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第一作者:顾宇航 博士生
通讯作者:殷振元 副教授
通讯单位: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
https://doi.org/10.1016/j.apenergy.2024.125068
亮点
摘要
水合物法二氧化碳封存(HBCS)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新型碳封存方法,旨在将大量二氧化碳以固态水合物的形式封存在海洋沉积物中。然而,液态二氧化碳注入、液态和溶解二氧化碳运移以及形成的二氧化碳水合物在海洋沉积物中的长期稳定性在场地尺度仍不明晰,亟需深入研究。为此,我们自主研发了一套热-流-化(T-H-C)多场耦合数值模拟代码,用于分析南海泥质粉砂地层中液态二氧化碳注入及二氧化碳水合物形成过程。详细分析了为期5年的二氧化碳注入阶段和为期100年的二氧化碳封存阶段中注入的液态二氧化碳的运移扩散行为以及二氧化碳水合物、液态二氧化碳和溶解二氧化碳的时空分布演化规律。此外,我们设计了针对关键地质因素(即渗透率、盐度和热导率)的全因子实验敏感性分析,以阐明这些参数对二氧化碳水合物稳定性和二氧化碳封存效率的影响。
在二氧化碳注入过程中,仅有极少量二氧化碳水合物形成(质量分数为0.8%)。在100年内,持续生长的二氧化碳水合物盖层成为主要的二氧化碳封存介质。低渗透性的二氧化碳水合物盖层有效地限制了液态二氧化碳向上的运移,而溶解的二氧化碳则表现出在水合物盖层以上的垂直运移趋势。液态二氧化碳向二氧化碳水合物的转化率随着热导率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渗透率和盐度的增加而减少,其相对影响大小为盐度> 热导率> 渗透率。本研究结果将为未来南海开展水合物法二氧化碳的靶区选取和注入-封存方案设计提供重要指导。
研究进展
水合物法CO2封存(HBCS)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新型碳封存方法,旨在将大量二氧化碳以固态水合物的形式封存在海洋沉积物中。因其具有封存储量大、应用范围广和稳定性高的特点而逐渐引起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有效评估水合物法CO2海底封存的可行性需要精准刻画多孔介质中液态CO2-CO2水合物体系的热-流-化(T-H-C)多场耦合过程,其中包括传热、多相多组分渗流以及CO2水合物的形成与分解。以往的研究已经从理论分析与室内试验证实了海底沉积物中封存CO2的有效性,然而由于理论分析没有完全耦合相关物理过程,室内试验受制于尺度效应,评估场地尺度下水合物法CO2海底封存的长期稳定性有赖于相关数值模拟程序的开发。
为此,我们开发了一套热-流-化(T-H-C)多场耦合模拟代码HBCS_SC v1.0,用于模拟水合物法CO2封存过程中涉及的多相多组分流动、传热以及CO2水合物的生成和分解过程。该模型能够精确描述多相流在多孔介质中的强非线性特性,同时考虑了CO2在水中的溶解以及由于CO2水合物生成和分解引起的盐度变化。与此前的其他模拟器相比,HBCS_SC代码具有以下功能和特点:(i)精确表征液态CO2的热物理性质;(ii)考虑CO2溶解;(iii)考虑动态盐度效应;(iv)支持两种类型的水合物反应模型;(v)采用的FVM离散化方法具备天然的守恒性和稳定性。
水合物法CO2封存是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过程,涉及多相多组分流动、传热以及CO2水合物的生成与分解。为了精确表征这一过程,我们开发了数值模拟代码HBCS_SC v1.0,该代码能够描述上述热-流-化耦合过程(见图2)。HBCS_SC基于TOUGH+HYDRATE v1.5代码框架开发,该代码框架的准确性已在多个尺度下进行过充分验证。
我们修改了TOUGH+HYDRATE v1.5代码框架中的主变量转换法(PVSM),以适应液态CO2注入和水合物法CO2封存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相变,并将液态CO2和CO2水合物的相关热物理性质引入代码框架。该代码能够模拟从实验室尺度到实际场地尺度的含CO2水合物多孔介质系统行为。
图5 注入阶段(0-5年)P,T,SH,SCO2-L,XACO2和XS的时空演化规律
由图5(a)可见,注入井周围形成了高压区,随着CO2的持续注入,该高压区逐渐向径向扩展。由于初始压力梯度的存在,高压区下部压力高于上部。同时,注入井周围出现了沿径向传播的显著高温区[图5(b)],这是由于液态CO2注入的压缩放热引起的。受初始地热梯度影响,高温区同样表现出下部温度高于上部的分布。
从图5(c)可以看出,由于CO2压缩放热,水合物未随着CO2注入立即生成,而是首先在温度较低的注入井上方形成,随后逐渐向径向和下方扩展,形成低饱和度的CO2水合物盖层。形成的CO2水合物会占据孔隙空间,显著降低了地层的有效渗透率,从而限制CO2向上迁移。如图5(d)所示,注入的CO2随时间推移逐渐向径向运移,但未观察到明显的向上运移趋势。这可能由以下原因共同造成:(a)在海底下的 温度 和 压力 条件下,CO2为高密度液态(970 kg/m3),其密度接近孔隙水,密度差引起的浮力作用有限;(b)液态 CO2具有较高的粘度,影响其自身流动特性;(c)低渗透率的CO2水合物盖层显著限制了CO2的向上迁移;(d)泥质粉砂型沉积物渗透率较低(1-10 mD),阻碍了孔隙流体流动。在注入结束时,CO2的最大径向迁移距离为10 m,最大向上运移距离为7 m。
