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应该是全球认知度最高的画作了吧!现在在上海就能看,实在是太令人惊喜!
当然啦,不是卢浮宫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是世界上最卓越的博物馆之一,坐拥全球最顶级西班牙艺术收藏的普拉多博物馆所藏的《蒙娜丽莎》。它与卢浮宫《蒙娜丽莎》绘制于同一时期,据研究是在达·芬奇的指导下由达·芬奇的弟子完成的,被认为是最接近原画的一幅《蒙娜丽莎》。
注意,这是它第二次离开普拉多博物馆,上一次,还是2012年举办围绕达·芬奇最后杰作《圣母子与圣安妮》的特展时,短暂借展到卢浮宫。知道这次有多难得了吧!
4月23日开展的“光辉时代:普拉多博物馆中的西班牙往事”,除了这幅《蒙娜丽莎》,还有太多的重磅画家和作品,随便说几个,让你们眼馋一下:
提香《沉醉在爱与音乐中的维纳斯》
鲁本斯《马背上的费利佩二世》《劫夺希波达墨娅》等5幅
委拉斯凯兹《穿猎装的费利佩四世》等3幅
埃尔·格列柯《抱十字架的耶稣》等3幅
牟利罗《阿兰胡埃斯的圣灵感孕》等3幅
而戈雅的作品是此次最重要也最多的,展出了包括代表作《阳伞》在内的8幅作品
还有委罗内塞、小彼得·勃鲁盖尔、老扬·勃鲁盖尔、苏巴朗、华金·所罗拉等等
70幅作品,呈现西班牙从16世纪查理五世统治时期开始到20世纪初近五个世纪的历史、社会和政治演变,展览名称“西班牙往事”真是太贴切了。
这个展览其实分为了两个部分,展厅也是分开的,特别策划的聚焦单元“聚焦:普拉多美术馆的《蒙娜丽莎》”在美术馆的一层展厅,而《光辉时代》的其他作品则分成了10个单元,在三层展厅展出。因为两个部分策展思路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可以当做两个展览来看。
今天先介绍一下《蒙娜丽莎》这部分。另一部分内容作品较多,放在下一篇来详细介绍。
聚焦:普拉多美术馆的《蒙娜丽莎》,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颇有故事,富含历史价值的画,应该怎样展出。
展览的构成比较清晰,一共四个部分,开篇讲述了2011年修复之前的《蒙娜丽莎》在博物馆各个时期的展出情况,第二部分重点介绍画作的修复和研究过程,第三部分展示了这幅珍贵的作品,最后通过观看视频让观众了解更多。展厅也分成了四个小展厅,动线也很明确,观看起来非常顺。
2011年,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因为要参加2012年卢浮宫的达芬奇特展,普拉多博物馆对《蒙娜丽莎》进行修复,也就是在修复过程中,发现这幅《蒙娜丽莎》与卢浮宫的原版《蒙娜丽莎》,是同一时期在达芬奇工作室内绘制而成。于是,自这一年起,普拉多的《蒙娜丽莎》跻身最受关注的珍品之列。
因此,展览的第一部分,先讲述了2011年之前,普拉多《蒙娜丽莎》一波三折的作者认定的故事。这个展厅有三件纸质文献,据策展人佩德罗先生说,原本纸质的文物保存不易,轻易是不会借出的,但是这次也借展了,就是想更好地讲述这幅画的故事。
这幅《蒙娜丽莎》最早是作为费利佩四世的收藏,于1666年就被列入了马德里阿尔卡萨王宫的藏品目录中,当时被认为是达·芬奇的作品。之后一直在王室收藏中占重要地位。第一件纸质文献,就是它重要地位的证据。
这是目前已知关于普拉多《蒙娜丽莎》最早的图像,是画师胡安为制作版画而绘。虽然最终并未制成版画,但是它为这幅画留下了很多信息。比如黑色的背景,这层黑色背景可能绘制于他画版画之前几十年。并且在画作的下方,标明了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作者。现在看来还非常清晰。
1819年普拉多博物馆成立,这幅画就被纳入馆藏,也是从这时开始被正式称为《蒙娜丽莎》。但是它的作者受到了质疑,到了1871年,它被认为是复制品。这在第二件纸质文献得以体现。
1871年,法国摄影师让·洛朗为普拉多的藏品拍摄照片,其中也包括了《蒙娜丽莎》,当时的画作下方的说明牌上标注这幅画是达·芬奇的“复制品”。这个时候开始,这幅画就一直作为“复制品”而存在。
到了1915年,关于作者又有了重大的变化,这幅画再次被认定为是达·芬奇的作品。当时由女摄影师胡安娜拍摄馆藏照片,第三件纸质文献是一张明信片,照片就是由她拍摄的。在图注中,标明了作者是达·芬奇。而拍摄的契机,可能是1911年卢浮宫《蒙娜丽莎》的被盗。
不由感慨,历史真是充满了各种偶然,如果没有被盗事件,是不是也不会有普拉多《蒙娜丽莎》的被重视呢?
