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必看!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青州造像 | 值得一看的苏博特展

旅行   文化   2023-08-24 08:08   浙江  

我们哭着降临世界
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


在看展过程中,我脑海里一直回荡着这句话。当初看《如果国宝会说话》,看到青州造像这一集的时候,就被惊艳到了。但是,当我置身于造像旁,近距离细细观看时,那种震慑人心的力量,还是以超乎想象的力度,狠狠地戳中了我。


“一次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有着“东方维纳斯”之称的菩萨立像……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这样的珍品,属于此生必看系列。而最近,这些珍贵的造像,来到了江南,来到了苏州博物馆。


如果你还没去过青州市博物馆,那么我建议,一定去看看这个展,毕竟几乎是在家门口的距离,就能一览青州造像的魅力,这样的机会属实难得。而对于孩子来说,这更是一次接触东方艺术培养审美的好机会,真的不要错过了。


可是带着孩子该怎么看这个展?别担心,接下来就跟着我的问题,和孩子一起探索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吧!



前期准备:如果国宝会说话

在看展之前,建议和孩子一起,看一集5分钟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第四集。优美的文案,细节的呈现,会让孩子对青州造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心灵上产生些许联系。而这样的功课,会让孩子对展览有所期待,看展也会更加顺利。


扫码直接观看↓

这样的方式,也适用于大部分展览,在看展前,先稍稍看一点相关的纪录片和书,或者给孩子简单讲一讲,让孩子提前了解、产生疑问,对于看展很有帮助。


而《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一部很赞且适合孩子的纪录片,以前我也介绍过,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你有一篇来自国宝的文章,请查收 | 必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青州在哪里?青州造像在哪里出土?

既然称作青州造像,那么,青州到底在哪里?

青州之名,最早在《尚书·禹贡》中出现,“海岱惟青州”,是大禹划定的“九州”之一,渤海以南、泰山以北,占据今山东省大部分区域。


青州文化承袭东夷文化、齐文化而来。到了十六国后期,被南燕占领,之后东晋灭南燕,有半个世纪归属东晋和南朝刘宋,到北魏时被鲜卑拓跋占领,归为北朝,经历了东魏、北齐。


当时青州不仅控扼南北,也是东西交通要道,还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之处,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龙兴寺,自南朝刘宋时创建,经北魏、东魏,到北齐时不仅成为青州地区最有影响的寺院,而且还是北齐王朝境内正东方最著名的佛刹。至隋唐时期,龙兴寺已成为青州地区的最大寺院。这批惊叹世人的造像,就是在龙兴寺遗址出土的








青州造像是什么时代的?

那么龙兴寺的这些造像,又是什么时代的呢?

青州龙兴寺的这批造像从北魏晚期开始,历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跨越时间长达500余年,其中以北魏晚期至北齐的造像出土数量最多,形体最大。


这些造像涵盖了佛教造像的早期到成熟时期,为研究佛教造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完整的素材,这也是它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之一。


那么我们又是怎么知道造像时代的呢?因为有一部分造像是刻有纪年铭文的最早的纪年造像是北魏永安二年(529)的韩小华造像,最晚的有北宋天圣四年(1026)。正因为有纪年铭文,今天的我们才能够准确了解这些佛教造像的时代。而这也是有纪年的文物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青州风格是什么?

了解了青州的地理位置,知道了造像的时代,接下来,我们该重点了解“青州风格”了。


青州造像在造型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北魏晚期到东魏的背屏式造像,另一种是北齐时期的单体圆雕佛、菩萨造像。这两种也分别代表了这两个时期的特点。可以说两个时期完全不一样。


北魏晚期到东魏的背屏式造像,以高浮雕形式为主,一般为一佛二菩萨,佛像以面相上的“秀骨清像”和服饰上的“褒衣博带”为主要特色,宽袍大衣,衣褶厚重,身材单薄,形象清俊。而菩萨像雕饰略微华丽,宽披帛沿胸侧下垂,在腹下交叉或穿环。


而背屏通常做成尖拱形,象征佛陀身体发出的光焰。尖拱处对称地刻着托宝塔的飞天和演奏乐器的飞天,有的还有对称的供养人。他们飘举的天衣帔帛被巧妙地描绘成缭绕的火焰纹。非常优美。


背屏下部,有着青州风格特有的龙衔莲花,佛两侧各有一条游龙,从口中吐出莲花,两侧的胁侍菩萨站立在莲花之上。这实在是太精妙了,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两侧的莲茎和莲花是不一样的,各有姿态。这样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是令人赞叹。


东魏到北齐,背屏式造像几乎消失,而以单体圆雕的佛像和菩萨像为主。造像风格骤变,更注重形体和内心佛性的表现。佛像面部祥和愉悦,宽肩细腰、体态健美,身姿优美。衣饰轻薄贴体,衣褶纹理简洁,被称为“曹衣出水”。从庄严肃穆变为慈祥温和。


而这一时期的菩萨像,头带花冠,项身佩饰的花绳璎珞华丽至极,天衣帔帛、薄衣裙带的浅刻线条使菩萨修长挺拔的身姿得以突显,华美端庄成为单体菩萨立像的典型特征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青州造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造像大部分还保留着原来的彩绘和贴金。有部分造像躯体或衣饰上甚至还有用各种颜色绘制的人物故事画面。贴金部分主要为佛像皮肤裸露部分。可以想见当时的华美。


