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已经开展两个多月,我很早就去看了展览,赶第一波入场,挤在人群中,看了整整7个小时。虽然看展之前已把图册看完,把策展人颜海英教授的讲座和导览都看了,但是去到展览现场,看到眼前的实物时,还是被震撼到了。当实物呈现在眼前,古文明有了实感,那时的人们也鲜活起来,不论是法老、公主、大臣,还是书吏、工匠、平民,透过眼前的文物,你甚至可以想象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感情。
观展的人确实很多,但我还是建议有机会请一定去看看这个展览。相信看完展览,你对古埃及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古文明也会有更深刻的认知,甚至对站在当下看历史的自己,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当然,这样的展览,值得多花点心思,做一些准备。今天的文章,我会详细介绍一下展览,以及与展品相关的信息和故事,让大家更了解这个展览,让看展更有收获。(之前我也分享了一些看展前的准备:去看上博古埃及文明大展之前,建议做这些准备功课)
展览的厉害之处,我在此前文章中已详细说明,在此就不赘述了。展览的三个部分: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各自独立,可以把它们看作三个展览。
就展品而言,“法老的国度”是最多的,观展也是最花时间的,因为想要呈现给大家的,是横跨3000年的古埃及文明。而“萨卡拉的秘密”,猫神庙和动物崇拜、彩绘人形棺等最新发现是看点。“图坦卡蒙的时代”,从阿蒙神到阿吞神再到阿蒙神的回归,阿玛尔纳的艺术风格、少年法老的复杂心路历程都是比较有意思的内容。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法老的国度,一起进入古埃及文明之旅吧!
(没想到光这个展厅就写了9000多字,所以这篇就先放这个展厅的内容吧)
建议先观看这个展厅,首先从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脉络来对古埃及文明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序厅从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开始。地理环境对远古文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明。古埃及文明的性格,与环境关系密切。看埃及的地图,从尼罗河上游到三角洲,南部上游地区是上埃及,北部下游三角洲地区是下埃及,看起来像一朵莲花。东西是沙漠,南边是尼罗河大瀑布,北边是地中海,相对安全的位置,使得文明早期的发展非常安全。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希罗多德的这句话说明了尼罗河对于古埃及的重要性。尼罗河自南向北流,最后注入地中海。它每年定期泛滥,带来了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黑土,古埃及的农业得以很好地发展。而沙漠中又蕴藏着丰富的金矿、石矿。这些使得这片区域非常富足,在很早的时候就达到了物质的巅峰。
同时尼罗河也是古埃及的交通大动脉,船是主要交通工具。便利的交通带来了智慧的交流和凝聚, 而这,也是文明诞生的原因。
太阳东升西落,尼罗河定期泛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造就了古埃及人独特的宇宙观和生死观。他们想象人的生命也是如此,而在来世信仰中,太阳和尼罗河是两个最重要的元素。
狭长的河谷和三角洲,以及黑土地和红土地的二元对立,是非常鲜明的对比,因此古埃及人对生命与死亡的对比感受非常强烈,也就产生了非常发达的死亡观。
也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中,古埃及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
