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量,会带来好的感觉,后面会快乐。我们生生世世,都受到感觉或心的掌握

文摘   2024-09-04 00:02   上海  

现在讲到经部宗有境的主张,心类学颠倒知。有境的心类学,是个非常重要的课程,因为我们一切所有,包括自己生生世世的生命,特别是今生的生活,都在我们的感觉中,感觉会带来痛苦或快乐。感觉从那里来呢?它的源头就是我们的内心,内心里面的正确的看法、不正确的看法、错误的看法。心类学开始分类时,就教量跟非量。非量是错误的认知,从那边会带来不好的感觉,后面就会痛苦。正确的量,会带来好的感觉,后面会快乐。我们生生世世,都受到感觉或心的掌握。就唯识来说,这个感觉都是心的示现,心造出来好的生活,觉得生命很有意义、很舒服、很快乐。或者生命完全没有意义、特别是一个不愉快、很痛苦的生命。现在这边就教导,心里面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不正确的。

颠倒知 「颠倒趋入的明了」,就是 (2-2)的定义。其中,又分为二:(2-2-1) 「分别的颠倒知」及 (2-2-2) 「无分别的颠倒知」。(2-2-1)例如:「执 『声是常』的分别识」;(2-2-2) 例如:「一个月亮现为二个月亮的根识」及 「雪山现为蓝色的根识」 

颠倒趋入的明了是颠倒知的定义。定义就是判断颠倒知的标准。应从那里判断某个认知是颠倒或不颠倒的呢?从定义来判断。颠倒知的定义是 「颠倒趋入的明了」。先要了解趋入,认知所趋入的是什么样子呢?在趋入时,有个颠倒的趋入。例如后面讲的例子,「声音是常法」。这样的分别知或分别心,它趋入什么呢?是声音吗?还是 「声音是常法」这部分?这两个里面,哪一个是它的趋入境呢?这样问的话,就比较会理解趋入的对象是什么。所以,趋入是要了解声音,它对声音了知得没有错。那么它的错误在哪里呢?在声音是常法,这是它的趋入境。认知声音是常法的分别心,它并没有判断,这是或不是声音;它判断的是这个是或不是常法。它趋入的是这个道理 — 是常法或不是常法。所以,了别声音是常法的分别心,这种认知的趋入境是 「声音是常法」,是声音跟常法连在一起,不可以说只有声音。「声音上面是常法」,这个连在一起地趋入。这个趋入跟道理不符合,就变成颠倒。以声音是常法,这样的认知来说,是颠倒趋入。「颠倒趋入的明了」就是这个意思。

明了以前讲过,一般说,明了有点不容易了解!譬如说「声音是常法」,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那么错乱,怎么会是明了呢?但是,前面有讲过认知的定义 「明了」,「明而了别」。藏文也是用明而了别。以前说过,明而了别是两个意思,一个是清净,它清净得如镜子一样,面前所有东西都可以显现,清净这是「明」的意思。后面「了别」不只是清净,还可以判断对境上的道理。这边用 「颠倒趋入的明了」。明了是认知的意思,明了这个词,不管错误或正确,心法本身就叫明了。

生:用了知表示明了吗?

师:从藏文看,连「明」这个字都不需要,直接讲「了知」也可以。

重点是要了解趋入境,以声音是无常的认知来说,它的趋入境是 「声音是常法」,一样 「声音是无常」的认知,其趋入境是 「声音是无常」。不可以说是声音。判断 「声音是无常是细的法还是粗的法、是细的法」时,其认知的趋入境是「声音是无常是细的法」,这样它会越变越长。以 「声音是无常」的认知来说,它内心当然有什么是声音,声音好像是可以指出来的法。内心先认出来哪个是声音,认出来之后,就加进 「声音这个就是无常」或 「声音这个就是常法」。所以就 「声音是常法」的认知,或 「声音是无常」的认知,后者加或不加都可以。认知的趋入境,由此可以判断。

在声音上有很多层的道理,如声音是无常、声音是法无我等,声音是无常是世俗谛,声音是法无我是胜义谛。声音是没有自性,以中观来说,一切法是无自性,所以一切法是无自性是胜义谛。不可说一切法本身是胜义谛,声音不是胜义谛,声音是世俗谛;声音没有自性,这个是胜义谛。

以 「声音是无自性就是胜义谛」的认知来说,它的趋入境 「声音是无自性就是胜义谛」。「声音是无自性」的认知,它的趋入境是 「声音是无自性」。「这个法是声音」的认知,其趋入境是 「这个法是声音」。所以 「这个法是声音」、「声音是无自性」、「声音是无自性就是胜义谛」,是不同的趋入境。认知不同,其趋入境就不同。

这边的比喻 「声音是常法」,这样的认知,它的趋入境是声音吗?不是!如果声音是它的趋入境,它的趋入境 — 声音— 是存在的。声音是常法,这个认知的趋入境若说是声音的话,就变成它的趋入境是存在的法。趋入境若是存在的话,那会有什么过失呢?趋入境若存在的话,「声音是常法」的认知就不会是颠倒识,因为颠倒识的趋入境是完全不存在的。「声音是常法」这个认知的趋入境只能是 「声音是常法」,不能说声音本身。存不存在就是指出来时,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譬如说,「声音是常法」的趋入境指出来的话,是「声音是常法」。「声音是常法」存在吗?不存在!所有的颠倒识,其趋入境是完全不存在的。总之,「声音是常法」这个认知,它的趋入境 「声音是常法」,不可说是声音,声音不是它的趋入境。声音是 「声音是常法」的认知之所缘境。「声音是常法」是它的趋入境。

生:所以趋入境的意思就是它的主张。

师:对,趋入的意思就有点它整个的认知投入在那里。它的想法朝那一个方向,这个是趋入,所以是它的主张,是整个心的想法。廖老师好像译为耽着境、趋入境、执取境。

生:耽着境、趋入境同义吗?

师:对分别心来说,二者同义。无分别心没有耽着,所以无分别心来说,耽着境跟趋入境不同。譬如说,「声音是常法」这样的分别知,这个分别心对境上有一个分别、有一个耽着。它的耽着是什么呢?声音不是它的耽着,「声音是常法」才是它的耽着境。所以,耽着境跟趋入境同义,有时候,两个连在一起讲。要了解,两个连在一起讲,是针对分别心讲的。对分别心,这两个是同义。对无分别心来说,耽着本身就不存在,故没有耽着境,但有趋入境。

三士道
始初多求广大闻,中于教理现教授;后于昼夜精勤修,普令回向教增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