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字“思迪爱逛博物馆”关注我哦~
2024年9月28日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5年纪念日。
孔子,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日(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出生地是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东南,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公元前479年3月9日),终年72岁。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本是商朝贵族的后裔。周武王灭了商朝后,封商朝王族微子启于宋国。几百年后,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被当时的宋国权臣华父督杀害,孔父嘉的后代便逃到了鲁国。
· 清 乾隆二十三年(1758)续修直隶保定府冀州南宫县孔子世家谱。©孔子博物馆
孔子的曾祖父叫孔防叔,祖父伯夏,父亲孔纥,字梁,排行第三,春秋时按伯、仲、叔、季称呼长幼,因此又被人称作叔梁纥。
叔梁纥原本有妻妾,正妻施氏没有儿子,妾生了儿子孟皮,但是他腿脚有病,于是叔梁纥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又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征在。
· 民国 《孔子世家谱》。©孔子博物馆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孔子三岁前就死了,而母亲颜征当时只有二十多岁,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赶出了家门后,寡母在穷困中艰难的把孔子抚养长大,但是由于常年操劳,母亲在他十六岁时也去世了。
在贫穷艰苦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孔子,虽然高穷还不帅,但经历坎坷后,智慧的头脑与强壮的身体并存。
· 明 《圣迹图·钧天降圣》。©孔子博物馆
01
圣人也坎坷
由于家境贫寒,孔子从小就去各个地方打杂,接触到了许多当时社会底层的人,也在各种打杂工作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不管多卑贱的工作,孔子都努力把事情做好。
孔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季氏吏”,也就是鲁国三大家族“三桓”之一季氏家族的小吏。主要负责管理仓库。孔子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工作评价,仓库出纳的钱粮有条有理,数字统计准确无误。
· 明 《孔子圣迹图之为委吏图》 仇英画 文徵明书。©美国圣路易斯博物馆
很快,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孔子便升职做了“司职吏”。司职吏是专门负责管理牧场养殖工作的小官。按照孔子一贯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在这个岗位上也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牧场内牛羊满圈。之后,孔子开始收徒讲学。曾适周问礼于老子,“自周返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 明 《孔子圣迹图之为乘田吏图》 仇英画 文徵明书。©美国圣路易斯博物馆
三十五岁时,由于鲁国内乱,孔子逃到齐国。但齐国不用孔子,且有大夫欲加害孔子。于是,三十七岁时,孔子返回鲁国,《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这是孔子办学鼎盛时期。
· 明 《孔子圣迹图之问理老聃图》 仇英画 文徵明书。©美国圣路易斯博物馆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五十岁。这一年,鲁国季桓子所在封地费邑的大总管公山不狃发生政变,背叛了季桓子。公山不狃早就听说了孔子的才华,于是便给孔子下了聘书,上面答应,一旦攻灭季氏家族,保证重封孔子,任以高官。后来,宫中来人,鲁定公下令任命孔夫子为“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当然,还是由于长期的政绩优异,表现突出,孔子很快又升任为鲁国的“大司空”,相当于鲁国建设部部长。· 电影《孔子》 剧照。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五十六岁,职位由“大司空”转任为“大司寇”,相当于鲁国司法部部长,同时兼任“代理国相”即鲁国代理国务院总理。此时,鲁国的复兴让相邻的齐国感受到了威胁,于是齐景公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子,加上一百二十匹骏马,送给鲁定公,战略性地以“糖衣炮弹”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政事荒废。然而,就在上任代理国相三个月后,被国君逐渐疏远,对鲁国彻底失望的孔子,带领着弟子们离开鲁国,踏上了长达十四年的漫长跋涉。