了解了地理环境,再来看看历史发展脉络。在另一边的墙上,有一份完整的古埃及历史年表,还有中国同时期作对照。了解一个文明,历史年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了解文明整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很有帮助。
刚才也说到,由于地理环境,古埃及的头一千年没有受到外族的侵扰,因此早期分裂的时候比较少,大部分是统一的王国时期。虽然后来有过几个分裂时期,但还是以统一为主要趋势,由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期埃及为主要阶段。古王国时期,以金字塔闻名于世,也被称为金字塔时期;中王国时期因文学的繁荣为后世所知,也别成为古典时代;新王国时期疆域最广,是古埃及最为辉煌的帝国时代。这是古埃及的三个黄金时代。后期埃及再次统一,但期间有两次波斯的统治。
而在它们中间,夹杂着三个分裂的中间期:第一中间期时间不长,被称为“黑暗时代”;第二中间期,外族希克索斯建立了强大的王朝,因此被称为希克索斯时代;第三中间期,利比亚人、努比亚人先后入主埃及,被称为外族统治时期。随着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入侵,古埃及历史也就完结于托勒密埃及时代。
大家熟悉的金字塔,其实主要出现在古王国时期,而中王国开始,金字塔慢慢变小消失,到了新王国时期,王室的墓葬以岩窟墓为主,比如大家熟知的帝王谷,而这一时期还是埃及神庙的鼎盛时期,修建了许多著名的神庙。
对地理环境和历史脉络有了了解之后,我们就要进入展览的正式环节了。要注意的是这个展览并不是以时间顺序来展出的。策展人希望从古埃及人的世界观到社会观(伦理观)再到生命观,向大家展示古埃及人的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
在这样的环境中,古埃及人的世界观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表达,这种自然秩序观又是如何影响到社会秩序观?这个展厅的文物,将为我们呈现。
这个画有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上面这些图案,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船,是主要交通工具,占据了陶罐的很大一部分,而双手举起的女性的动作,应该与某种仪式有关。
而画有征服人像的陶瓶上这个国王打俘虏的动作“抓打”,后来逐渐演变为古埃及王权的核心符号及艺术法则,出现在后来的几乎任何的神庙外墙上,一直持续到罗马人统治时期。
神权与王权是怎么联系的呢?这就要说到古埃及的王权神话。创世神阿图姆呼气变出了儿子舒,咳嗽变出了女儿泰芙努特,两人兄妹婚生下了天空女神努特和大地男神盖布,两人又兄妹婚生下了长子奥赛里斯和长女伊西斯,次子赛特和次女奈芙蒂斯,他们分别结婚。奥赛里斯就是古埃及的第一个国王。但他被弟弟赛特杀害并被大卸八块,王后伊西斯在妹妹奈芙蒂斯和及其儿子阿努比斯的帮助下找回了身体,阿努比斯用亚麻带包裹尸身,这就是第一个木乃伊。奥赛里斯被救活后,成了冥界之王。而他的儿子荷鲁斯,找到叔叔报仇,夺回了王位。这就是古埃及的九柱神体系。而古埃及的国王就是荷鲁斯的化身、人间之神。
这个古王国时期的奥赛里斯三神像,就是奥赛里斯、伊西斯和荷鲁斯一家。中间的奥赛里斯头顶时期标志性的阿泰夫王冠,两侧有羽毛和水平的角装饰。伊西斯头顶王座,荷鲁斯则是隼头人身。
这个26王朝的奥赛里斯铜像,则展示了典型的奥赛里斯的样子:头戴装饰有羽毛和羊角的阿泰夫王冠,双手分别握着连枷和权杖,象征着神圣王权;身体呈被裹尸布包裹的木乃伊造型,象征着复活和永生,庄重神圣的神态反映了他冥界之主的尊贵地位。
后期埃及的伊西斯哺乳荷鲁斯铜像,展示了古埃及艺术中的这个盛行母题,而这样一个温情时刻,却被雕刻得如此的庄严肃穆,也体现了古埃及的造像特征:神像必须遵循庄严肃穆的规范。
而这个复活的奥赛里斯像可以重点关注一下,因为他的姿势非常罕见,刻画的是奥赛里斯复活的瞬间。
