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包专题|重构市场体系,助力建筑企业向工程总承包业务转型

学术   其他   2024-10-04 18:30   浙江  
       

本文系本公众号原创,作者胡建,来自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微公号工程行业洞察。    

建筑企业开门三件事:签约、履约、结算,三件事都很重要,没有签约,就没有活干,活干不好,就拿不到钱,但相对来说,签约是源头,没有签约,后续的履约结算就无从谈起。


签约难,难就难在被动,建筑业就是一个被动的行业——有投资才会有项目,有项目才有签约的基础。这种“被动”的根源在行业的组织方式,按照价值链理论,当前建筑业的主流组织模式是DBB(设计-招标-施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设计、施工是割裂的,只有业主有明确投资需求,才能产生设计需求,设计图纸出来了,才能开展招标,最终进入施工环节。


按照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ž科特勒的定义——“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即为发现、满足、创造、改变目标顾客的需求”。按照这个理论,建筑企业的“被动”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只做了一半,即只“发现”“满足”顾客的需求,建筑企业也习惯于“找项目”,通过各种渠道、关系获取项目信息,然后跟进,或者硬投标,或者“运作”,把项目拿下来,但是项目拿下来的同时,造价、工期等各种条条框框也基本已经限定死了。与此同时,由于产能饱和叠加能力趋同,建筑业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而根据“微笑曲线”理论,施工环节本来就处于行业利润率最低点,所以大量建筑企业的路越走越艰难,建筑业已经不是红海,而是血海!

 

图1:工程建设价值链

如果有一个机会让建筑企业换一个活法,我们换不换?工程总承包模式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工程总承包是将行业价值链串联起来的有效方式,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工程总承包模式改变甚至创造客户需求,打破宿命,化被动为主动。


打造工程总承包业务能力,首当其冲的就是营销体系的改变。需要从市场理念、业务布局、竞争策略、营销组织与营销体系五个方面入手,对原有营销系统进行升级。



市场理念,从摘桃思维向种树思维转变

长期以来,建筑企业存在着“摘桃子”思维,市场经营工作围着项目信息转,我们会看到很多企业市场经营部门的日常就是到处跑,哪有信息就跑哪里、哪有中间人就跑哪里,市场经营人员忙得团团转,但效果不显著,很多建筑企业的领导一直抱怨市场人员拿不到好项目,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资质不够,有可能是业绩不够,也有可能是“关系”不够,这些原因其实是“表”,不是“里”,那么原因究竟在哪里?


按照“二八定律”,建筑市场上可能存在20%的优质项目,当然,也会存在20%的差项目,剩下的项目(良好项目、中等项目)占比60%。为什么优质项目我们很难获取?主要原因在于这20%的项目基本上是地方重点企业和少部分深耕地区的央企的菜,他们凭借的或者是对地方的深耕,或者是自带资源来撬动项目。而尾部20%差项目主要由不熟悉当地市场情况的外来企业获得。如果我们没有提供比别人更好的条件,很难摘到好桃子,只能在中间60%的项目里面打转,甚至,如果对某些区域、某些领域不了解的情况下,你只能摘尾部20%的烂桃子。

图2:不同质量项目比例(示意)


摘桃子思维在增量时代是有土壤的,增量时代市场上有大量的机会,只要企业不犯错,结合自身能力,哪里有项目就跑到哪里,总归是能接到项目,甚至就是硬投标,也有一定概率能中标,企业看重的是中标率。现在外部环境变了,我们建筑业正处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换期,建筑市场也已经饱和了,企业以摘桃子思维在存量时代中竞争就很难拿到优质项目了,必须学会种树,需要市场深耕,讲究的是市场占有率。



业务布局,从摊大饼向归核化转型


当前建筑业的总体特点是“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量的企业都贪大求全,大量的企业在做多元化,业务类型相对较多,业务一多,就自然存在有的业务相对成熟、有的业务相对不成熟的问题。转型做工程总承包,从什么业务开始?大部分企业在工程总承包经营上是摊大饼,承接工程总承包业务不加选择,只要是工程总承包业务都敢接,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甚至有些企业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来拓展新业务领域,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很可能会导致工程总承包新模式和新业务双输的局面。工程总承包与单纯的设计或者单纯的施工是两类业务,它天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在固定总价合同模式下,即使是施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在很多时候也是其无法承受的,所以如果选择熟悉的业务来开展工程总承包,那么成功的概率将会大很多。在工程总承包业务布局上,还是要区域经营,不要摊大饼,不要全面开花,不要多点出击,还是要集中火力朝一个城门口开火。


