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文化版图中,台湾地区的古代原生文化既深受中原文化的润泽,又与东亚、东南亚等地的岛屿文化紧密交织,其中,卑南文化的珠饰更是这一多元文化融合的生动例证。
卑南文化存续于约公元前 3300 至 2300 年,处于新石器晚期阶段,其遗址分布在中国台湾东海岸南段的山谷平原,台东市的卑南考古遗址成为这一文化的命名之源。彼时的卑南人构建起庞大的聚落,生产生活模式别具特色,以生态农业为根基,渔猎活动作为补充,为珠饰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卑南遗址出土的各类遗物里,珠饰尤其是形制独特的耳珏,堪称典型器物。制作耳珏的玉料,色泽浅绿至绿色,呈现出半透明的温润质感,乃是当地所产的软玉。这玉料不仅承载着艺术美感,更成为古代贸易的 “使者”。它沿着海上贸易路线,远销东南亚岛屿以及大陆地区。越南的沙黄文化和东山文化遗址中,都有采用此种玉料制成的耳珏现身,这无疑是跨区域贸易往来的铁证。
除了耳珏,卑南遗址出土的长度超 20 厘米的玉管更是令人惊叹。其价值不单单体现在玉质本身,更在于背后高超的打孔技术。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没有现代的精密工具,卑南人却能在质地相对较软的玉料上精准打孔,打造出修长规整的玉管,这需要怎样的耐心与智慧?每一个孔洞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玉管或作为装饰,悬挂于脖颈、手腕,彰显身份地位;或在祭祀等庄重场合发挥特殊寓意,成为沟通天地、神灵的媒介。
卑南文化的珠饰,是艺术创作与实用功能的完美融合。从审美角度看,其独特的造型、温润的色泽,契合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即便是以今日的眼光审视,依然散发着古朴典雅的魅力。而在社会层面,它们是财富、地位的象征,佩戴者借此展现自身在族群中的威望;在精神领域,又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神灵的敬畏,融入宗教与信仰的内核。
这些珠饰更是研究古代文化交流的 “活化石”。它们见证了台湾地区与周边地域的频繁互动,中原文化的元素或许暗藏其中,东亚、东南亚的风情亦有所体现。它们跨越山海,串联起古老的贸易网络,让我们得以窥探数千年前人类文明互联互通的盛景,也让台湾岛卑南文化在人类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不可磨灭的独特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