神话故事,是早期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古埃及神话中把第一位国王转化为死神,国王死后还能复活,并成为另一个世界的国王。而他的儿子荷鲁斯继任国王。古埃及社会之所以稳定,与王权理念有密切关系,相信国王是神的存在,信国王得永生。国王的责任是维护自然秩序。古埃及人对世界的神话认知,诞生出了王权的政治、神人共存的文化仪式。
第30王朝的守护国王的鹰神雕像,荷鲁斯神以鹰隼之姿站立,双爪之间站立着国王的形象以示庇护。可以看到王权神话贯穿始终,直至古埃及最后一个本土王朝时期,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个部分还可以看到埃及其他神的形象,比如上面提到的阿努比斯,特别是苏伊士博物馆的阿努比斯像,神态很形象,下面的字刻画非常完整。
埃及的神众多,他们都与自然关系密切,比如最重要的太阳神,他是最典型的一神多形,我们知道太阳神拉,而早晨的太阳神形象就是圣甲虫。这也源于古埃及人对自然的观察。圣甲虫同时也象征着亡灵的重生,因此在陵墓中也多见圣甲虫护身符。
王权又是如何表现呢?这就要说到王权的象征。王权诞生之初就有了象征物,而这些象征也是从生活中抽象而来。南北的、对立的、对称的符号,一点点形成。分别代表上下埃及的白冠和红冠、树和蜜蜂、莲花和纸莎草、秃鹫和眼镜蛇。一经形成,几千年不变。
这个带有赛姆尔赫特王名的石碑,荷鲁斯站在宫殿立面之上,中间的空白处书写的是国王的名字。非常形象,国王就是住在宫里的人。这个王名框,从第4王朝开始变成了王名圈。
国王的名字有5个,荷鲁斯名,两女神名(即秃鹫和眼镜蛇女神),金荷鲁斯名,上下埃及之王名(即树蜂衔)和拉神之子名,其中上下埃及之王名和拉神之子名会写在王名圈里。在后面的国王雕像上,还可以看到,请留心观察。
而古埃及的二元对立,在这个石灰岩双蛇狮鹫饰板上也得以体现。分别象征着上下埃及的眼镜蛇和蟒蛇,代表着上下埃及的守护女神。中间的狮鹫,往往与荷鲁斯神联系起来。
在这个部分,展示着王室家族的雕像和物品。略微遗憾的是这次没有古王国的雕像。第一个是中王国12王朝的第六个国王阿蒙涅姆赫特。身体是标准形式,但脸是愁苦脸,这是中王国时期的特色。经过了古王国时期的王权顶峰,中王国时期的国王已经没有那么神圣的光环,他们需要励精图治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流行起愁苦脸,这是刻意打造的形象。古埃及雕像,是有制作标准的,并不是国王就真的长成雕像的样子。
如果说古王国时期是用金字塔炫富,那么到了中王国时期,金字塔渐渐消失,炫富的方式也变成了珠宝首饰。在这个部分展示了好几件首饰,非常珍贵。因为它们是盗墓贼的优先目标,能保存下来非常难得。
达舒尔的公主墓里发现的这件黄金瓦赛赫项圈,非常精美。瓦赛赫就是宽项圈的意思,这种首饰非常受欢迎。通常又大又重,所以背后会配一个平衡坠作为配重。这件瓦赛赫用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彩珠串成,两头用鹰隼头装饰物固定,非常吸引人。
这件串珠宽手镯,黄金条块、红玉髓、青金石、绿松石的搭配,既体现了古埃及文化中崇尚对称和秩序的一面,又凸显着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审美情趣,别具匠心。
到了新王国时期,埃及进入帝国时代。第二中间期外族入侵和统治的惨痛教训,让埃及人意识到扩张缓冲区的重要性,因此新王国时期的国王很能打,他们大肆扩张国土,带领古埃及走上了巅峰。在展厅里,也展示了新王国时期几位重要的国王的雕像。例如18王朝的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她应该是古埃及历史上唯一一位称得上真正女王的人物。
她是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的女儿,嫁给了同父异母的兄弟图特摩斯二世,但二世很快就死了,二世与嫔妃的年幼儿子图特摩斯三世继位。哈特谢普苏特摄政,之后以上下埃及之王的身份统治古埃及。她在位二十多年,为古埃及带来了和平与繁荣。
在古埃及女性要成为国王实属不易,哈特谢普苏特首先通过讲故事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即将自己塑造成阿蒙神的女儿。在逐步掌握权力的过程中,她的雕像也从女性形象逐渐转变为男性统治者的形象。正如这个雕像,女王戴上了假胡子,穿上了男性的围腰短裙,她最终变成了“他”。
