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题目
比如:
二月,下了很大的雪,雪势简直可以称为盛大。雪浩浩荡荡,下得满院满檐都是,也下在杏树上。 “———”。杏花,这个季节当然没有。
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C绿杨阴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恻恻轻寒翦翦风,杏花飘雪小桃红
怎么选呢?
问题:如果你是摄影师,你怎么拍,镜头先拍的是不是大雪,来一个全景,然后再聚焦到杏树。那接着要拍啥,是不是雪花落到杏树上咋样了?只有A写了雪落到杏树,像是杏树开了花。你看下一句,文中马上就解释,杏树没开花。这不就承上启下了吗?所以选A。
总结:
我们读文本时尽可能的置身其中,想象画面,这就是情境。
再如:
我家院里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解读: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其实,我们想象一下,鲁迅的目光,从一棵枣树,转到另外一棵枣树,然后目光从枣树的树枝转到天空,这说明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态呢?是不是有点孤独无奈样子。
又如:
阿嫂的伤心处被小环击打着,猛烈地击打着,眼泪都从眼眶转到嗓子方面去。她只是用手拍打着小环,她急性的,意思是不叫小环再说下去。
李愣三是王阿嫂男人的表弟。听了小环的话,像动了亲属情感似的,跑到前村去了。
小环爬上窗台,用她不会梳头的小手,在给自己梳着毛蓬蓬的小辫。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蹲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的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
远处的山反映着种种样的朝霞的彩色。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
小环不管这些,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蓬的小辫。
解读:
写小环梳理自己毛蓬蓬的小辫是为了什么呢?结合上完小黄的啊,杨母王阿嫂已经生活在绝望的边缘,而小黄,此时此刻马上就变成无依无靠的孩子了,可是他作为一个孩子能做什么呢?他什么也做不了,百无聊赖,又无奈当中。就只好梳自己的辫子。这个感觉就类似我们学生在考试时考又考不出来,就只好在试卷上画小人或者是转笔,一个意思都是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转移注意力。
还如: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解读:
大家体会一下,“静静的把床拉动起来”,这个细节可不可以不要呢?如果不写,那就不能体现出沈从文是个伟大的作家,就是因为有这个细节,我们才能体会到翠翠表面平静,实则心底早已波涛汹涌的状态。可以想象一下,翠翠其实听见了爷爷说的话,她早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的打算了,而且此时此刻她心里已经有了人,但是毕竟是爷爷,她的少女心事又不方便向爷爷吐露,翠翠就只好不回答,但是她的动作出卖了她,翠翠拉的不是船,而是一肚子无法言说的心事。
二、总结方法
1文本情境描绘法: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去构筑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2真实生活情境结合法: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很多,学生真的没有办法去理解,也包括阅历的因素,也会导致大家理解起来很有困难,所以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找到一个同学们都有的经历去构筑情境。
3通用方法之镜头想象法:把学生化身为摄影师,让他去感受镜头的快慢,镜头的聚焦,镜头的变化。其实好多作品就像是一幅照片,很有拍摄的价值。
三、总结:
我们在解读文章的时候看似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到时能够充分的显示出作者的写作功力,因为那是非常非常细腻的表达,而且是特别符合实际情况的,刚好这个也是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时最难理解的地方,那我认为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自身情境,去想象那个画面,我们作为老师要不停的去启发,不停的去描绘帮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