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5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将中国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三个非遗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
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
UNESCO has added Li textile techniques, the Qiang New Year festival and Chinese wooden arch bridges to its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All three were previously included, in 2009, on the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eed of Urgent Safeguarding. With the addition of the three items, China now has 44 cultural elements or practices recognized by UNESCO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Humanity.
就在前一天,春节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冲上热搜。但不同的是,春节是直接“列入”,而这三项则是“转入”。这两个动作有何区别?
为了保护非遗,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据此规定设立了《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名录》及《优秀实践名册》,根据存续力、保护情况对遗产项目进行划分。
“转名录”意味着一个遗产项目因经过保护、发展而壮大,存续力不断增强,不再“濒临灭绝”,是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成果的认可!👏
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三个非遗项目的魅力吧!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该遗产项目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在认识和利用植物纤维、染料的长期实践中,黎族妇女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由纺、染、织、绣四类技艺构成的完整体系。以此制成的纺织品,如贯首衣、被单、筒裙、头巾、花帽、壁挂等,统称为“黎锦”。
羌年
羌年是羌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新年,羌语中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相关活动通常持续三至五天。在此期间,羌族民众举寨团聚、祭天祭祖、祈福驱秽、庆祝丰收。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该遗产项目是以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这一技艺体系的实践活动在“主墨木匠”的主持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该遗产项目主要流布于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
木拱桥既有交通设施的基本功能,也具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是凝聚社区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象征和纽带。木拱桥上的廊屋既是社区民众饮茶纳凉、聚会交流的地方,也是举行年节祭祀与祈福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场所,如每年端午、七夕等节日在木拱桥上举行祭祀祈福的“走桥”“祭桥”习俗。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一起为中国非遗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