女王之后的图特摩斯三世,一生征战17次并赢得胜利,被称为“古埃及的拿破仑”,在亚洲的土地上奠定了帝国统治的基础,古埃及帝国进入了辉煌时期。他在位期间还大肆修建神庙,包括卡尔纳克神庙建筑群的第六塔门和大名鼎鼎的节日厅。而在他掌权二十多年后,他开始抹去了女王统治的痕迹。对了,把国王称作“法老”,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之后的古埃及进入了鼎盛期,阿蒙霍泰普三世、埃赫那吞、图坦卡蒙,这些耳熟能详的法老,就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故事,将在“图坦卡蒙的时代”讲述。
再之后就是伟大的拉美西斯二世。他可能是古埃及历史上最著名也最成功的国王,在位67年,活到九十多岁,生育了一百多个孩子。在他之后有十几个叫拉美西斯的法老,可见大家对他的崇拜。他以军事行动名声大震,如与赫梯帝国的卡迭石战役。这场战役的图片和文字被刻在了神庙的墙壁以及莎草纸上,是法老时代为数不多的有真实细节的战役之一。
不过更为著名的是他与赫梯帝国于1258年缔结和平条约,之后两个帝国50年未打仗。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平等的条约,条约副本现在挂在纽约联合国大厦。
这个拉美西斯二世像,雕像五官刻画清晰,肌肉线条流畅。应该是未完成的,但肩膀上刻着他的名字,因此得知他的身份。前面说过国王有5个名字,常用的两个:上下埃及之王名和拉神之子名,一般刻在雕像的肩膀或基座上。这次几个国王的王名圈,都放大写在了雕像后面的展墙上,可以对照着仔细看一看。
被放在C位的,是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本来是一尊普塔神,非常精美。拉美西斯二世把自己的名字刻上去,用自己的特征加以覆盖,就成了自己的雕像。
上博大厅里的雕像,也是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中王国时期第12王朝辛努塞尔特一世的雕像。这种挪用在古埃及比较常见,体现了一种埃及王权的政治逻辑,即以杰出先王的荣光和记忆来强化当代国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他还是第一个拥有护照的法老,他的故事,值得单开一篇来讲。
阿蒙神妻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像。新王国时期,主神阿蒙的神庙祭司实力越发强大,富有又有权力,国王创造了阿蒙神妻这一职位,让公主担此重任,为的是王室与神庙祭祀之间的权力博弈。这个雕像非常精美,很多书用它做封面,能借到非常难得。
而这条19王朝塔斯沃特王后的黄金串珠项链,镂空的金珠串联,矢车菊珠坠精致美丽,展现了古埃及金匠的精心设计和高超技术。
古埃及人用神话去解释自然万物的变化,又用仪式与神明沟通,以求趋吉避祸。这部分展示的是古埃及的贵族。对于贵族而言,生活即仪式,仪式即生活。
雕像前面抱着一个碑,在中文里,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叫它碑雕。碑雕非常能体现古埃及社会的特点:文字的重要性。新王国时期,太阳神崇拜兴盛,贵族想要达到来世的永恒,除了造墓,还会在墓地建一个庭院,放上墓主人的雕像,雕像抱着刻有赞美太阳神文字的碑。这个碑雕的主人拉美斯,身上的豹皮暗示他可能是一位塞姆祭司。塞姆祭司是制作木乃伊时念诵咒语的防腐师,还负责死者的开口仪式,以使死者的灵魂能够呼吸、说话,能够接受食物等贡品。
而这个怀抱阿蒙神龛的玛胡赫跪像,凸显了神明与供奉者(即贵族玛胡赫)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跪像出现于新王国时期,此前都是站着的,这体现了神与人关系的变化。古王国时期王是最大的,以王为神,新王国时期以神为王,神权更加强大。这两个雕像非常精美。
古埃及贵族夫妻的关系是怎样的?来看看这个古王国时期的夫妻雕像。埃及的艺术品是非常标准化的。这些雕像放在墓里,寄放主人的灵魂。男子肤色深,女子肤色白,都戴着假发,女子还能看到发际线。小孩在中间,吮吸手指,这是标准的小孩的动作。男性在户外多,女性养尊处优,所以男的肤色深,女的肤色白。
