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同历史时期的玉器在形制、风格上有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审美观念,还与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抓住每个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征,成为古玉器鉴识的关键所在。
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
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以玉琮最为典型。玉琮始见于这一时期,外方内圆的独特造型,蕴含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其表面常常雕刻着精细的兽面纹,线条流畅且富有神秘感。这些纹饰不仅是装饰,更可能具有宗教或礼仪的象征意义。良渚玉琮的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治玉水平。
白玉兽面型纹玉琮流行于: 商周白玉吃沁
商周战汉时期也有类似玉琮的器物,但在器型和风格上与良渚玉琮差别很大。商周时期的玉器,造型较为庄重、古朴,纹饰多以饕餮纹、夔龙纹等为主,这些纹饰具有神秘威严的特点,反映出当时的宗教和政治文化。而战国和汉代的玉器则更加灵动、富有生气,工艺上追求精巧细致,出现了许多透雕、浮雕的作品。
红山文化玉玉龙
红山文化玉器以玉龙为代表,其造型独特,卷曲如 C 形,身体光素无纹,头部雕琢简洁却生动传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玉龙作为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型,后世再也没有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化符号。
司南佩
司南佩是汉代特有的玉器形制。它的形状像古代的司南,寓意着辟邪、正身。司南佩的制作工艺精致,通常由白玉制成,表面打磨光滑,造型小巧玲珑,体现了汉代玉器的精致与典雅。
玉带板
玉带板的发展历程也很有代表性。它始见于南北朝时期,此后历朝都有制作。唐、明时期的玉带板是缝缀在带子上的,背面有蚁鼻穿;而宋元时期的玉带板则是穿在带子上的,形制有所不同。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服饰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玉器制作工艺和审美观念的演变。
在鉴识古玉器时,除了要了解各个时期玉器的典型器型外,还需注意同一时期、同一形制玉器因功用不同而在尺寸和器型上的差别。例如,同样是玉璧,有的可能是祭祀用的礼器,有的则可能是装饰品,它们在尺寸、纹饰和制作工艺上都可能存在差异。
从器型识古玉是一项复杂而又有趣的学问。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玉器器型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鉴别玉器的真伪和年代,还能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和生活。这不仅是对古代文明的一种探索,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每一件古玉器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