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包括避暑山庄博物馆和承德博物馆。避暑山庄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避暑山庄内,是中国清代宫廷历史博物馆。
这里曾是清王朝康熙、乾隆、嘉庆三代帝后驻跸热河,处理军政,礼仪宴飨,政余读书,起居游乐的主要区域。其占地 5.6万余平方米,陈列展览面积1.3万多平方米,库房1300平方米。
避暑山庄本是清代皇家行宫,建有正宫、东宫、湖区、山区,包括宫殿、园林和庙宇等建筑群落几十处,庄外原有十一座庙宇。其中陈设大量绘画、雕塑、青铜、陶瓷、玉器、珐琅、家俱、钟表以及多种装饰品和生活用具。它是一座少有的艺术宝库,其文物数量可能与清宫、圆明园相仿佛,远远胜过其他行宫。
避暑山庄博物馆藏品丰富,各类文物数以万计,馆内珍藏、陈列文物3万件,重要碑刻21通,历史典籍、图书资料28400余部册,还保存了乾隆55年(1790)清高宗弘历亲躬修撰文字的石鼓10墩,其中国家珍贵文物数百件。博物馆开放了各种专馆和陈列馆,有清代帝后御用陶瓷馆、珐琅馆、钟表馆、挂屏馆、武备馆、玻璃器皿馆、织绣馆、绘画馆等;专题展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清宫秘史、清宫习俗、慈禧生活展览以及澹泊敬诚、四知书屋、烟波致爽、慈禧起居等复原陈列。承德博物馆建于2019年,位于避暑山庄与普宁寺之间,处于古建筑和风景名胜的“环抱”之中,是一座内外兼修的博物馆,它的建筑采用下沉式庭院设计,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现代简约的建筑与中式园林巧妙融合,极具艺术气息,又不着痕迹地融入周围的古迹与山峦之中。馆承德博物馆展区设有“文明 交流 融合 发展——和合承德从远古走来”“避暑山庄——一座承载盛世传统文化的古典园林”“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清宫秘藏——佛教艺术珍品展”“凝固的时光——清代帝后生活展”“光阴的故事展”6个常设展览,3个临时展览。避暑山庄博物馆展区共设有17个展览,包括兴盛时期的避暑山庄展、避暑山庄藏瓷艺术展、避暑山庄典藏珐琅展、避暑山庄典藏钟表展等11个专题展览和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烟波致爽殿等6个复原展览。馆内展出的文物多为清代皇家瑰宝、梵宇藏珍,且大多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和养心殿造办处承做,代表了清代工艺品的最高水平。
“文明·交流·融合·发展——和合承德从远古走来”展览为承德通史展,位于地上一层展厅东南部。
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连接京津冀辽蒙的重要节点,具有一市连五省的独特区位优势,自古即有“左通辽沈,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制天下”之誉。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众多北方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多种文明交流融合,展现出一幅色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五千年的红山文化、三百年的山庄文化,纵贯古今,昭育后人。第一部分塞北古地 民族交融——多元文明的形成,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 锦绣河山 远古遗存——史前文化时期(古地变迁,文明曙光);第二单元 华戎交错 青铜文明——夏商至春秋战国(山戎与东胡,燕国的统治);第三单元 域内一统 置府安防——秦汉至隋唐(秦汉城址,北朝更迭,隋唐督府);第四单元 弦控塞北 州城拱卫——辽、金、元、明(大辽风采,金代遗迹,元朝万象,明筑长城)第二部分清代陪都 和合发展——城市文化的兴盛,分五个单元,第一单元 清帝北巡和口外行宫;第二单元 承德州府的建置沿革(行政衙署,旗防驻地,王公府邸,民间街巷);第三单元 塞外都会 聚民至万家(庄园经济盛行,手工技艺提升,交通商贸繁荣);第四单元 多元文化铸就承德之魂(敕建文庙,多庙之城);第五单元 嘉庆至咸丰时的延续(嘉庆皇帝在承德,秋狝礼渐废,最后的巡幸)。第三部分玉汝于成 绿色崛起——生态承德的铸就。本部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 热河革命抗争时期(1911年—1949年);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第三单元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2012年);第四单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2012—至今)“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位于地下一层展厅东南部。 从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起,清代开辟了民族关系史上的新篇章,打破了长城内外的界限,改变了历代民族隔离的政策,实行团结、安抚、恩威并施的方针。承德突出了它民族结合部的地区特点,迅速隆兴,成为北京的政治分中心。在这里,清中央政府举行过重大的政治、军事、民族、宗教、文化及外事等活动,接受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贵族首领和藩属国国王使臣的朝觐以及接待西洋诸国来使。