当时埃及的教育文学里说,如果你是一个好丈夫,要让你的妻子吃好穿好,有足够多的防晒油。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化妆品的,也是最早使用防晒油、香水、眼影的。男女都戴假发,男性不留胡子。男女都画眼影,眼影是有药用的,为了防止红眼病。最早戴假发画眼影擦香水,并不是爱美,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这个区域有很多木制模型,常见于古王国时期的墓葬之中,是用来帮助死者在冥界过上富足和舒适的生活的。我们可以借此了解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宗教仪式或工作场景。特别说说烤面包和酿酒,古埃及是最早掌握用酵母酿造啤酒的国度,他们用小麦酿造,并在发酵的最后阶段加入香料、蜂蜜、大枣等调味品,使得啤酒更加芬芳,并加速发酵。
而在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埃及的面包已经有二十多种。圆锥形的面包通常用来献给死者。贵族吃的面包中会塞进蜂蜜、蔬菜和水果做馅料。展出的这个三角形面包,是第11王朝的,距今已有4000多年。
这个古王国时期的木制彩绘太阳船模型,保存相对完好。太阳船与太阳神拉密不可分,在神话中,白天,拉驾着太阳船在天空中航行,照亮人间;晚上,则进入冥界,击败冥界之蛇阿佩普。太阳船模型通常随葬在法老和贵族墓中,带死者穿过冥界到达永恒之地。
这个部分还展示了工匠的生活。工匠们的守护神——创造之神普塔,他是古埃及最古老、最主要的神祇之一。旁边的是伊蒙荷太普,第3王朝时期国王乔赛尔的宰相,最早的金字塔—乔塞尔的梯形金字塔的设计师。他拥有众多头衔,是非常有智慧的人,后来逐渐被神化为智慧和学识的化身。他还被认为是真正的医学先驱,曾治疗过二百多种疾病,也是最早开设医学院的,后来被奉为医学之神。
工匠怎么工作?可以看看这个中王国时期的描绘雕像制造过程的浮雕。浮雕呈现了工匠雕刻面部的场景。可以看到雕像比工匠大很多,这也是古埃及艺术中的特点之一,用身形大小来表示人物的身份地位。这是索哈杰省博物馆的珍藏,属于去了埃及也大概率不会去看到的文物。
这个区域还展出了很多未完成的或是工匠练习用的浮雕板,当时的雕刻都是有标准的。
还展出了很多石片,这是工匠们的练习本。除了画草图,他们也在石片上练习写字。工匠的识字率高,他们或是石匠或是画师。古埃及不杀工匠,但为了不泄密,就让他们住在一起,也就是工匠村。
古埃及与中国比较有相似的一点,就是对读书的重视。这个部分主要展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文人生活。占据C位的是一位古王国时期的书吏。他戴着假发,纸草放在膝盖上,这就是书吏工作时最常见的姿势。在古埃及想当官必须读书,书吏是最基层的官员,要成为书吏必须去神庙学校接受长期的文化教育。除了要学习识字和书写,还要学习算数学、几何学和宗教知识,因为他们不仅要做文书工作,尼罗河每年泛滥退去之后要重新丈量土地,还要计算交税的金额等等。优秀的书吏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而参与政府决策,可以说是普通人阶层跃迁的最大机会。
书吏的左右,是书吏的保护神——智慧神图特。图特是古埃及掌管月亮、医学和智慧的神祇,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形象,一个是朱鹭,一个是狒狒。这个狒狒形图特像蹲坐在地,胸前挂着刻有太阳圣船的矩形挂坠,神态沉稳从容,细节雕刻精美。
说到书吏,就不得不提森奈穆特,18王朝女王哈特谢普苏特时期最成功的书吏。他出身平民,却受到了女王重用,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超过八十个头衔。他作为首席设计师,为女王设计了神庙,就是现在帝王谷著名的女王庙。女王奖励给他两座墓葬,这是最杰出官员才有的荣誉。他甚至有二十座雕像,与展出的这件同样的就有八件。它一个特别之处是它是一个方雕,方雕从一整块石头里雕出人物双手抱膝,坐在地上的形态,整个是一个线条简洁的立方体,而前面刻的是他的自传。当时文人流行这种方雕。另一个特别之处是雕像还刻了一个公主,这是女王和图特摩斯二世唯一的孩子,而森奈穆特是公主的家庭教师。也有说法是他是女王的情人,算是比较靠谱的推测。但在女王统治的第16年,纪念碑上他的名字被抹去,墓葬也被损毁,民间传说是失宠了。
