看,这种增程式汽车的电能转化率其实要劣于传统纯电车的,这样反而加大了碳排放量。
为了长远考虑,未来在以旧换新过程中,可以将减排多少具体化、公式化、标准化,方便给各个平台厂商下达任务,配合国家完成减排战略。
谁能够把产品质量做上去,谁才是真正的最后的胜出者
以旧换新带来的第一个比较大的改变,是大促规则。
以往各个平台比较闭塞,大促规则有点复杂,有的平台规则需要看很久,甚至是要找人帮忙,这会对购物体验造成负面影响。但是今年,去商场以旧换新直接抵扣2000元,这样的规则比较简明扼要,购物体验大幅提升。
第二,竞争更加兼顾品质。在过去,大家觉得产品的本身质量的竞争性,在平台那里没有那么重要,都把竞争点放在价格层面上。但现在以旧换新有了国家补贴,成本相对下降,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产品本身。尤其是平台之间把个鸿沟跨过,就更加要把品质拿出来,真刀真枪对比一下。用户的体验和反馈对商品后续销售会有较大影响。
第三,平台的扶持方向改变。现在流量和以前相比,越来越私域化,各个平台对商家、还有源头的货盘的扶持力度比较大。这种情况下,以旧换新肯定会塑造一个新业态。
大概2018年以后,整个电商平台都进入了存量市场争夺的环境中。这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各个平台会通过直播、视频,或是扶持流量大V,引导消费者进行冲动消费,把一个很普通的商品功能夸大其词,把功能完全不匹配的商品推广给消费者。
虽然第一时间,消费者在感官层面上感觉有价格优惠,但实际买回来后,产品的功能没有达到预期,商品一直吃灰,没有转化成为真实的购物效果。这就会导致后续消费意愿边际下降的态势。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次的消费体验值拉满,后续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情绪相会比较高涨,这样就培养了持续性的消费习惯,对拉动内需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还是那句话,谁能够把产品质量做上去,谁才是真正的最后的胜出者。
以旧换新的钱,如果细化下来,最终还是消费者来承担。
因为无论企业、财政,还是央行,眼下这个阶段所提供的补贴还是基于宽松的货币环境。从本质上来说,以旧换新就有一点花未来钱的意思了,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给未来造成一定的通胀压力,也可能造成一定的过度消费,但是也要客观看待。
如果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中,未来新释放的流动性资金能够流向更多更广的行业,实体或金融行业,从宏观上看,它的通胀压力是会大大减小的,宽松的货币环境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再盘活和存量资产资源再利用的。
最终可能是由未来财政降准降息来创造宽松的货币环境,进行以旧换新补贴。眼下这个阶段需要我们进行一定刺激,需要撬动一定的未来预期,才能够扭转当下的消费心态,从根本上经济回暖。
对于以旧换新当下面临的各种问题,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解决。
第一,可以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价格备案机制,像房地产市场一样。普通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官网,查询到商品现阶段的价格和基础的产品信息,这样有助于消费者识别目前的价格是否存在先涨再折的情况。
第二,需要监管者经常下场进行现场整改和监督,尤其要对虚开发票进行大力整治。因为很多先涨再折的模式,就是通过虚开发票进行的,如果能从源头上把虚开发票抑制住,这种事情就会少很多,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才会更好。
在以旧换新的过程中,新商品需要多以绿色环保、科技等词为标签,才能推动新产品的使用,间接促进消费升级。在这个过程当中,高能耗产品会逐渐被淘汰掉。
政府和企业之间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回收渠道。比如说,换下来的旧商品怎么去处理?是报废,还是能够进行一定的再利用?
可以把回收过来的商品进行一个大分类,有的可以直接报废掉,有的可以进行二次处理,还有的甚至可以进行高度的新型利用。在产品分类的过程中,又可以把商品进行高效的再度利用,这样也是能够推动绿色消费的。
本文由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以旧换新,消费者能拿到多少真金白银》讨论时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
更多时评 / 关注我们
九 派 新 闻
出品编辑 白藏
其他平台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