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玉器始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商代晚期至战国这一阶段,玉材的选用发生了显著的演变,新疆和田玉凭借其独特优势,逐步成为主流,深刻影响并引领了玉器文化的发展方向。
商代晚期,社会迎来全面发展,统治版图不断扩张,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政治经济繁荣昌盛,而青铜工具的普及更是为玉器制作带来了技术革新。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便是这一时期玉材使用的有力见证,墓中 750 余件玉器里,近 300 件为和田玉青玉、青黄玉,和田玉在玉器制作中的占比显著提升,不过南阳玉、岫岩玉、贝加尔湖(时称鬼方)青玉等地方玉种也占有相当份额,共同构筑起丰富多元的玉材体系,此时和田玉崭露头角,预示着玉材选用即将迎来重大转变。
到了西周中期以前,从各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出,和田玉已占据绝大多数。这得益于其温润细腻、质地坚韧的特性,既契合了周人对玉器品质的追求,也与当时礼仪文化中对玉器的尊崇相呼应。相比之下,地方性的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等玉材,因品质上的差距,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和田玉凭借自身优势,在玉器制作中确立了核心地位,成为贵族阶层彰显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出土于江西的商代晚期活套环羽神饰,其材质是叶腊石。叶腊石在良渚文化中也曾被大量使用。
春秋时期,玉器制作对玉材的选择进一步简化。和田玉凭借无可比拟的品质,稳居主要玉材之首,青色或黄色的蛇纹石(岫玉)次之,多用于一些相对次要的玉器制作,绿松石、玉髓(玛瑙)则常被用于制作串饰中的佩饰和嵌件,点缀在玉器之上。这一时期,社会审美观念趋向简约,对玉器品质的要求更为严苛,和田玉的纯净与温润正好符合这种审美需求,进一步巩固了其主导地位。
战国时期,铁质工具和砣机广泛应用于琢玉工艺,极大地提升了玉器制作的效率和精度,原本加工难度大的玉料变得易于雕琢,这为和田玉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和田玉硬度高、韧性强、色泽温润,能够在复杂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中展现出独特魅力,成为玉器制作的首选,而像蛇纹石(岫玉)这类硬度较低的材料,虽加工容易,但质地欠佳,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美和工艺要求,逐渐被淘汰。
总的来说,从商代晚期至战国,玉材的选用从多元走向单一,和田玉凭借自身优势,在社会发展、工艺进步和审美演变的推动下,成为主流玉材,为后世玉器制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