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念珠,在梵语中称为 “马拉(Malas)”,意为 “花鬘”(mán),其历史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
藏传佛教念珠。佛教念珠无论派别,一般都以108颗最为常见。念珠的穿缀形式有宗教规范,但是藏族人会把他们喜爱或珍视的任何小东西穿挂在随身携带的念珠上,包括求来的符咒,某件自己相信的幸运物,日常使用的钥匙,或者家传的、被认为具有法力的某位高祖的牙齿,以及得之因缘的高僧遗物。
马拉念珠起源于古印度贵族璎珞缠身的装饰风俗。在那个时期,贵族们喜欢用各种珍贵的材料制成珠串,佩戴在身上作为装饰,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珠串逐渐与宗教信仰相结合,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意义。公元 7 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入藏传教的印度僧人和中原僧人都持带念珠,念珠在西藏与本土文化和珠饰传统相结合,形成了浓郁的藏式风格。
在藏传佛教中,马拉念珠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藏传佛教通常使用 108 颗念珠,这 108 颗念珠代表着除灭 108 种烦恼,也象征着求正百八三昧6。在冥想伏拜中,也会使用 21 或 28 颗念珠,不同的颗数有着不同的寓意和用途。掐捻念珠的同时唱诵经文,被认为能产生诸种功德。
马拉念珠的结构组成较为复杂,常附加有母珠、数取、记子、记子留等,以配合掐念时计数。具体介绍如下:
- 母珠:以 108 颗念珠为例,附加的母珠有一颗及两颗两种,母珠又称达摩珠,即民间称为 “佛头” 和 “佛头塔” 的珠子。据《金刚顶瑜伽念珠经》记载,母珠表示无量寿佛或修行成满之佛果,故捻珠到母珠时,不得越过,须逆向而还,否则不合仪轨,被视为越法。
- 数取:又称四天珠,是按等距附加于 108 颗珠子中间的 4 颗隔珠。密宗念珠通常在第 7 颗(自母珠开始算)与第 21 颗之后插入数取。
- 记子:又称弟子珠,藏族人称为计数器,一般有 10 颗、20 颗、40 颗,串于母珠的另一端,以 10 颗为一小串,表示十波罗蜜。捻珠念佛满 108 遍时即拨动一记子以为计数。
- 记子留:是指每串记子末端所附的珠子,藏传佛教使用铃铛和金刚杵作为记子留,铃铛示警醒,金刚杵示法力。
马拉念珠的制作材料也十分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菩提子、水晶、玛瑙、珊瑚、琥珀等。不同的材料不仅具有不同的质地和外观,还被认为具有不同的功德和能量。例如,菩提子被视为具有特殊的灵性,能帮助修行者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悟;水晶则被认为具有纯净和强大的能量,可增强修行的效果。
如今,马拉念珠不仅是藏传佛教修行者不可或缺的法器,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艺术品和装饰品。它承载着古老的宗教文化和历史记忆,展现了人类对于精神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在宗教仪式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马拉念珠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