除此之外,青州造像的材质也值得关注,95%以上的造像用的是当地产的石灰石。因为石头很重,所以石质造像一般都是用本地的石材雕刻。青州的石灰石质地细腻、硬度适中,易于雕刻,造像也呈现了本地石雕工艺与外来艺术风格的完美结合。








青州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两个时期各自典型的青州风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前面说过,青州曾为南朝属地,由东晋、刘宋统治半个多世纪,在归属北魏后,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服饰、礼乐甚至艺术风格都学习南朝。而南朝流行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审美风范也就对青州形成影响,一直延续到东魏时期。


北齐出现的新形式,与印度笈多造像非常相似。但笈多造像是如何影响到青州造像的呢?薄衣贴体式造像盛行于4至5世纪的印度笈多王朝,大约自4世纪起影响到新疆中部,5世纪前期传入河西走廊一带,5世纪中叶才出现于甘肃以东诸石窟和散存的铜石造像中。是不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青州?还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直接从印度地区传到青州?这也是目前正在研究探寻的问题。


北齐佛像的新样式应该也与北齐境内西域胡人和来自天竺的沙门、信士有关。北齐统治者推行胡化政策,对来自西域的胡人伎艺非常宠幸。当时胡人信佛者多,他们将供奉的佛像样式带入北齐。其中,有一位擅长佛画的曹仲达,与青州北齐佛像的样式直接相关。曹仲达的佛画非常有名,画法被称为“曹衣出水”,而这正是青州北齐薄衣叠褶的佛像样式。


青州风格的出现,展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与印度,北方与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甚至宫廷与民间文化,都在这些佛像上留下或多或少、或显或隐的印记。








青州造像为什么被埋葬?

这批造像,是被埋葬在龙兴寺的,而且都存在人为毁伤迹象,有的佛像甚至碎为百块,碎块大的超过一米,小的只有数厘米。被发现时,在坑中排列有序,较完整的放置在中部,头像存放在坑壁。大致分成三层掩埋,且铺盖苇席,撒有钱币,在当时显然经过了某种仪式。而这种埋葬方式,被称为窖藏。


这些造像为什么会被打碎?又为什么被重新收集、保存,有的还被重新修补,直到1026年以后才进行埋葬?而埋葬的时候并没有随意放置,而是慎重地进行排列?各种猜测不一。


有猜测是因为北周武帝和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被毁坏,而佛教徒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补救,并郑重加以瘗(yi4声)埋(即埋葬);也有研究说应该是受宋金交战影响,战争毁掉寺院前,集中起来的佛像已无处保存,只能埋藏起来,遵守了佛像瘗埋的教理。



猜测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但是能够看到的是人们虔诚的信仰。也许正因为如此,造像才能保留住彩绘和贴金,让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璀璨的艺术。








更重要的是什么?

探寻完这些问题,恭喜你们,对青州龙兴寺遗址造像,已经有了很多了解。而在我看来,除了对这些历史的探寻,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和艺术的感知


当你在佛像祥和的微笑中,在菩萨华丽的装饰中,感受到当时人们对极乐世界的向往时,也许你会想到,他们大概经历着无法言说的苦难;当你注意到每一尊造像,都有着不太一样的面庞时,也许你会开始遐想千年前工匠们的脑海里,是否浮现着思念的亲人;当你看到那些残碎又被修补的痕迹,也许你会从中看到先人的信仰和期盼,看到历史的碎片在漫长的时光中留下的记忆;当你看着这些慈祥的面容,卓越的身姿,华美的衣饰,生动至极的雕刻细节,也许你会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微笑千年::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


展览时间

2023年7月1日 - 10月8日

展览地点

苏州博物馆西馆 三楼特展厅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21:00(目前延长开放时间,20:00停止入馆)

TIPS

1、苏博提前7天预约,官网或公众号皆可,预约系统8:00-23:00开放;

2、苏博西馆停车方便,有地下停车场;也可乘坐地铁;

3、记得携带身份证,刷身份证入馆。


最后贴一下看一次感动一次的《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一集的文案: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生命

初生的他拥有一张圆脸,笑得像个孩子;他的颧骨与鼻头高高隆起,如山峦,如丘陵;眼睛眉毛如沟壑,如大川。

青州佛造像,南北朝时代。那时,人们凿空山石 ,在自然材料上留下人类思维活动的痕迹,他的第一次生命就此诞生。

右手竖立在胸前掌心向外,这是佛教中常见的无畏印;左手搭在腰际,仿佛福祉会从掌心流向指尖。

珊瑚、玛瑙等宝石构成的珠串,折射着人类对于极乐的向往,意味着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富足的世界,这是一个完美的化身。

可是,当我们再次凝视青州佛造像,依然可见他那被笑容覆盖的哀伤。考古工作者从被毁坏的佛像身上发现,这些造像似乎遭到多次焚毁。从北魏至北宋的五百年,他们的身躯遭到毁灭,最终被龙兴寺僧人集中掩埋。地面下他的肢体逐渐瓦解,而人心得以滋生。

如果细细看去,这间屋子里的所有佛像都有修补的痕迹。人类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赋予佛像更长久的存在,从而,那些在佛像漫长生命中走过的人得以在我们的脑海中重生。

一千五百年过去了,注视过这些佛像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雕塑的一部分,有人曾经亲眼目睹他的袈裟从鲜红变成淡红,也有人见证了他脸上的金箔一片片地脱落。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人们不把这些碎片全部拼接,恢复它完美的样子?因为人们发现,在这些无数的疤痕中见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类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

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


END
近期文章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落落妈妈

一起带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落落妈咪的下午茶
下午茶般的悠闲时光。一起陪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