他们经由卫、宋、齐、郑、晋、陈、蔡、楚国等多地,翻山越岭,饱尝艰辛。期间,虽说也有他国诸侯不时召见,但总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达成合作的意向。
· 明 《孔子圣迹图之楚王使聘礼图》 仇英画 文徵明书。©美国圣路易斯博物馆
到回到鲁国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岁,垂垂老矣。此时鲁国的大臣们却内斗地更厉害,国家一团混乱,孔子便不再做官,待在家里专心整理典籍。· 电影《孔子》 剧照。
当孔子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时,他同身边的人说:“君子痛恨活了一辈子而名声不被人们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了,我用什么将自己显现给后人呢?”于是他利用鲁国史官的记载编撰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这本书以鲁国为中心,记载了242年间东周各个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
弟子们听孔子讲授《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会凭这部《春秋》,后代怪罪我,也会凭这部《春秋》。”
· 明 《孔子圣迹图之删述六经图》 仇英画 文徵明书。©美国圣路易斯博物馆
孔子将古代的文献编撰成了《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六经,并用六经教授弟子。传说孔子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其中兼通六经的有七十二人,被后人誉为“孔门七十二贤”。
· 明 《孔子圣迹图之问疾图》 仇英画 文徵明书。©美国圣路易斯博物馆
孔子死后,他的思想通过弟子们传播到中国的各个地方。西汉以后,上到皇帝王侯,下到平民百姓,都对孔子的学说推崇备至,历朝历代的皇帝还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世人更是尊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明 《孔子圣迹图之子贡庐墓图》 仇英画 文徵明书。©美国圣路易斯博物馆
02
圣人也是普通人
孔子身份低微,父亲早逝,在平民单亲家庭中长大。除开在历史的迭代中被赋予了太多的神性和圣迹,在他的只字片语中,能拼凑出的,却是一个普通而鲜活的聪明人。
--- 关于名字 ---
据《史记》记载:“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就是说,由于孔子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取名字叫“丘”。在《孔子家语》卷十《本姓解》中也提到,颜氏因在尼丘山祈祷而生孔子,所以以“尼丘”为名字,而由于在家中兄弟里排行第二,于是在“尼”前加以“仲”字。· 明 《孔子圣迹图之祷尼山图》 仇英画 文徵明书。©美国圣路易斯博物馆孔子在史书中的形象,与影视作品中展现的相差甚远。奇特的五官、异于常人的身高、弓腰驼背的体态,孔子的样貌就算不是奇丑无比,也难以跻身好看的行列了。
关于孔子的相貌的特征描述,比如像鼻孔外翻,眼睛凸出,大龅牙,大耳垂肩,双手过膝,身材不匀等等,这些如今都没法验证,但容貌“奇人异相”这一点到多有记载。例如作为儒家代言人的荀子,在《荀子·非相》中将孔子的样貌描述为:“仲尼之状,面如蒙倛。“蒙倛,指的是古时人们用来避邪驱鬼的一种神像。脸方而丑,发多而乱,形凶恶。
孔子八世孙,孔鲋在《孔丛子·嘉言》中写道:“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顙。“意思是,孔子眼睛突出,颧骨很高。有记载,孔子在郑国城门等待与学生汇合,学生在打听老师位置的时候,郑国路人形容孔子为:“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这段的意思是,东门有一个人,额头突出脖子长,驼背腿短且面露疲态,宛若一条丧家犬。子贡把郑国人的描述告诉了老师,孔子听闻,非但没有生气,还笑着说:”把我的外貌说成那样未必恰当,不过说我像无家可归的狗,说得确实对啊!“孔子不但长得不帅,身高也是异于常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鲋记载:“脩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成汤之容体也。”司马迁写《史记》,成书于汉代,根据出土文物中的春秋鲁尺(20.5cm),孔子身高约为196.8cm;若根据成书时代换算,西汉的古尺为23.1cm,孔子身高竟为221.8cm。《汉书》中记载项羽身高为“八尺二寸”(189.4cm),2015年海昏侯刘贺考古出土的文物,一副带有孔子画像和简介的屏风,其中对于孔子身高的记载为“七尺九寸”,根据汉尺则为182.5cm。
