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博物馆之046 临汾市博物馆

文摘   2024-10-25 12:13   四川  

临汾市博物馆创建于1993年,是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原址在鼓楼西海子边40号铁佛寺。


新馆位于临汾市滨河西路九州广场南端,于2018年12月正式开馆。新馆总面积32429平方米,建筑高度23.65米,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收藏文物14万件。




01

场馆概况


新建临汾市博物馆场地选址位于尧都景区标志建筑华门周围的圆形用地内。博物馆建筑设计将建筑与绘画、雕塑、园林、小品有机结合,并结合华门汉代手法,设计造型为日月相抱,设计理念源自象征“日月同辉”的陶寺古观象台,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汾河生态公园巧妙地融为一体。



临汾市博物馆收藏了从十万年前丁村旧石器时期到民国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的珍贵文物14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件套,二级文物488件套,三级文物2037件套,尤以铜器、陶器、瓷器、铁器、砖雕、水陆画、平水版等最具特色。目前,馆内展陈的精品文物有3000余件。



博物馆主体建筑地上三层为展区,地下一层为库区,现有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分为七个展室,馆藏包括以青铜器、陶瓷器、水陆画、木版年画为特色。展览主题为“表里山河”,且以历史脉络为主线,以专题文化为特色,常设展厅分为“远古足迹”“最早中国”“晋霸春秋”“千秋平阳”四个板块。




02

基本陈列


--- 远古足迹 ---


远古足迹展厅面积66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212件,分为“汾河居民”、“薪火相传”、“文明摇篮”三个部分。展厅以六十年来丁村文化、柿子滩文化、延续至枣园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文化的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与考古学研究,结合自然地理风貌和地质历史,展示一个从远古走来的早期智人在临汾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直至进入农业革命的漫长历史。



展厅内充满着史前时代的氛围,展品中看似简单却大有用途的石器和早已化骨为石的化石,都是数十万年前人类所留下的痕迹。在这个展厅,还可以看到距今10万年前的丁村人的复原样貌,也可以听到最早的乐器发出的声音。



丁村遗址发现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地区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它因发现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丁村人”而备受关注。


1961年3月4日,丁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18日,山西襄汾丁村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最早中国 ---


最早中国展厅面积82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37件,分为“天地之和”、“帝都兴废”、“尧立中国”三个部分,展示了大致在距今4500年左右,晋南兴起的陶寺文化,相当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



展厅内详细讲述了考古学家们在襄汾县陶寺遗址进行40年的考古发掘,用一条完整的数据链着重体现了以陶寺遗址为尧都平阳“最早中国”的历史事实。



大致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了晋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及东方、东南方古文明的交汇撞击之下,晋南兴起了陶寺文化。



陶寺遗址,被称为最早的“中国”,留存有陶寺尧都和尧文化的精髓,考古学家在这里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世界上最早的圭表,中国最早的汉字等等。而陶寺遗址的展陈,也是临汾博物馆最大的特色之一。




--- 晋霸春秋 ---


晋霸春秋展厅面积208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673件,分为“星罗棋布”、“星月交辉”、“众星捧月”、“三星在晋”、“星光灿烂”五个部分,展示了春秋五霸之最晋国的历史故事和光辉历史。


展厅以夏商方国为背景,以晋与三晋为展陈线索,讲述了晋国600余年的历史,陈列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晋式青铜器,展现晋国称霸160余年的辉煌霸业。



说山西,就会提到晋国。晋国位居春秋五霸之首的时间长达600年,而晋国的核心就在临汾。除了闻名中外的曲沃天马-曲村晋国贵族墓地,在近年来山西考古历程中,临汾地区周围发现了大量春秋时期的高等级墓葬,比如翼城大河口的霸国墓地、隰县瓦窑坡墓地等,都和晋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身份独特的墓主人,都是晋国贵族和国人辐射周边形成显著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是宝贵的艺术珍品,更是历史的见证。



展厅内陈列的青铜鉴、铜兽面纹莲瓣壶等青铜器,无论是从造型、制作工艺,还是到纹饰、用途,都传递着上千年的讯息,让人领略到历史的风采,也感受晋国励精图治的精神。




--- 千秋平阳 ---


千秋平阳展厅面积为161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873件,是整个馆内展陈内容最丰富、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展厅。该展厅分为五个部分“千秋平阳”“青史铁鉴””粉墨登场”“平水流韵”“般若之光”,讲述了历代以来临汾境内不同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



