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空性时 , 不用讲佛说什么,人们可用实际上的道理去推理。所以空性不是以信许比量认知,而是以事势比量

文摘   2024-08-25 00:01   上海  

比量再分三个。

若予以区分,有三:(1-2-1) 事势比量、(1-2-2) 共称比量、(1-2-3)信许比量。(P50/L1)

势的意思是力量。这里先分两种,一个是名词上的,一个是意义上的。名词上来说,大家都叫这个是杯子,为什么我可以叫它杯子,它的名字名词是杯子,或者它的名词是叫什么?举例说,这个叫杯子了之后,拿另外一个杯子出来,这叫什么?这要推理。推理之后,说它叫杯子。这是就名词上推理的,它并非意义上的推理。就名词上面,这个可以叫杯子,那个也可以叫杯子。像这样名词上的推理叫共称比量。第二个是共称比量,它就是从名词上推理的。

另外两个是从意义上推的。意义上面推的两种是什么样子呢?有一种是,实际的逻辑、实际的道理的力量可以推,譬如说,就地球来说,为什么这个月下雨?就可能是其它国家或其它地方,就推出一个道理,不是名词上的推理。因为那边有那样子,所以这里会有这样,有一个可以推论的逻辑。这就叫作事势比量。

举例说,刚才讲到,无常有粗的无常及细的无常。细的无常若不存在的话,大的变化则不可能有。先有小小的变化,最后就造成大的变化,所以就从粗的无常慢慢推到细的无常,这就是事势比量,它并非名词上的推论。它实际上有一个道理的力量,透过它,人们就能理解另外一个道理,这就是事势比量。意义上的推论虽然是用道理、用逻辑、用理由,实际上它是一个意义。

刚才讲的第一种是名词上的,第二种是就意义上的,这两个一个是用道理的力量,一个是用信仰的力量。虽然它是一个道理,但是我们了解它时,无法用道理去推,只能用信仰推理它,这就叫信许比量。信许比量就是用信仰的力量去推。譬如说,有地狱道、有阿弥陀佛的净土。我们不能说阿弥陀佛的净土不存在,不能说地狱不存在,那么应怎么推理呢?像刚才讲的,这边天气不好,因为什么、什么原因。有阿弥陀佛的净土,就无法用刚才那种逻辑。那么应用什么逻辑呢?就是我们都相信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我们相信他,以这种信仰去推,就叫信许比量。

总之,比量有三个,一个是名词上面的,一个是意义上面的,意义上面有两种,一个是真的有一个道理可用做理由,另外一个无法用一个道理,只能用信仰去推,大概这两种。

空性应用这三个比量中的那一个呢?若说空性是用信许比量去推,那就糟了,龙树菩萨根本就不用讲那么多的逻辑。其实,它应该用事势比量去推。讲空性时 , 不用讲佛说什么,人们可用实际上的道理去推理。所以空性不是以信许比量认知,而是以事势比量。刚才讲的粗品补特伽罗无我、细品补特伽罗无我、细品无常,这些都是要靠事势比量来了解,四圣谛也是靠事势比量来了解的。我们现在用什么量来了解有没有解脱呢?刚才讲到四圣谛以事势比量来了解,四圣谛里面的灭谛,就是解脱。所以灭谛也是以事势比量来了解,解脱也是以事势比量来了解的。成佛也是以事势比量来了解,一切众生能不能脱离轮回,这个问题也要用事势比量来了解。

生:还未证道前,我觉得应该都是靠信仰比量,自己没有证道,故应相信佛语。

师:当然了解了之后会相信,但是这边讲的就只两种 — 或用信仰去推或是用道理去推。我们的理由是信仰 — 我是佛教徒,我相信佛 — 所以解脱应该有,灭谛应该有,这样的话是信许比量。刚才讲解脱、成佛不是用信仰推的,一定是用道理推的。它是透过事势比量了解,不是透过信许比量了解。

一般说,业果有两种 — 善业善果、恶业恶果,这部分可用事势比量了知。可是今天造的这个善业,会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感果,这部分的推理,唯有佛才能懂,我们无法推。

所以微细业果的道理,只有靠信许比量来了解。一般善业善果来说,可用事势比量了解,要明白这样的差别。

前面有讲,我们现在要修的是以比量为主。比量中,以事势比量为主,当然信许比量也要修。但是跟事势比量相比的话,事势比量比较重要。

三士道
始初多求广大闻,中于教理现教授;后于昼夜精勤修,普令回向教增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