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珠,藏语称 “热米”(Ramik),意为 “羊眼”。它是由缟玛瑙(Onyx,条纹玛瑙)精心制作而成的圆珠。其外观特征鲜明,黑白相间的条纹环绕珠身,宛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奇妙画卷。这种独特的纹理使得药师珠在众多珠饰中脱颖而出,成为独具特色的存在。在中亚伊朗、巴基斯坦及印度地区,它被称为 “苏莱曼尼”(Sulaimani),不过这一名称相对较晚出现。
藏医药经典《晶珠本草》对药师珠有着细致的描述,将其称为 “同心环状玛瑙”,又称 “花斑瑙”。在藏医学的宝库中,药师珠因其被认为具有入药的功效而备受重视。民间更是围绕它编织出了无数充满奇幻色彩的想象与故事。传说中,擅医术的僧人总是佩戴这种珠子,仿佛珠子蕴含着神奇的力量,能够辅助他们施展医术、救死扶伤,“药师珠” 之名也由此而来。
追溯药师珠的起源,我们发现它和其他类型的瑟珠一样,并非原产于西藏。早在古代吐蕃民族兴起之前,药师珠就已经存在于世界的其他角落。据《晶珠本草》记载,部分药师珠由印度人制造,而后大多通过商人的贸易往来,辗转进入西藏地区。“热米” 即羊眼的称谓,极有可能是在珠子传入吐蕃之后,因与当地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方式紧密相连而得名。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药师珠有着明确的价值区分。其中,圆珠最大直径处仅有一条白色线圈的药师珠,被视为珍品,其价值远远高于那些具有多条纹线的珠子,人们将其尊称为 “一线药师珠”。
2015年,希腊考古学家对位于希腊西南海岸的皮洛斯青铜时代的希腊战士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上千件陪葬品,其中包括穿缀有条纹玛瑙珠(即苏莱曼尼珠、药师珠)的金项链和印章一类私人物品,墓葬的考古编年为公元前1500年。
从制作工艺来看,药师珠的成型需要精湛的技艺与耐心。工匠们需精心挑选纹理合适的缟玛瑙原料,然后经过切割、打磨等多道工序,才能将其雕琢成圆润、规整且条纹美观的圆珠。每一颗药师珠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与智慧,其制作过程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美的追求与文化的诠释。
在文化意义上,药师珠早已超越了普通珠饰的范畴。它是藏族文化中信仰与审美的独特体现。人们佩戴药师珠,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是寄托着对健康、平安的祈愿。它常常出现在宗教仪式、重要庆典以及日常生活的服饰搭配中,成为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民族精神的传承。无论是在神圣的寺庙里,还是在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中,药师珠都以其独特的魅力,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它背后的文化宝藏,感受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它宛如一条文化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将历史的记忆与现代的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