这里还展出了文人的书写工具,比如这个研磨的调色板和带芦苇笔的木制调色板。
展出的石碑和彩绘碑,也向我们展示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除了常见于神庙墙壁、石碑等纪念物上的圣书体象形字,还有书吏们使用的僧侣体或世俗体,也就是草书体的象形文字。
彩绘石碑我个人很喜欢,它们的色彩,在几千年后的现在看起来竟有一种鲜活的感觉。上面通常都有墓主人坐在供桌前接受供奉的场景,有的还有墓主人的家人,甚至还有日常生活的场景。而如图画般的象形文字,不仅是说明的铭文,更有一种奇妙的装饰感。
再说到这块向图特摩斯三世献礼石碑,前面讲过图特摩斯三世,被称为“古埃及的拿破仑”,顺便说一下古埃及国王的名字,通常是一句话,这句话与他推崇的神相联系。比如说图特摩斯,就是“图特诞生”的意思,这块石碑放在这里展出,真是非常合适。
这样的石碑,和旁边展出的拓片,背后又有两个跨越百年的中国与古埃及的故事,这次先留个悬念,下次单独讲一讲。
这个部分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展品,地理纸莎草纸,这是一个通用术语,用来描述包含地理信息的古埃及文献。纸莎草对于古埃及人非常重要,生长于尼罗河三角洲地带,被视为下埃及的象征。神庙和坟墓的天花板通常用纸莎草样式的柱子支撑。而在神话中,奥赛里斯在纸莎草从中复活,襁褓中的荷鲁斯也在纸莎草从中长大。
古埃及文明到了后期,与其他文明有一个较长的融合过程。如同尼罗河汇入地中海,古埃及文明,最终融入了地中海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过程中得到了永存。
先来看看这块双语、三种文字石碑。策展团队特意找了一块像罗塞塔石碑的,虽然是罗马时期的,比罗塞塔石碑要晚,是丹德拉的一个贵族给神庙捐献土地的文书,石碑最上面是圣书体,中间是世俗体,最下面是希腊文。关于罗萨塔石碑,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但是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商博良靠罗萨塔石碑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背后有着怎样的不易。这也是值得单开一篇来讲的故事了。
这块石碑的有趣之处,还在于不同语言的叙述方式,同一个人同样的事情,希腊文和埃及文的表达重点却分别强调了世俗官员和埃及祭祀的身份,这种微妙的差异呈现出主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前者是一位具有埃及本土身份却优秀完美的希腊官员,后者则是一位在外来统治者的政治体系内取得世俗成功的虔诚而传统的埃及人。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公元前332年到公元395年,希腊罗马统治时期,埃及文化呈现出一体两面,官方语言是希腊文,但在民间,埃及的本土文化不变,当时的社会很和谐,外国人和埃及人通婚;打官司,外国人到外国人的法庭,埃及人到埃及的法庭;交税也各自不同。整个埃及社会是一个双面社会,没有很多矛盾,很和谐的并存。
双面社会的体现,在木乃伊肖像画上可以看到。木乃伊上本来放的是面具,公元一世纪开始出现肖像画,当然,是希腊罗马人的样子。当时在埃及的外国人不少于10万人,他们接受了埃及的墓俗习俗,却又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呈现出一种奇怪的混搭。这个时期墓地越来越少,很多人是集体埋葬,没有放陪葬品的地方,所以人们在肖像画上涂金,尽量做得精美。外国人虽然做木乃伊,但他们觉得更重要的是让人记住死者,所以要尽量逼真,让人印象深刻。肖像画可以说是双面社会最突出的一个例子。