什么是区域经营?区域经营可以解释为三个“核心”:核心业务、核心区域、核心客户。


在核心业务方面,要聚焦在企业熟悉的、擅长的业务领域,慢慢修炼工程总承包之术。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将过去的业务重新做一遍,而不是找新的业务领域。做建筑业务的企业,可以从建筑工程入手,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不可跨界去做公路桥梁的工程总承包业务;同样做公路桥梁业务的企业,也不要在什么都不会的情况下,开展水利水电的工程总承包业务。


在核心区域方面,要选择企业品牌影响力大以及具有成长性的市场进行深耕。从过去“经营项目”的思维中跳出来,转而“经营区域”,深入研究区域市场政策、市场痛点,以方案解决商的角色解决客户问题,形成市场纵深,形成护城河。


在核心客户上,一定要形成稳定而可靠的战略性客户群体,要做到战略性客户对企业经营收入贡献在50%以上,这样就可以形成稳定发展,减少项目多寡带来的发展波动性问题。那什么是战略性客户呢?首先战略性客户应该是健康良好的,战略性客户不一定是大客户。对于众多建筑企业而言,HD是大客户,但不是战略性客户。HD在很多年前就存在资金紧张,支付工程款困难,只是众多建筑企业捆绑在HD这条船上,盲目认为HD这么大,不会出现问题。其次战略性的客户一定不会店大欺客,战略性客户与承包商应该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承包商不要偷工减料,不要耍小聪明,诚信经营,要成就战略性客户发展,战略性客户要按约定支付承包商工程款,不要肆意挤压工程利润,让承包商的付出有较高的回报,并能有尊严地生产和发展。


区域深耕是投入最少、产出最高、风险最低的营销方式,中建X局X公司在河南取得了7年新签合同从5亿到500亿飞跃式增长,其运用的就是区域深耕策略——他们研究了河南18个地市发展周期、政策导向,并以此作为深耕区域的选择标准,将区域营销做深做透,其中郑州、商丘、许昌、驻马店等四个城市年新签合同额度稳定在百亿左右,将“跑市场”变为“造项目”。


图3:中建X局X公司2013-2020年新签合同额及增速




竞争策略,从价格战向立体战转型


根据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的利润主要取决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行业与替代行业的竞争、供应方与客户的讨价还价以及潜在竞争者这四个方面,他总结了三个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每一个竞争战略用得好都可以产生利润。当前建筑业,尤其在建筑、市政领域,由于竞争比较充分,大家基本采用的是总成本领先战略,但这个战略又没用好,我们基本上不是总成本领先,我们是投标成本领先战略,通俗一点讲就是价格战,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设计院获取项目的利器是“打折”,施工单位获取项目的利器是“低价中标”。当然,由此也衍生出行业种种乱象,层层分包、高价索赔、以次充好等等不一而足!


“价格战”考验的是企业的什么能力?是“算计”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算计”这个词在这边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计算能力,企业要能很好地掌握企业成本构成,把控盈亏平衡点,保持合理的利润;第二层意思是算计能力,通过研究招标文件,找出漏洞,看看能不能为所谓的“二次经营”“三次经营”打点埋伏。

但这种策略在工程总承包业务中行不通,为什么?因为合同计价方式不同,按照国际工程实践经验并且结合《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工程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来看,总价合同是工程总承包业务未来比较推荐甚至是主流的合同方式。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的说法是:企业投资项目的工程总承包宜采用总价合同,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总承包应当合理确定合同价格形式。采用总价合同的,除合同约定可以调整的情形外,合同总价一般不予调整。当施工内容和有关条件不发生变化时,业主付给承包商的价款总额就不发生变化。


在固定总价模式下,尤其是施工企业“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的投标策略明显就不适用了,只要中了标,除非合同另有约定,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索赔,设计是你的、采购是你的、施工也是你的,你怎么索赔?凭什么索赔?向谁索赔? 