虽然史料各有说法,但取中间值185cm以上是肯定有的。这对于古代平均身高只有155~165cm之间的男性来说,孔子的身高是远在常人之上的,是名副其实的“山东大汉”。
· 孔子及弟子镜屏。©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孔子被尊为“文圣”,因其耀眼的文学成就长红于文坛,更有《左传》中“孔丘知礼而无勇”一句,而留给世人一个文弱形象。然而实际上,孔子的父亲是当时“鲁国三虎将”之一的叔梁纥,身高十尺,力大无穷,曾以一人之力托住城门为军队争取撤退时间。作为优良基因的继承者,孔子非但不是手无缚鸡之力,也力大无穷,人神鬼魅见了,都要退避三舍。《吕氏春秋·慎大》中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淮南子》中也有“孔子智过长弘,勇服于孟贲,足蹑狡兔,力招城关。”猛得过春秋的勇士,跑得过狡诈的兔子,举得动城门的门栓,这可不是一般读书人能有的武力值。从周朝开始,对贵族子弟的教育体系中,要求学生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都要学习。而春秋时期的文人,不但精通四书五经,还擅长武功、射箭、驾御,外出佩剑,不仅不文弱还有那么一两手的功夫。
· 电影《孔子》 剧照。
作为文人中的佼佼者,孔子的射箭和驾车技术也是非常好。他开私学授六艺,六十多岁还可以给徒弟展示自己的驾御技术,可见其本领高超。
在《礼记·射义》也有记载“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孔子在射箭的时候,围观的人堵得水泄不通。《荀子·宥坐》中甚至记录了一则孔子杀人案件。当时,孔子在鲁国当代理宰相,才当政七天,就杀了鲁国名人少正卯。学生问其原因,孔子立即洋洋洒洒列举了五条:“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孔子认为,人有五种罪恶:一是内省通明但用心险恶;二是行为邪僻又顽固不化;三是说话虚伪却还善辨;四是记述稀奇古怪而驳杂广博;五是赞同错误而又进行润色。这五种罪恶,一人只要有一种,就不能逃脱君子的诛杀,少正卯却同时兼具五种。不管孔子出于何因杀人,这样雷厉风行的做法,绝不是一介书生可以企及的。但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天才,为何最后只单单留下了他“文”的一面呢?用孔子自己的话说,这是“不肯以力闻”。孔子的思想中有“文武兼修”的部分,但是文可以约束武,使武力不随意泛滥。某种程度上,文更高于武。“以力闻、以兵知”是下下策。在孔子看来,不以力拓而能开门,不以攻城而废守备,才是善持胜者的智慧,是上之上者。作为猛将之后,文武全才的孔子,隐藏自己的实力,做起了人生导师。但这位导师可不是好惹的,谆谆教诲是有的,冷嘲热讽也是经常出现的。他的“孔式毒舌”被学生如实地记录在《论语》里。比如,孔子骂人,用词犀利,流传千古。《论语·公冶长》中大家都熟悉的那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就是记录孔子在课堂上讲课,看到学生宰予在底下呼呼大睡,于是大发雷霆,直骂他是“烂掉的木头”、“粪便做的墙”,无药可救。
孔子拥有丰富的学识和思想,但这并不代表他脾气也很好,骂起人来也是一点情面都不留的。他的学生们平时都是彬彬有礼,温和谦逊的,但子路为人刚直,直言不讳,经常在课堂上反驳孔子。孔子便说,像子路这样啊,恐怕不得好死。过刚则易折,《史记.孔子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最后“结缨而死”。在战火中,子路为了捡帽子而被敌人剁成肉酱。这样的结局,也算是孔子一语成谶。(“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在周游列国的路上,孔子跟颜回走散了,后来好不容易看见颜回又回到大部队了,孔子本来心情挺激动,但不好表现出来,所以调侃到:“咦,你居然认识回来的路啊,我还以为你死了呢!当然,颜回也没示弱,回复孔子“您还活着,我哪儿敢死啊!”(“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原壤是孔子的旧友。有一次,他叉开双腿坐着等孔子,这是很无礼的坐姿。孔子见了,便直呼:“小时候不孝顺,长大了没出息,老了还不死,真害人!”说完,还用手杖去敲他的小腿。(“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孔子从来不隐讳自己的酒量,也不把饮酒与政权的兴衰挂钩,先秦诸圣贤中,大概是独此一人。《论语》中“酒”字共出现过5次,其中有3次都在记载孔子参与民间的宴饮和学者的交际活动的《乡党》篇中。在两次谈及自己的酒量时,他曾说自己“不为酒困”,意思是酒量很大,很难被酒所困,基本喝不醉。他还说自己“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酒量深不可测,不知道究竟有多大,只要不失言失态,就可以来者不拒,只管干杯。
《孔丛子·儒服》中记载:赵平原君曾劝孔子的六世孙孔穿饮酒,但子高推辞,平原君就说:“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榼。’古之圣贤无不能饮也。吾子何辞焉?”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二四中就有这么一段记录:魏文帝曹丕说:“千钟百觚,尧舜之饮也。惟酒无量,仲尼之能也。”《十国春秋》也有类似记载:“尧舜千钟,孔子百觚。”
