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博物馆之048 晋祠博物馆

文摘   2024-11-01 12:12   四川  
晋祠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距离市中心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化遗产。


晋祠博物馆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1990年更为现名。馆藏包括陶瓷器、青铜器、木器、竹器、玉器、刺绣、书画、碑刻、古籍善本等。晋祠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9年末,晋祠博物馆藏品有741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060件/套。



01
场馆概况

晋祠由馆区和悬瓮山景区构成,总占地面积1696亩,其中馆区178亩,悬瓮山景区1518亩。馆区建筑面积22762.4平方米,约占馆区面积的19%,古代建筑面积14165平方米,占建筑总面积的63%。



--- 晋祠 ---

晋祠的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水经注》,是为纪念晋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又名唐叔虞祠。晋祠以古建筑、雕塑、名泉、古木著称于世,祠内风景秀丽,建筑宏伟,殿宇林立,有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于山光水色之间,古木葱郁,诗情画意。



--- 晋祠博物馆 ---

晋祠博物馆依托著名风景名胜晋祠园林,总占地面积101538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余平方米,开辟有傅山纪念馆、董寿平美术馆、晋溪书院、翰香馆等。


博物馆库房面积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5000余件,包括陶瓷器、青铜器、木器、竹器、玉器、刺绣、书画、碑刻、古籍善本等。珍贵文物1600件,其中战国青铜器、唐华严经石幢、元青花刻花盖罐、山西地方名人如傅山、赵铁山、祁隽藻等之书画作品以及近现代折扇等是该馆的主要藏品。


晋祠博物馆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规划布局。

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

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

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在目。



02
晋祠三宝

--- 圣母殿 ---

圣母殿是晋祠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


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事载《嘉靖太原县志》中尚书职方员外郎赵昌言撰《新修晋祠碑铭并序》。北宋崇宁元年(1102),晋阳地震后,重修圣母殿。圣母殿长31米,宽25米,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总高19米,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近似方形。四周围廊,最为独特之处是前廊深两间,廊下异常宽阔。这样的处理,充分满足了祭祀活动的需要。



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因此,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 鱼沼飞梁 ---

鱼沼飞梁西依圣母殿,东邻献殿,是介于两座殿宇之间的桥梁,位于鱼沼之上。关于鱼沼,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水中多鱼,故名,是晋水三泉之一。沼上十字形桥梁为“飞梁”。古人云:“飞梁石磴,陵跨水道”,“架虚为桥,若飞也”,故名。


《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飞梁应是创建于北魏以前。桥东西长19.6米,宽5米;南北长18.55米,宽4.91米。此桥高出地面1.3米,两侧做成坡桥下斜,与地面相接,形如鸟之两翼。

鱼沼中的小八角形石柱和柱础保留了北朝风格,现存桥梁为宋代遗物。根据1953年翻修鱼沼飞梁时发现圣母殿下的水洞与鱼沼西岸唇齿密接的情况判断,鱼沼飞梁是在北宋时与圣母殿同一时期修建。



--- 献殿 ---

献殿位于对越坊之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献殿高9.75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当心间敞门,四周宽厚的槛墙上安直棂栅栏,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


殿顶布青瓦,黄绿色琉璃剪边。雕花琉璃脊饰为明代修葺时添置,脊刹盒子内仍可见明万历年间重修题记。献殿的梁架设置,既省料,又坚固,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上立驼峰、蜀柱,平梁两端用驼峰架在四椽栿上。


梁思成先生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评价道:“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



03
晋祠三绝

--- 侍女像 ---

圣母殿内的43尊彩塑,完成于元佑二年之前。塑像如真人大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是根据宋代宫廷“六尚制”塑造的。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些彩塑对于研究北宋宫廷六尚制和宋代宫廷生活,衣冠服饰以及研究宋代彩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周柏 ---

晋祠三绝之一的“古柏齐年”,为西周时期所植,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这棵古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北侧,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呈四十五度,恰卧于撑天柏之上,形似卧龙,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歌颂它。古柏至今仍然浓荫疏影、枝干苍劲,是晋祠悠久历史的见证。



--- 难老泉 ---

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04
晋祠三匾

--- 对越 ---

金人台西,有牌坊一座,是中轴游览线通向圣母殿的必经之路。牌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有功德坊、忠孝节义坊、科第坊等。这座牌坊叫“对越”坊,属功德坊,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



“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相传对越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



--- 水镜台 ---

“水镜台”匾,位于水镜台明间檐下 (西向),长2.5米 宽1.04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上款:乾隆岁丁丑莲夏(名章一枚);下款:又邨居士二酉书(名章二枚)。