第一部分:合内外之心 成驻固之业,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 围场行围 恩施泽布(康熙皇帝“木兰秋狝”,抚绥蒙古,“塞宴四事”); 第二单元 亲征朔漠 稳定北疆(乌兰布通之战,多伦会盟);第三单元 揽政山庄 合心固业(怀柔安抚,溥仁寺与溥善寺,皇舆全览图第二部分:承先祖“德泽”举“家法”毋忘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 扈从塞外 赋闲山庄(府邸狮子园,热河闲咏);第二单元 习武木兰 毋忘家法(缮修山庄,雍正时期民族关系)。第三部分:谱团结之曲 奏盛世华章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 肄武习劳 巡幸木兰(乾隆皇帝“木兰秋狝”, 行围四咏,围场诗碑,围班制度的确立);第二单元 万树盛宴 隆恩庆典(接见,颁赏,赐宴,观灯,观立马技、献技);第三单元 外庙纪事 辉映陪都(普宁寺、普佑寺与平定准噶尔叛乱,安远庙与达什达瓦部内迁,普乐寺与章嘉活佛,普陀宗乘之庙与土尔扈特部东归,须弥福寿之庙与六世班禅入觐,广安寺与蒙古王公瞻礼,殊像寺与满文《大藏经》,罗汉堂与乾隆皇帝南巡,广缘寺,乾隆皇帝与《御制十全记》); 第四单元 往来交流 功昭四海(接见藩属国使节,朴趾源《热河日记》,接见英使马戛尔尼)。--- 避暑山庄 ---
“避暑山庄——一座承载盛世传统文化的古典园林”展览位于地上一层展厅东北部。
避暑山庄作为清代帝王的离宫别苑,不以奢华嵯峨的宫殿见胜,而是着力突出朴野之美;虽为自然山水宫苑又超越自然,更多地融入了对自然的提炼和升华,融入了帝王的自身修为、政治理念、文化感悟和艺术追求。
同时,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作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呈众星拱月,似百川归海,概括中华版图之形貌,见证中国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与团结统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一部分: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作为清代帝王营造的离宫别苑,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沿袭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吸收了南北园林的创作精华,天然山水与人文建筑的结合相得益彰;同时又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把帝王情怀融入造园置景,赋予原本平凡的亭台轩榭、峰岚丘壑、林木花草、泉流溪瀑、鹤鹿禽鱼以深邃的思想和灵魂。第二部分:建筑意趣:避暑山庄是宫苑一体的皇家园林,其景观意境“皆由圣心指点而成”,既是中国园林史的总结之作,同时也是清朝康熙、乾隆两代帝王亲躬谋划,体现了清代帝王的审美情趣和治世思想,承载着帝王情怀的文化巨著。经过康乾两代皇帝近百年的营建,荟萃了亭、台、楼、阁、轩、榭、斋、庵、庙宇等120余组建筑。建筑与园林相得益彰,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史上的集大成之作。 本部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 严整的宫殿建筑;第二单元 灵活的园林建筑(胜在朴野,掇山理水,巧于因借,融南化北);第三单元 别致的宗教建筑(园内庙宇,周围寺庙)。第三部分:文化特性: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典范,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弥散着对儒、释、道三大文化体系兼容并蓄的磅礴大气。在造园思想和表现形式上,更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德规范进行了精湛完美的诠释。 本部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 文治胜举 融会贯通(景物题名,匾额楹联,御制诗文,帝王儒风,多元融合);第二单元 盛世修文 异彩纷呈(典籍收藏,节俗佳事)。
--- 清宫秘藏 ---
“清宫秘藏——藏汉合璧的佛教艺术珍品展”展览位于地下一层展厅西南部。
清帝驻跸避暑山庄期间,为便于礼佛,在宫殿园林内设置了多处佛堂。这些佛堂建筑、佛教文物及制度化的佛事活动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藏传佛教文化体系,也使佛教文化成为清代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现藏大量藏传佛教艺术珍品,为历代皇帝所敬奉和珍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族文化和艺术价值。