还有希腊罗马时期的木乃伊面具,可以看出,已经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木乃伊面具本身是古埃及文化的产物,但面具描绘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
还有这个镀金木乃伊装饰布,阿努比斯的图像,铭文却是希腊语。可以看出墓葬的核心是古埃及文化,而表现形式却融入了很多希腊罗马元素。
对永恒来世的追求塑造了古埃及文明的灵魂,其墓葬文化在早期文明中独具特色。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可能是《亡灵书》。古埃及对于来世信仰的经典表述,从公元前2500年的《金字塔铭文》,到中王国时期的《石棺铭文》,再到新王国时期的大众版本《亡灵书》,实际上是墓葬文化从上层逐渐向民间下沉的过程。那么《亡灵书》到底是什么?其实可以理解成死者去往来世(永恒之地)的通关攻略。在每个环节会遇到什么事情,需要怎样的咒语来通关,保护死者顺利去往永恒之地。
这次展出的阿蒙神祭司的墓葬纸莎草纸,就有其中的一些内容,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末日审判”:死者的心脏在天平上与正义女神玛阿特的羽毛比重量,阿努比斯负责称量,图特负责记录。如果心脏比羽毛重,则有罪,死者的心脏将被怪物阿米特吞噬,迎来真正的死亡;如果心脏比羽毛轻,则死者可以复活。
而阿蒙神女歌者的墓葬纸莎草纸,是她随葬亡灵书中的一章,展示了她与神灵相会的一个个场景。其中有太阳船、圣甲虫等太阳神相关的元素,文字和这些图案表达了她对太阳神的赞美。
除了《亡灵书》,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墓葬用品,比如这套雪花石膏卡诺匹克罐。卡诺匹克罐是存放和保存亡者内脏的容器,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特定的四个内脏会被取出经过特殊处理放在里面保存。罐盖采用的荷鲁斯四子,隼首是克贝克塞努夫,储存亡者的肠;狒首是哈匹,储存亡者的肺;人首是伊姆赛特,储存亡者的肝;豺首是杜阿姆泰夫,储存亡者的胃。以期荷鲁斯的四个儿子能够保佑亡者的身体能够在来世完整无缺实现复活。
这个三十王朝的人形棺,由玄武岩制成,雕刻的文字非常繁复,面部雕刻包括表情都非常精细逼真。古埃及末期的丧葬文化有两个特点,一是礼法松弛和知识下移,以前国王才能用的,现在普通人也能用了,虽然文明衰落了,但以前上层的知识比如丧葬文化知识开始向民间转移。二是刚才说到的墓地紧缺,所以不再在陪葬品和木乃伊上下功夫,而是把石棺、面具、肖像画等做得非常精美。这个石棺就非常有代表性。
这个展区还有一些陪葬品,也很值得观看。比如这个非常美丽的费昂斯河马。你可能会想起差不多同款,且非常出名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小河马“威廉”。费昂斯材质的独特蓝色,仿佛在描绘尼罗河的粼粼清波,上面黑线勾勒尼罗河畔的动植物,让人感受到尼罗河的生机勃勃。(这次也展出了很多费昂斯的物品,非常好看,回头单开一篇介绍。)
还有彩绘木制化妆勺,彩绘木制鸭形化妆盒,也展现着尼罗河畔的美丽自然。
这个头枕做工精细,除了实用功能,也有其象征意义:古埃及人认为睡眠和死亡都是无意识的状态且都是暂时的,而这的象形文字就有着相同的限定符号,随葬枕头寓意着死亡只是一场梦境,死者终将醒来。
不过这枕头看着真是不舒服,他们到底是怎么使用的呢?看这个床模型,就能知道答案了。
最后再说说沙布提吧,这是古埃及墓葬中的陪葬俑。沙布提,翻译过来就是“主人我来了”,古埃及人认为,这些人俑能在来世继续作为仆役为死者服务。一年365天,每天一个,再加上管理人员,总共有400多个,还挺人性化。
至此,“法老的国度”我已经大致介绍完了。写了那么多,但其实还有很多展品没能介绍,很多故事没能讲完。不过我想已经给大家勾画出展览想要展现给大家的很多内容了。希望能给大家的看展带来一些帮助。
还有“图坦卡蒙的时代”和“萨卡拉的秘密”,留待下一篇再跟大家分享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落落妈妈
一起带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