“水镜”,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为忠奸善恶尽人皆知。



--- 难老 ---

“晋祠第一名匾”即为难老泉亭中的“难老”二字,出自清代著名书法家、思想家傅山先生之手,堪称神来之笔。

难老,句出《诗·鲁颂·泮水》:“在泮饮酒,……永锡难老”。此匾为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三名匾中的“神奇之笔”。



05 
其他场馆

--- 董寿平美术馆 ---

1983年3月,董寿平美术馆建馆,董寿平将200幅书画捐献给山西人民。山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研究决定,在太原晋祠筹建董寿平美术馆。1986年,董寿平美术馆的筹备工作在董老的同意下,省、市领导研究通过,于1987年拔款100余万元开始建设,至1989年第一期工程完成。1990年初,馆内外装潢、彩画、园林规划等工程也全部竣工。


董寿平美术馆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平方米,展线200米。北院中央雕刻有董寿平先生汉白玉浮雕像一座,碑阴刻有袁旭临书、赵宝琴亲自设计并摹勒刻石的《董寿平美术馆碑记》全文。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赵宝琴设计摹勒刻石的"董寿平美术馆"大型石刻巨幅门额。 



--- 傅山纪念馆 ---

傅山纪念馆,原为同乐亭,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傅山纪念馆位于晋祠博物馆内胜瀛楼的西南侧,是坐南向北的一座清代建筑的四合院,其总占地面积553.5平方米。

傅山纪念馆已是永久性陈列展览与收藏博山书面精品、文献资料及对外文化交流、举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


整个馆址东西宽20.7米,南北深27米,馆内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构形与装饰,内有南屋五楹,东西配房各三间,前开屏门,别成院落。东北隅辟小门,东出别构小院。馆内四周连通,布展灵活方便,为回廊式的展厅。其前门出廊,雕刻精致,油饰彩绘,雅致怡人。



--- 晋溪书院 ---

晋溪书院初名晋溪园,始建于明嘉庆四年(1525),为明代重臣王琼的私人别墅。王琼去世后,他的长子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成为王氏子弟学习的场所。后因年代久远而渐至圮倾。

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仿明清建筑风格修复晋溪书院,两进院落,建筑古朴典雅,景致清幽,三面环水,与晋祠古建筑浑然一体。“子乔祠”是“晋溪书院”的主体建筑。



--- 唐叔虞祠 ---

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现祠堂是经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而来,殿内塑像均为明代作品。过殿内的乐伎像系元代作品,为研究元代乐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唐叔虞祠坐北向南,西倚静怡园,东临昊天神祠,祠前有八角莲池,与钟、鼓楼遥相呼应,为祭祀周初晋国开国诸侯、武王之子、成王胞弟叔虞而建。



--- 唐碑刻亭 ---


贞观宝翰亭,陈列唐太宗李世民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刻,碑身高1.95米,宽1.2米,厚27厘米。全碑1200余字行草,为清乾隆年间复制的原碑文书法,顶额部“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体隶书则是唐代原作。


唐碑书法是一绝,文辞也极尽经纬纵横之气,李世民在贞观廿年(647),49岁时故地重游,以六合为家经天纬地的气魄,赞颂西周建叔虞唐国的史迹,紧接着宣扬起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万代千龄,芳猷永嗣”的盛世。


李世民早年临王羲之,书法遒劲挺秀,《晋祠之铭并序》被誉为仅次于《兰亭序》的行书珍品。




--- 金人台铁人 ---


金人台上有铁人共4尊,东北角一尊为民国二年(1913)铸造,东南角一尊为宋元佑四年(1089)铸造,西北角一尊是宋绍圣五年(1098)铸造,西南角的一尊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铸造。这四尊铁人的胸前、背后及腿部均有铭文,造型和神态各有千秋。




--- 奉圣寺 ---

奉圣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原为唐代名将尉迟敬德别墅,后“舍宅为寺”,唐高祖赐额“十方牵圣禅寺”,寺内仍留存有尉迟敬德挂甲松遗迹。该寺历经战火,几废几兴,现主要由山门(景清门)、华严经石刻碑廊、过殿(二郎庙)、大雄宝殿(芳林寺大殿)及配殿组成。


晋祠藏华严经石刻始刻于唐武周时期(690-704),原藏太原市风峪风洞内,20世纪40年代迁于奉圣寺内,现存135幢,是唐译八十卷《华严经》石刻祖本,武则天亲自为之作序。

石刻保存了武周新造字和大量风格迥异的唐人小楷,是唐代的佛教文物遗珍和重要文物,对研究当时的唐代佛教、文字和书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 舍利生生塔 ---


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区南瑞,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塔身高38米,8角7层,玻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塔内调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每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可一览无余。如果在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也是晋祠外八景之一。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山西文旅、晋祠博物馆、山西画报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思迪爱逛博物馆
一起逛逛博物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