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距离|和合共进

时事   2024-12-29 22:12   北京  

Editor's note:The China-Laos Railway and Kenya's Mombasa-Nairobi Railway are two iconic project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or those living along these routes, a railroad line is more than just basic infrastructure — it provides more opportunities, connects communities and opens new horizons. In this episode, we share stories of young people along these projects whose lives have been transformed for the better.


编者按:老挝学生来中国学技术,中国村民组团出境去旅游……中老铁路的开通为两国边境居民的生活带来许多新变化。一条铁路如何连接起两个国家,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在遥远的非洲大陆,蒙内铁路承载着希望,承载着一代青年乃至一个国家的梦想,向未来与远方延伸。铁路连接起不同地域,也成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我们将讲述两个大洲几位年轻人的铁路故事。

中老铁路蜿蜒穿越云南省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区:西双版纳

共筑文化桥梁

三年前,中老铁路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在万众瞩目中呼啸而来,为沿线人民铺展开一幅崭新的生活画卷。对于从小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姑娘玉罕伦来说,在她的青春里,许多宝贵的记忆都与中老铁路有关。

玉罕伦和家人生活在西双版纳勐海县曼目中村

玉罕伦是中老铁路上的一名列车员,对她而言,这条铁路是连接家乡与世界、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大学毕业后,小玉一个人留在昆明工作,每次回家都要经历长达十个小时的旅途。中老铁路的开通,让她只需三个小时就能抵达家乡,让她在工作之余,有更多机会陪伴在家人身边。中老铁路拉近了她与家的距离。

玉罕伦在中老铁路列车上用老挝语播报进站信息

这条铁路也拉近了她与世界的距离。中老铁路上有来自各国的旅客。为了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玉罕伦自学了基本的老挝语。如今,她已能进行日常的沟通。三年的工作历练,让她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她说:“每一次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乘客相遇,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眼中的期待与好奇。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旅程,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照亮未来之路

中老铁路如一条纽带,为沿途的中国乘客带来了便利,也为老挝人民点亮了希望之光。在过去的三年里,众多老挝学子通过这条铁路,踏上前往中国的求学之旅,杜乐洋与宫杨便是其中的代表。

老挝学生在上汉语课 

杜乐洋今年23岁,来自老挝首都万象,目前在云南省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学习。他的哥哥是一名中文导游,受哥哥的影响,杜乐洋爱上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萌生了到中国学习的想法。中老铁路的开通,让他多年的求学梦想成为现实。来中国后,他学习了电子商务与农业的相关知识。未来,他希望有机会进入高校深造,进一步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杜乐洋在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

26岁的宫杨来自老挝第二大城市琅勃拉邦,他曾经的专业是绘画,但是毕业后,很难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工作。中老铁路的开通为他的人生带来了转机。在校友的引荐下,宫杨踏入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大门。在中国,他学到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谈及未来,他满怀憧憬:“有了中老铁路之后,双方的交流更方便了。毕业后,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想在中国找一份工作。”

宫杨在校园一角写生

肯尼亚小伙的东行记

“有了知识,有了过硬的专业技能,我们的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2017年,卡里乌高中毕业。就在这一年,一条铁路开启了这位肯尼亚青年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蒙巴萨-内罗毕标准轨铁路(蒙内铁路)是肯尼亚境内的一条铁路干线,全长472公里,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铁路的建设与初期运营,于2017年5月31日正式通车。铁路建成后,路桥公司与肯尼亚政府以及北京交通大学三方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出资培养100名既拥有设计制造能力,又具备管理能力的人才,让铁路更好服务于肯尼亚的发展。通过层层选拔,卡里乌来到中国,开始了在北京交通大学的学习。

卡里乌做膨胀土实验

2021年毕业后,卡里乌回到肯尼亚,在铁路局工作了两年。之后,他选择回到中国继续深造。谈及原因,卡里乌说,中国的铁路网四通八达,十分便利,而肯尼亚的铁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没有实现广泛覆盖。他希望通过学习,成为一名铁路建设的专家,让铁路更好造福自己的国家。提起在中国生活的日子,卡里乌说,人们的真诚和热情让他在中国找到了独特的归属感。尽管中国和肯尼亚存在文化差异,但共同的目标将所有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跨越时代的回响

几十年前,与卡里乌一样,也有这样一批学生,因为一条铁路与中国结缘。坦赞铁路建成后,坦桑尼亚、赞比亚与中国签署三方协议,由中国帮助坦赞两国培养铁路管理人才。1972年,第一批学生来到中国。北京交通大学的纪嘉伦教授曾是坦赞铁路中国专家组的成员,也是这些留学生的“小老师”。

当时,留学生们使用的都是中文教材,老师也都使用汉语授课,所以对课程的掌握有些吃力,于是学校邀请一批已经毕业了的年轻校友做他们的辅导老师。已在郑州铁路局上班的纪教授接到任务后,重回校园,与留学生们共同学习。每次上完课,小老师们都会给留学生“开小灶”,复习巩固当天的内容。在他们的帮助下,留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在中国的学习。据纪教授回忆,回到当地后,很多人后来也陆续成为了车站站长。

坦赞两国留学生与老师同学的毕业合影

纪教授与夫人看坦赞铁路工作期间寄回的家信

任务结束后,纪教授又作为坦赞铁路中国专家组成员前往坦赞两国开展工作。在当地工作的两年中,他给家里写了29封家书,也写了很多日记。翻开日记,纪教授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回到了曾经奋斗的青春岁月。日记中记录着这样的文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这一代青年真的是很幸福的。”纪教授说,正如今天的“一带一路”,中国追求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
推荐阅读:
中国近距离|不负青山
中国近距离|越韵悠长
中国近距离|乡村新生
中国近距离|老有所依

CGTN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于2016年12月31日开播,是一个多平台的国际传播机构,旨在为全球受众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资讯和丰富的视听服务,促进中国与世界沟通了解,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信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