看来“孔子很能喝”是自古以来就被认定的,据说他酒量有百觚。觚是古代酒器,一觚的容量约为现在的二升。即使是古代人常喝的二十度以下的发酵浊酒,百觚的量,也是想当可观的。
· 商代后期 兽面纹觚。©故宫博物院
就像孔融在《难曹公表制禁酒书》里,吹嘘祖先时所说:“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尧能喝,孔子也能喝,否则就不能封王成圣。喝酒的量和读书的量一样,是衡量孔子是否能成圣的关键。“唯酒无量”之所以成了“百觚”之量,可能是后来的人相信,孔圣人,无所不圣,胃也得是大胃王级别。孔子死后,诸多儒家书籍将一些非人类能办到的事情,甚至出签算卦,未卜先知,通通地归结到了这位生前十分恓惶的夫子身上。于是,孔子变得无所不能。《论语》一书中,“政”字出现了41次,而“食”字也出现41次,其中30次都作“吃”来解释。孔子本是一个对吃很讲究的人,他有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食要尽可能精,鱼肉要切得尽可能细。食品“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吃饭不仅讲究色香味俱佳,烹饪也要求恰到好处。孔子爱吃肉,也十分重视肉,招收弟子的条件,只要拿十条肉干献礼,就可以拜入师门。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孔子吃肉的事。“阳货预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当时的权臣阳货想召见孔子,孔子不去,他便赠送给孔子一个蒸熟了的乳猪。一方面,按照当时礼制,大夫送给士礼物,士要亲自拜受,阳货想由此逼孔子见他。另外,专门送孔子蒸乳猪,想来也是投其所好。虽然吃终归是人生大问题,但却是不能“违仁”的。“不撒姜食,不多食。”即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食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这不仅是因为吃饭不应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而且能帮助尽快入睡,这才是合乎礼制规范的。03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
孔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底层贫民一步步攀升到鲁国”一人之下“的“大司寇行摄相事”,他有爱恨情仇,有鸡毛蒜皮,有隐秘的悲喜与忧惧,有困惑的纠结与执着。他充满理想主义,愿景丰沛而宏大;他试图改变,希望能以一生的努力,换来天下大同,但又不得不屈从于逐渐“礼崩乐坏”的时代。
· 东汉 《熹平石经》残石。©中国国家博物馆
孔子的思想能延续两千多年,与其特色办学,传道受业有很大关系。
第一,有教无类,广收学生,规模大。先后受教孔子的弟子有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学生不分尊卑、贵贱,不分地域。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有的比他小不了几岁,与他同辈。颜回父子同为孔子学生,子路只小孔子9岁,而曾参小孔子46岁。有人对孔子的31个弟子进行统计,以20岁为一辈,与孔子年纪相仿者5人,晚一辈者12人,晚两辈者14人。
第二,学校不分小学、中学、大学,没有考试,不发文凭,主要培养学生的德行和能力。
第三,流动办学,孔子到哪里,学校就办到哪里,学生跟随着他,以社会为课堂,彻底地开门办学。
第四,整理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献为教材。此举为保存中国文化典籍做出伟大贡献,影响中国二千多年。
第五,注意办学经验的总结和积累。《论语》是孔子教育实践与理论的记录,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百科全书。就办学的规模、效果和影响而言,无人可以和他相比。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评价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虽然孔子不够富有英俊,但他智慧的光芒早已胜过了家世和相貌的重要性;孔子是个军师战略家,但却不想被人提及,是因为他相信“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不吝训斥学生,严厉待人,实则充满了殷切的关心和期盼;孔子在牢狱中不忘勉励,在饥荒中坚持教学,是因为他铭记自己肩负着传播人类文化的历史重任,任何时刻都应无畏无惧。孔子违背自己的誓言,投奔卫国,背弃蒲邑,并非真的出尔反尔。相反,他洞明世事,人情练达。深知在危急情况的誓言不能成为信用的基础,宁可背信,也不弃义。孔子,虽然并不是想象中完美的“圣人”,却作为历史长河中一位普通而伟大的聪明人,以言传身教,为中华民族照亮了两千多年的文明之路。
如果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孔子博物馆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