第一部分:妙相庄严 佛像: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佛堂内藏有丰富的藏传佛教造像。这些佛教造像从形象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静像,即正常人的形象,慈祥寂静,为显宗佛像;一类为猛像,多手多臂,形象怪异,忿怒凶猛,为密宗佛像。第二部分:浮屠焕彩 佛塔与佛龛:佛塔,又名浮屠(梵语佛陀的音译),藏语称“曲登”。 佛塔最初用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佛龛,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如神龛等。清代宫廷佛教文化盛行,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内诸多佛塔、佛龛,充分体现了皇室对佛教文化的重视与信仰,这些佛塔、佛龛精巧华美、巧夺天工,尽显皇室风采气韵。第三部分:祥轮永驻 法器:佛教法器,按功能大体可以分为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魔、劝导六类。主要来源于宫廷造办处制造和西藏进贡,具有很高的宗教历史价值,反映了清朝皇帝和西藏宗教首领的密切往来以及清中央政府与西藏之间的紧密关系。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宗教影响博大深远。佛教文化是清代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寺庙群、庄严肃穆的佛堂建筑,还是精美绝伦的佛教艺术珍品,都昭示着清代帝王对佛教的尊崇。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推崇,进一步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凝固的时光——清代帝后生活展”展览位于地下一层展厅正西部。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12帝,国祚296年。先后7位清帝(或以皇子身份)驻跸避暑山庄共达158年之久。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不同,避暑山庄内亭台草木、器服奇珍皆由帝王所好,代表着这一时代中国最高阶层的文化情怀、修养思想与审美意识,并对该时期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这些皇室日常用物,流光溢彩,精湛精美,是重回清朝的密码,是一探帝王生活究竟的线索。第一部分:锦衣华服。清朝服饰有着森严的规格制度,是中国近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其不仅是遮体、防寒暑的工具,更是分等级定尊卑的重要手段。顺治九年(1652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废除明朝的冠冕、礼服及汉族一切服饰,推崇具有典型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满族服饰。其中帝后服饰最具代表性,有礼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便服等满足不同用途,并配以相应佩饰,且不同纹样包含不同寓意。清朝服饰在体现满族习俗特征的同时,沿袭了数千年传统形制,与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一脉相承。第二部分:雕盘绮食。清朝皇室入关后在饮食上仍沿袭了满族固有的特点,每天进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辰时(6时—9时),晚膳在未时(13时—15时),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皇帝日常用膳 ,无论是从膳食等级的划分到原料的选择,还是从饭菜的烹饪到放入调料的配比,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御膳每日食谱均由内务府大臣根据季节及皇帝身体情况制定。在制作御膳时,每道菜都会有一名内务府大臣负责监督,过程中不许配料任意增减或更换。此外,宫中所用食具的用料也极尽奢华,从黄金、白银、脂玉、润瓷到翡翠、玛瑙、雕漆、珐琅,件件式样别致精巧,纹饰华美灵动,尽显皇室尊严与气派。第三部分:一日万几。清代帝王多勤勉,特别是清前期几位帝王,每日理朝治政频有“自朝以至日中,视事十数刻,召对臣工十数刻,批阅奏本章十数刻”之时。理政有御门听政、常朝视事、批阅奏折、召见官员等多种形式,其中常朝视事最为普遍。避暑山庄内常朝一般设于正宫区澹泊敬诚殿,皇帝威坐正中,群臣行礼奏事。殿内为体现帝王尊威,通常陈设雕刻华美的龙纹宝座、屏风,简配寓意祥瑞、福寿的香筒、角端及仙鹤等器物。清帝升座上朝时,殿内庄严肃穆,皇权神授之景象尽显无遗。第四部分:暮史朝经。清朝历任君王在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极为严格的训练和良好的教育。清宫规定,皇子6岁起入上书房学习,由皇帝亲选学识渊博的翰林、大学士任师傅,习学满汉文化及弓箭骑射。亲政后,除了处理朝政、批阅奏章,皇帝仍要继续学习,每天清晨请安完毕后开始早读,早读的内容一般是前朝历代皇帝的《圣训》和《实录》,无论严冬酷暑,从不间断。而在下午学习的内容主要为诗文、书画兼有天文、数学、哲学、音乐、医药、物理等一系列自然科学。第五部分:宴游娱乐。身为九五之尊的清帝王,也有如寻常百姓般的消遣娱乐。清宫娱乐项目颇多,琴棋书画、花鸟鱼虫、赏古听戏等等,其中历代清帝最倾心也是最普遍的娱乐活动便是戏曲。清宫内有针对管理戏班的机构升平署,每逢时节,如立春、上元、寒食、浴佛、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祀灶、除夕、万寿等节令,都要上演与之有关的承应戏,足见清代皇家对戏曲的喜爱。避暑山庄内,有东宫清音阁戏楼及如意洲的一片云戏楼,小戏台更多。第六部分:宫闱深处。根据康熙时确立的宫闱制度,后妃分为八个等级,其中皇后1名,居中宫,负责内治,下设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分居东西六宫。此外,贵人、常在、答应三级,没有定数。宫墙高隔,闱幕深深,冷峻的灰砖把这些大内深处地位尊贵的妃嫔们与喧哗市井分割开来,宫外难窥究竟。时至今日,浩如烟海的史籍中,禁苑深宫的佳丽与帝王生活依旧引人生奇。一瓶一椅、一镜一毯,来临摹复景昔日帝后深宫生活侧影。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