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展览,最令人苦不堪言的有两点,一是青铜器的名称,簋、甗、盨、斝、簠、匜、觯、罍……这些常见的青铜器名,一看头都大了一是青铜器的用途,这些读不出名字的青铜器,到底是干什么的?
今天这个展览,真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友好的青铜器展了,以上两点全部帮你搞定!
难读字全部标拼音,怕你看错或是文字和展品对不上,标牌上有每一件展品的简笔画。(本文小图均可点开看大图)
常见的青铜器是做什么用的,不光有文字解释,更有类比:用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来类比,带图的哦!
真的是太感动了!
这个展览就是目前良渚博物院在展的特展——“礼记:中原夏商周礼乐文明展”。
展览的策展思路非常清晰,从时间线的角度,展示了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区的青铜礼制形成、发展、成熟而臻于完备的全过程。
“光华初现”、“事神致福”、“礼乐华章”三个主单元,每个单元一个朝代,一路跟着看下来,青铜礼器的整个发展脉络就非常清楚了。
展览的古今连接也做得很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礼运》”,青铜礼器的核心其实就是饮食器。一开始的两套现代餐具:国宴用和普通聚会用的两组饮食器具,展示了现代社会的“饮食”礼,熟悉的器具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青铜礼器的功能。
在第三单元,还有一个小朋友们会比较感兴趣的互动:钟鸣之音。编钟的图片上,在本来打击的位置设置了按钮,按下去就可以听到两千多年前编钟的声音。熟悉简谱的小朋友甚至可以自己演奏乐曲。这种古今的连接,让古老的编钟一下子离我们近了。
还有就是文章开始提到的介绍每一种青铜器的翻翻页。外面是青铜器线稿和名称(带拼音),翻开内里,就会有每一个的用途介绍,以及与我们现在饮食器的类比。
这个部分放在了展览的最后,我觉得带小朋友看可以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按顺序看,和小朋友一起讨论、想象青铜器的用途。最后再来看翻翻页验证一下你们说对了多少。
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先去看看这个翻翻页(进门右手就是),对青铜器的名称和用途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去看展。在展览中再去更好地理解。两种方式都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来选择。
接下来就按照展览顺序,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展览,以及每个部分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可以重点看一看的展品。
作为重磅展品,展览一开始的这件商代早期的饕餮纹乳钉大方鼎值得仔细观看。青铜方鼎开始于商代早期,代表着较高的社会等级,一般出土于等级很高的墓葬中。比如大家熟知的鼎鼎大名的后母戊鼎,也是方鼎。
这件方鼎近似正方形,鼎腹装饰有饕餮纹和乳钉纹,鼎足也装饰了饕餮纹。这是一种商代青铜器上独特的装饰纹样。这件方鼎造型厚重,体量巨大,颇具王者之气。商代早期大体量的青铜器发现很少,所以它对于研究商代早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和礼制非常有意义。
这一单元是礼器的开始,主要展示了夏朝的物品。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与日常生产、生活相关的部分器物,逐渐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用意义,并用于各种祭祀等礼仪活动,而成为“礼器”的最初形式。
在夏朝早期,礼器主要为陶制的食器和酒器。而这些礼器,就来源于生活用品,比如鼎、鬲等食器和尊、爵等酒器,不同的是,礼器的造型更规整,制作也更精美。
到了晚期,出现了青铜酒器和食器和酒器为基本组合的礼器群,从造型可以看出,它们参考了陶制礼器。青铜时代开启,中国的礼乐文化也开始了。
不过这个时期出土的青铜礼器非常少且技术水平偏低,与同时期的青铜牌饰等制作精良的铜器不太一致,是不是没有发掘出来呢?现在也有各种猜想,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
左:嵌绿松石铜牌饰(图来自网络)
右:兽面纹陶器盖残片(此次展出)
这一单元是商代的青铜礼器。商代崇尚祭祀,青铜铸造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于是青铜礼器大量增加,种类丰富,装饰纹样繁缛而神秘,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高峰来临。
商代前期,青铜礼器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以鼎和爵、觚、斝为基本组合,纹样也开始繁多,最主要的是兽面纹,风格相对比较简约。
