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也要“建群”,是战略大趋势 | 派声

时事   2024-12-16 19:08   湖北  




文/逍道一


城市为什么要“远程”联动?这又将对区域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城市联动,渐成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12月12日,湖南官方提出“将长株潭作为一座特大城市一体打造”;

11月26日,青岛与深圳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1月22日,《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签署;

11月20日,《济南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全面深化合作备忘录》签署;

更早先的8月,《长江中游城市群2024年重点合作事项》提出推动九江融入武汉都市圈发展……

在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旋律的城市化2.0时代,城市结CP早已不足为奇,但细品又能发现不一样的趋势。

比如,武汉与九江、南京与合肥的合作直接跨省;郑州与济南不仅跨省,也不属于同一个城市群;青岛与深圳更是相隔1800公里。

城市为什么要“远程”联动?这又将对区域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1】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当区域协调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跨区域协作、抱团发展,成为城市间的共同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这轮城市联动,明显超越了都市圈甚至城市群维度。

随着城市化推进,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发展新形态,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都市圈以单一城市为中心,诸如上海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而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则是人们熟知的国内城市群。


但城市群与城市群,其实有区别。

大湾区面积5.5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长三角面积35.8万平方公里的一个零头。按大湾区的维度,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其实可以作为三个单独城市群。

横跨鄂湘赣三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跨度也很大。所以同属一个城市群的南京与合肥、武汉与九江,它们合作都不是严格意义上抱团发展,更像一种远距离联动,郑州与济南、青岛与深圳更是如此。

城市舍近求远组队的现象,需要放大格局,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考量。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明确为重大国家战略,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列。今年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指出:“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与其它区域战略相比,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也就是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一直不明显。

郑州与济南作为沿黄经济体量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若能够走到一起,无异于为整个区域搭建起一条类似沿长江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那样的“经济横轴”。


青岛与深圳携手也是类似逻辑。今年印发的《青岛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4年工作要点》详细绘制了青岛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路线图”——立足发挥黄河流域最佳经济出海口的区位优势,全力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

青岛不仅是黄河的“经济出海口”,还是北方第一大外贸口岸,北方经济第三城。即使如此,青岛与深圳体量差距不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南北差距的缩影。

若青岛能通过对标,提升自身营商环境,促进与深圳“政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实现要素资源双向流动。不仅可以让自身发展更上一台阶,也能在沿黄甚至北方形成一个发展高地。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通稿在设计区域发展的相关表述上,更加重视重点优势地区,明确提到“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

最近这轮结CP的城市,几乎都位于经济大省,大多也属于GDP“万亿俱乐部”成员。

通过深度联动,学习合作、互通有无,在各自区域内形成高质量且更具吸引力的经济“磁极”,也是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2】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 

11月下旬,河南中牟新区挂牌成立。此前很多人认为,中牟以县的建制“卡”在郑州与开封之间,阻碍了郑汴一体化。

12月,湖南提出:“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将长株潭作为一座特大城市一体打造。”此时距长株潭概念的最早提出,差不多过了40年。

不止郑州与长沙,西北中心城市西安倡导的西咸一体化,也长期受困行政的藩篱。

之前由于行政分割,城市之间横向联系受到制约,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其实对于“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讨论持续了很多年,也确实是任重道远。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张可云认为:纵向层面上,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规范地方发展经济的各种自主行为;横向层面上,既要继续围绕完全一体化目标,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又要着力破解制约区域参与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与有效性难题。

相邻城市一体化尚且如此,城市想“远程”合作更离不开体制创新。

比如青岛与深圳的合作,就提出支持青岛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落地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建立两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合作机制,加大外商投资管理机制与模式创新、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改革力度,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制度创新成果在青岛复制推广。

除了体制创新,城市之间的合作需要更广泛的“纽带”,这样才不会止于1+1=2的物理叠加,而激发1+1>2的化学反应。

最直观的纽带是交通。

郑州与济南之间,囿于黄河本身不具备航运条件,内部陆路交通组织也不如长江流域那般顺畅,缺乏类似沪汉蓉铁路、沪蓉高速、沿江高铁这样把流域内各大城市一连到底的交通走廊。

去年12月,随着济郑高铁通车,一条沿黄高铁大通道雏形初现,为郑济深度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无锡与大湾区“远程”融合的纽带是项目。

2021年,无锡不满足于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提出建设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

2023江苏-香港经贸合作交流会上,江苏有37个项目纳入合作成果,其中三分之一来自无锡,包括阿斯利康创新平台、盛合晶微总部、健适医疗、鹰普航空增资、中信未来城等5个超亿美元重大项目。

江西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纽带是产业。

中部省份江西除了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承担重要角色,也积极拉近与长三角的距离。不久前,工信部发布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全国首个以“大飞机”命名的“国家队”集群诞生——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

值得关注的是,在以长三角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中特别强调“含江西”,而非“长三角-江西”并称,既凸显了江西之于国产大飞机等“大国重器”的重要性,也意味着江西早已深度嵌入长三角大飞机产业链之中,多个产业正在与长三角深度融为一体。

长三角地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为主导产业,而江西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铜基新材料、锂电和光伏新能源、航空、钨和稀土金属新材料、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等6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两者之间既有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也有供应链的协作关系,存在明显的优势互补、产业协同空间。

随着交通的互联、项目的落地、产业的协同,两座城市甚至多座城市之间会形成一条更坚实也更具活力的融合纽带,那就是科技创新集聚。

G60科创走廊示意图

2016年,上海松江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此后历经“沪嘉杭”2.0版,最终发展为涵盖九市的G60科创走廊的3.0版。

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不断探索跨界合作机制,有效打破了行政壁垒,还推动了创新资源的共享协作。去年,G60科创走廊汇聚了全国1/10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并且沿线城市如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合肥高新区等42个高科技园区已成为创新高地。

经过多年融合,G60科创走廊已形成了一张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的核心由原本上海的单中心,逐步演变为“南京-上海-杭州-合肥”多中心结构。多中心布局不仅提升了整体网络的连通性,也为各城市间的创新合作创造了更多机会,还带动边缘城市参与,强化了整个区域的创新协同效应。

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创新网络空间演化

G60科创走廊的活力,甚至吸引了千里之外的昆明。

就在上个月,在昆明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作座谈会上,双方研讨深入推进昆明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作具体措施,围绕强化科技跨区域创新协同、推动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面向南亚和东南亚开放合作等内容,开展一系列合作。

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断言“城市的希望,在城市之外”。国内城市用各自的探索,也证明了,只要有足够的智慧与远见、勇气与决心,无论是城市间的合作,还是城市自身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到天花板。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更多时评 / 关注我们


往期推荐
01
  孩子成长碰到的问题,就是家长再次成长的契机丨九派时评
02
   大学校长年轻化,年轻有位更要有为|九派时评
03
   80后,一代人做了两代人的作业|九派时评


九 派 新 闻

出品编辑  白藏


其他平台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分享、在看与点赞都在这儿

九派评论
只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