临汾,古称平阳,因筑城于平水的北岸而得名。临汾博物馆的第四展厅取名“千秋平阳”,展陈展现了历史沉淀过后,平阳地区的特色古代文化,从秦汉至明清,以及临汾众多优秀的戏曲、版刻、平阳木版年画、佛教等文化。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实施盐铁专营,在全国设49处铁官,河东郡有安邑、皮氏、平阳、绛四处,临汾居二。翼城县冶南遗址及其出土的一系列遗物是汉代临汾地区铁器生产的明证。


唐宋时期,临汾地区的冶铁业达到高峰,古籍记载这里“铁碳最盛,利入甚广”,农具生产“从民铸造,利尽榷于官”,可见当时的繁荣局面。临汾大云寺的铁铸佛头、金代铁钟以及明代的铁炮,都是古代临汾冶铁业继续发展的重要见证。



戏曲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平阳是早期戏曲文物最为集中的地方。金代墓葬出土的砖雕戏曲乐舞俑、使戏曲史家如获至宝;洪洞水神庙的元代戏曲表演壁画,是生动的现场情景再现遗存于临汾大地上的古戏台,星罗棋布,在在讲述着戏曲在乡野村落里备受热爱追捧的历程。



平阳历来是文化形胜之邦,金、元时代是平阳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金元时期的平阳刻书称为“平水本”,与金代平阳人刘渊所创影响深远的“平水韵”双峰并峙,隐然形成平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金元两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水平。平阳刻书内容丰富、种类齐全、质量上乘,是北方刻书业的代表,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原,平阳即为最早传播地之一。碑碣志书载,襄汾普净寺、洪洞广胜寺等十余座寺院始建于东汉。东晋高僧平阳法显,见于记载的西天取经第一人,历十四年,经十余国,艰苦备尝,成就前无古人的伟业。




03

馆藏珍品


--- 彩绘龙盘 ---


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盘,出土于陶寺遗址的早期王级大墓,共出土4件,这是其中的1件。龙是华夏文明几千年来所信仰的图腾,龙盘上可以看到整条龙呈盘曲状,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龙形象就是以盘龙为主。它与夏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纹极为相似,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龙,也有学者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 铜簋 ---


西周时期,青铜文物,出土于山西省考古所曲村墓地,口径19.6厘米、耳间距26.3厘米、通高15.3厘米,器身饰饕餮纹、圈足饰蟠螭纹。整器端庄、古朴,造型独特、艺术价值较高。




--- 铜鉴 ---


春秋时期,青铜文物,隰县瓦窑坡墓地出土,高38.50厘米、口径75.50厘米、底径35.00厘米、质量38.480公斤,侈口、折沿、四铺首衔环、颈部一侧设龙首行溢水口、平底,颈部饰蟠虺纹和几何纹,肩及腹部饰蟠虺纹。此器端庄、古朴、艺术价值较高。




--- 陶斝 ---


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1984年在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泥制灰陶,侈口、折沿、折肩、三锥足、腹部以下饰绳纹。




--- 玉兔 ---


商朝文物,青白玉,临汾庞杜墓地出土,直径0.9厘米、通高2.1厘米,柱形,两耳竖直镂空,圆眼微凸,底内凹。整器造型独特、古朴。



--- 西周铜鸟盉 ---


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水器,整器为一昂首挺立的凤鸟形,胸腹部向前斜伸出管状长流,鸟背开椭方口,设椭方盖,尾下腹部有象首足。颈部、胸腹及背部施大小不同的鳞纹,交错排列,以阳线云雷纹为地。盖内有铭文8行51字,自名为盉,为商周时期青铜器增加了一种新的器形,是山西地区出土器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 赵城金藏 ---


《赵城金藏》这部规模浩瀚的佛教典籍有7000余卷,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领域包罗万象的古籍,被佛教界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在当今世界上已成为孤本,极为珍贵。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


1949年,《赵城金藏》运至北平,移交当时的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收藏。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而在临汾市博物馆,就藏有《大般若多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五十九》一卷。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临汾市博物馆、山西晚报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思迪爱逛博物馆
一起逛逛博物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