到了晚期,纹饰更加的复杂华丽,造型也更加的不同一般,达到了繁盛。这个时期展出的两件重要青铜器都来自妇好墓。饕餮纹瓿非常的精美,瓿是一种盛酒器,它的口沿下饰有夔龙纹,腹部装饰饕餮纹,饕餮两侧各有一侧夔龙,带盖,盖子也十分精美。可以感受到当时精湛的技艺。
而“妇好”圈足觥,我实在是太喜欢了。整体看起来像一只蹲着的虎,前端的虎头大耳朵有点萌,转到后面一看,尾部居然是一只站立着的鸮,盖子的尾端是鸮头,而觥的腹部赫然刻着鸮的翅膀,马上想起国博的“妇好鴞尊”。一件酒器,头尾两个动物,流线型的身体相连接,却又那么的和谐。真的是惊叹于商人的技艺与想象力。
这一单元是重点,展示的是西周到春秋战国的青铜礼器。礼乐文明至西周成熟、完备,在东周时期出现“礼崩乐坏”,但作为规范国家的政治及社会秩序的制度,影响了其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而西周和东周礼器的变化,也反映了政治的巨变。
西周早期延续了晚商的传统,酒器仍最常见,而鼎和簋的食器组合开始成为核心。纹饰在承袭华丽、繁缛风格的同时,也开始出现简约的风尚。
而周公的一篇戒酒令,让爵、觚的酒器组合渐渐消失,列鼎、列簋开始流行,还出现了盨、簠等新食器。繁复的满身花纹也逐步向带状花纹演变,更加简洁明快。
这个时期的青铜礼器还有一个特点:很多青铜器内部刻有铭文。比如大家熟悉的利簋,其铭文是目前有关武王克商的最早证据。这个部分展示的很多青铜礼器上都有铭文,展示了它的所有者,展示了给子孙的荣耀。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礼器的组合形式稳定而规范,形成了成熟的礼乐制度。在祭祀和宴飨时,不同等级的贵族要按礼制的规定使用不同的乐队编排,特别是不同数量的鼎及相应的鼎食,形成固定的礼器组合。
这里展示了春秋时期的一组蟠螭云纹铜编钟,和郑公大墓出土的列鼎、列簋和青铜鬲。仔细观察编钟,大的和小的是有很大不同的,口沿、蟠螭纹的形状以及云纹的样式,可以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一下,为什么不一样。
而前面提到过的编钟演奏互动,我想小朋友肯定很乐意试一试。
而郑公大墓出土的蟠螭纹铜鼎、二蘷共目纹铜簋、二蘷共目纹铜鬲,展示了列鼎制度。在现场也用图的形式生动展示了不同等级贵族的鼎簋数量和相应的鼎食,很有意思。
东周以后列国群雄争霸,“礼崩乐坏”,但是青铜铸造工艺和风格空前发展。新的铸造工艺、新的器型品类、新的装饰纹样涌现,百家争鸣的人文思潮,也影响了青铜礼器的艺术风格,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中国的青铜文明史也迎来了第二座高峰。
而这里展示的王子午鼎,是非常珍贵的一件文物。当时出土的王子午鼎一共七件,造型与纹饰完全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鼎的主人是楚庄王的儿子子午。最大的一件由国家博物馆收藏。
王子午鼎非常精美,技艺精湛,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第一流水平。它不同于其他圆鼎的腰部浑圆外凸,而是束腰收腹,腰部好像系了一条腰带。据说是受到“楚王好细腰”的审美影响。
而它的铭文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美术字”,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鸟书”和“虫书”,成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铭文和造型、纹饰一起,体现着楚国浪漫奇诡的艺术风格。
展览的最后,还有一条“资源与社会”的支线,讲述了夏商周三代获取以青铜为代表的各类资源所反映出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运转模式,并以南方代表性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为例,展现了三代中原与南方的密切关联。
什么是礼器?
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区的礼器长什么样?叫什么?大致的用途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纹饰?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夏商周三代的中原地区和我们南方是什么样的关系?
夏商周三代的礼器在我们的现代生活还有痕迹吗?
展览时间:2023年7月7日-10月15日
展览地点:良渚博物院临展厅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
Tips:
1、需要扫预约码进入,最好提前在官微上预约;
2、停车场车位还算充足,周末开车尽量早点去;
3、最近暑假,馆内人不算少(我是昨天,周二去的),周末人肯定更多,建议早点去,要么晚点去,避开人群;
4、每一件都仔细看加讨论大概需要2小时,可根据自己的看展习惯预估时间;
5、提前跟小朋友说明看展礼仪,不要大声喧哗和奔跑,文明礼貌看展。
扫描二维码,关注落落妈妈
一起带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