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串习、不断地串习,那个阶段就叫再决知,在再决知的阶段一直串习,当它变成现证时,就是瑜伽现量!

文摘   2024-08-31 00:00   上海  

共称比量,必然是事势比量。

比量分为三个,就是事势比量、共称比量、信许比量,有些书会把共称比量和事势比量混在一起,因为虽然共称比量是指名字,但是仍有一个逻辑,故说共称比量必然是事势比量。这样的话,比量就只有两个。以上三个比量都讲完了。

若是现前,未必是现量;若是比度,未必是比量;因为 「取『色』之根现前的第二剎那」及 「了解 『声是无常』之比度的第二剎那」是 「再决知」;而且 《具理》当中说过:「『现前的第一剎那』与『比度的第一剎那』这二者是量;然而 〔因为随后那些剎那〕属于前 〔二者〕之相续,而且其 『成立』及 『安住』等 〔与前述二者〕并没有不同,所以断除随后那些 〔剎那〕是量」。

下面讲现前不一定是现前量,比度未必是比量、比度量,因为量的定义具备三个条件 — 新、不欺狂、明了,现量和比量的第二剎那,虽然不欺狂和明了的特色依然存在,但是它不是新的,它变成旧的,现量和比量的第二剎那就开始变成旧的了。刚开始了解时是新的,后面就变成旧的。旧的不能叫作量,而叫作再决识。这里一直用第二剎那:取色之根现前的第二剎那及了解声是无常之比度的第二剎那。就是比量的第二剎那、现量的第二剎那开始就不叫量,而叫再决识。再决知即再决识,二者一样。本身的道理清楚了,第二剎那就不算是量,就变成再决识,因为它不具备三个特色中 「新」的这个特色。前面量的定义里讲到,新是排除再决识是量,所以从第二剎那起就是再决识。到此讲完量的部分。

现在是非量的觉知,直接讲非量也可以。先看非量的觉知的定义。

「不是 『新的、不欺诳』的明了」,就是 「非量的觉知」的定义。

很简单,刚才量是要具备三个特色,三个特色中具备明了,但是前面两个 — 新跟不欺狂 — 不具备的话,就变成是非量的觉知。

非量的觉知分类五个:

若予以区分,有五:(2-1)再决知、(2-2)颠倒知、(2-3)犹豫、(2-4)伺察意、(2-5)显而未定知。

非量有五种,五种里面最不好的是颠倒知,我们内心所有的无明、烦恼都是颠倒知。当它慢慢转变时,它先变成犹豫,犹豫有三个阶段,开始的时候,它偏向不对的部分,再来就变成正确跟不正确一半一半,然后就偏向正确的部分。若再更进一步,犹豫没有了,但是仍然不了解,这个阶段就叫伺察意。

伺察意里面有五个等级,五个阶段的后面就变成比量。从内心的变化来说,「显而未定知」时心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显而未定知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我们无法培养它或改变它。比如说当心专心想一个道理或想着等一下要去哪里,在专注想的时候,旁边的人讲话,好像听不进去,虽然听到嗡嗡的声音,但是真正讲的话没有进来,所以不知所云。这个阶段声音虽然有显现,但是心没有了解,这就叫显而未定知。境暂时出现,因为心在想别的,所以暂时无法了解其他任何展现。比如说我心朝那个方向,这时候其他东西进来,只是展现而已,心无法定解,对这种情况行者并无法改变,要到成佛它才会没有。

心可以慢慢被培养起来,先是把颠倒慢慢变成犹豫,犹豫有三个阶段。然后把犹豫变成伺察意,伺察意有五个阶段,再来就是把伺察意变成比量,比量一直修了一大阿僧劫,就变成瑜伽现量。修行的过程,就是这样。这边说的再决知是在什么时候呢?比量无法马上变成瑜伽现量,比量要变成瑜伽现量,中间就有再决知的阶段,比量修的时间很长,比量后面就变成再决知,再决知的后面就变成瑜伽现量,刚才讲比量后面生起瑜伽现量,实际上,这两个中间还有再决知,因为比量无法马上变成瑜伽现量,它修的时间很长,一直串习、不断地串习,那个阶段就叫再决知,在再决知的阶段一直串习,当它变成现证时,就是瑜伽现量。

三士道
始初多求广大闻,中于教理现教授;后于昼夜精勤修,普令回向教增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