除了三件纸质文献,这个展厅还展示了作为博物馆馆藏,这幅画在各个时期在博物馆中的展示位置。既有照片,也做了动画视频,从中可以发现,这幅画在馆藏中一直是很重要的存在,因为它展示的位置,在展墙下方易于看到的地方,而周围也都展示的是馆藏珍品,例如丁托列托、提香等画家的重要作品。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这幅画与16世纪意大利画家的作品放在了同一展厅,旁边甚至放的是达·芬奇追随者所画的画作。2011年的展厅照片,可以看到它的位置,以及它的画框。1923年被重新装裱于一个新的文艺复兴风格的画框之中,并新增了作品名“焦孔多夫人”,取代了之前的“蒙娜丽莎”。
这就是2011年之前,这幅画所经历的波折。从达·芬奇的作品,到复制品,再被认为是达·芬奇所画,再被推翻;从达芬奇所画女性,到蒙娜丽莎,再到焦孔多夫人,这幅画经历的一切,已经非常戏剧性。
但是,更大的转折,即将来临。
第二部分,也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部分,普拉多《蒙娜丽莎》的研究和修复。2011年,因为筹备2012年卢浮宫围绕达芬奇的《圣安妮》的特展,普拉多博物馆对《蒙娜丽莎》进行了修复。在这个过程中,开启了一系列的全面研究和技术分析。
经过X射线和红外反射成像分析,发现了它黑色背景下隐藏着的风景。这里展示了背景修复的4个过程。要不说历史真的是各种偶然呢!黑色背景是在画作完成后很久才加上的,幸好在加背景之前,画作覆上了一层清漆,才使得背景的风景得以完好保存。在去除黑色图层,以及导致作品变黄变暗的清漆层之后,鲜亮的风景彻底显现。
至于为什么要加上黑色背景?佩德罗先生说有可能因为当时崇尚卡拉瓦乔的风格。怎么说呢,我觉得黑色的背景,整个人物凸显出来,很好看啊。
就这样,这幅画完全恢复原样了。它的历史价值也得到了完全展现。
在修复过程的旁边,是普拉多《蒙娜丽莎》的X射线成像和红外反射成像,与卢浮宫《蒙娜丽莎》的复制品及红外反射成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幅画可能源自同一张原始草图,两者在创作细节上几乎完全吻合。两幅作品几乎是同时创作,但技法和水准存在差异。普拉多《蒙娜丽莎》并没有使用渐隐法,而是用了更加明晰的画法,因此画作中的轮廓线条比较清晰和明确。
这幅画不是单纯的复制,它的完成过程更加复杂。达·芬奇的弟子在他的监督下工作,但被允许保留自己的风格,也或许他们还未掌握渐隐法。
这里还展示了画作放大无数倍之后的效果,可以看到很多细节,比如下眼眶的红色眼线,还有皮肤部分的橙色颜料。这些是看画很难看出来的。
在第三部分,终于可以一窥这幅作品的真容。布展很用心的一点是参考了画作在普拉多博物馆中的展示方式,设计了拱形背板和石膏装饰线,让我们仿佛置身普拉多博物馆。
在普拉多博物馆中的《蒙娜丽莎》
这个部分,我想并不需要说明,只需要安静地观看画作就好。
目前,普拉多的《蒙娜丽莎》被视为还原达·芬奇工作室创作过程的重要线索之一,也成为普拉多博物馆中的“必打卡”之作。这是它第二次出展,上一次还是2012年借到卢浮宫(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
最后的部分,放映着普拉多《蒙娜丽莎》研究成果的视频,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可触摸版《蒙娜丽莎》,是2015年开始项目,制作了3D版的画作,可以触摸,还有盲文,让视障人士也能有机会欣赏。这次也放到了现场,佩德罗先生说,鼓励大家摸一摸,感受一下,真是很有意思的体验。
光是聚焦单元,已经写了那么长,只是想告诉大家,这个展览真的很不错,接下来的四个多月,请一定要找时间,去看一看。
不用出国,就能完整地去了解这么有历史价值的一幅画,近距离地去观看这么有意思的一幅画,实在是太难得的机会。
而我,看完展回到家就被落落要求带她去看,会的,我想我应该还会去看第二遍,第三遍,和落落一起,一次次地去感受这幅画的魅力,以及这个展览的魅力。
扫描二维码,关注落落妈妈
一起带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