图6展示了封存阶段不同时间点的P、T、SH、SCO2-L、XACO2和XS的空间分布。由于CO2注入停止,注入井周围的压力和温度快速降低[图6(a),6(b)]。如图6(c)所示,温度的降低为封存阶段大量CO2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在适宜的温压条件下,CO2水合物在高液态CO2饱和度的区域逐渐向下生成,水合物饱和度显著增加,最大值达0.6。100年时,高饱和度的CO2水合物稳定存在,证实了水合物法CO2封存的长期稳定性。同时,由于水合物生成是放热降压的反应,CO2水合物生成区可观察到显著的温度升高[图6(b),t=10年,20年]和压力降低[图 6(a)]。随后,由于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水合物生成放热导致的高温区逐渐消失[图6(b),t=50年],最终温度与地层初始温度趋同 [图6(b),t=100年]。
如图7所示,在注入阶段(SI)中,液态CO2质量(MCO2-L)和溶解态CO2质量(MCO2-D)随时间线性增加。在注入阶段,CO2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其次是溶解态,CO2水合物的生成量极少。5年时,液态CO2质量占比(RCO2-L)为69.93%,溶解态CO2质量占比(RCO2-D)为29.24%,而水合物相CO2质量占比(RCO2-H)仅为0.83%,这表明CO2水合物在注入阶段主要起到低渗盖层作用,而非作为主要封存介质。
(a)开发了热-流-化多场耦合数值模拟代码,该代码所引入的液态CO2与CO2水合物热物理性质均已经过实验验证;
(b)在CO2注入阶段,液态CO2从注入段沿径向向外运移,同时在局部形成高压高温区域。高温区的存在抑制了早期CO2水合物的形成。5年时,仅有质量占比为0.8%的CO2水合物在注入井上部生成;
(c)在CO2封存阶段,CO2水合物盖层持续向下生长,并消耗注入的液态CO2。低渗CO2水合物盖层的形成有效限制了液态CO2的向上运移,而溶解CO2则呈现出更大运移分布范围;
(d)在100年封存期内,水合物相CO2的质量占比持续增加,并最终达到注入CO2总量的45.9%。在CO2注入阶段,溶解CO2的质量占比显著增加,而在CO2封存阶段仅略微增加至最终的38.4%。100年时,液态CO2的总转化率达到84.3%,其中CO2水合物是主要的封存介质;
(e)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较低的盐度和较高热导率有利于CO2水合物的形成,并有助于扩大了CO2水合物盖层的分布面积。较低的渗透率显著限制了溶解CO2的运移,这同样有利于CO2水合物的生成。液态CO2向CO2水合物转化率受3个关键地质因素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盐度>热导率>渗透率。最大水合物相CO2质量占比可达61.2%。
感谢本文合作者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陆红锋教授级高工、许辰璐高工、任金峰高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陈光进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Praveen Linga教授和太原理工大学赵建忠副教授。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本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等项目基金的支持。
作者介绍
课题组介绍
本实验室成立于2020年,主要开展气体水合物热动力学基础与多场耦合实验与模拟研究。目前已搭建多尺度气体水合物宏-细-微观高压实验设备20余台套,已开发多场耦合数值模拟代码多套,应用于海洋资源与环境方向的研究,包括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与调控、海洋碳捕获与碳封存、水合物法储氢、LNG冷能利用等方向。课题组常年招收博士后、硕博士生与科研助理,欢迎有志者联系。
实验室项目合作与招聘联系邮箱:
zyyin@sz.tsinghua.edu.cn
投稿、转载、合作、申请入群可在后台留言(备注:姓名+微信号)或发邮件至sthjkx1@163.com
1.【直播】 | 9.【院士】 |
2.【视频】 | 10.【综述】 |
3.【健康&毒理】 | 11.【写作】 |
4.【水】 | 12.【Nature】 |
5.【气】 | 13.【Science】 |
6.【土】 | 14.【WR】 |
7.【固废】 | 15.【EST】 |
8.【生态】 | 16.【JH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