当然,要转型做工程总承包,我们就一定要认识到,虽然现在很多项目是以固定单价或成本加酬金的模式在做,但这种非固定总价的模式一定是过渡阶段,是为了防控风险的阶段性手段,是培育工程总承包业务健康推进的保护措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一定要基于未来“固定总价”的预期去构建我们体系!为此,价格战肯定不长久,为此,需要立体战


立体战就是发挥“兵团作战”的优势,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兵作战的方式。一方面聚集公司资质、资金、技术、品牌及管理等诸多优势,实施俯冲式的市场影响力塑造;另一方面立体营销采用横向和纵向集成,运用投融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招商运营、产品制造等多专业多维度融合营销,能有效克服单兵作战能力不足,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立体营销的关键是具备全局统筹能力以及协同经营能力,围绕客户需求进行系统规划,统筹安排各类营销资源,采取相关策略保证各作战单元的精准配合。




营销组织,从游击战向阵地战转型


很多建筑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张,都在提“全国化”,哪里有项目,就去哪里,导致战线长,点多面散,虽然获得了一些“碎银”,但品牌影响力没有做出来,在业主的心里没有占领重要位置,挤不上他们的排名榜。此外还导致在项目履约管理上失控,企业集约化管理无法实施,项目如脱缰的野马,想怎么跑就怎么跑,企业对项目管理疲于救火应付,企业经营风险增大。所以,除了八大建筑央企、部分省级建工集团以及头部的民营建筑企业集团(如中天集团)可以是全国化布局,其他企业进行区域化经营才是稳妥的做法。

这一点,也顺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也就是说,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基本形成了城市群、都市圈的格局,甚至部分省市的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了“虹吸效应”,从可持续发展来看,下一步的发力点在县城,需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未来来看,得县城者得天下。而截至2022年底,我国的县级行政区共2843个,包括977个市辖区、394个县级市、1301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特区、1个林区,谁能覆盖到全国2800多个县?


既然要做区域化经营,从游击战转向阵地战,营销组织调整首当其冲,传统上,建筑企业营销组织是典型的直线职能型组织,大部分建筑企业在营销条线形成了总部-号码公司-分公司三级体系或者总部-分公司两级体系。这种组织模式存在“挖不深”“站不高”两个问题。“挖不深”是指这种组织只能做面上的覆盖,不能下沉到县区,与未来的“县城经济”相左;“站不高”是指公司总部在同一城市会出现多个单位同时有力量存在的现象,互相之间竞争也很激烈,由于“本位主义”的客观存在,这种组织模式很难发挥企业资源的整体优势。


图4:建筑企业两级/三级营销组织体系


某央企二级单位为了突破营销瓶颈,从营销源头开始,以“揽干分离”为核心,打破原有营销组织体系,形成了三级机构:以集团营销领导小组、区域营销指挥部为核心的领导指挥机构;区域指挥部下设市场部、投资部、商务部、监管部、综合部五个部门作为支撑保障机构,省/市经营部/经营点、分公司作为一线作战机构,构建了立体化、网络化的营销组织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图5:某集团营销组织系统


表1:三级机构主要职责


以工程总承包业务为核心的区域深耕市场布局要落到实处,建筑企业需要将触角伸得更长,“城市公司”类机构必须要建立起来,这类机构主要承担市场经营功能,要能覆盖到该城市的区县。“城市公司”类组织人员贵精不贵多,要承担营销职能,但不能只承担营销职能,不然就办成了很多企业的“办事处”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所在城市、区县的产业布局、城市布局、开发重心、政策扶持方向等等,找到业主痛点、形成独立意见建议,成立业主的综合方案解决者。




营销体系,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市场能力往往是以成败论英雄,这也导致了很多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体系相对粗放,但老革命碰到了新问题,传统市场营销体系承载不了工程总承包业务的新要求,为此,建立精细化的营销体系迫在眉睫。工程总承包业务需要建立

“产品、市场、销售、客户”

为核心的四大营销体系,进行精细化管理。


产品体系

从营销角度看,工程总承包业务的产品不能仅仅是工程,而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既要有工程设计建造的方案,也要有工程与工业、绿色、智能融合方案,还有解决工程融资方案等,因此,要细化客户需求场景,构建基于市场需求的产品体系。


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对企业工程总承包品牌认知。因此,要从细分区域选择、市场组织体系建设、品牌塑造与推广等维度建立市场体系,提升

工程总承包业务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销售体系:

销售体系主要指工程项目信息的收集、项目分析与营销策划、投标、谈判、合同签订等行为,主要建立内部协同机制,快速而高质量进行需求分析、项目营销策划、技术标和商务标的编制、投标与谈判等。


客户体系:

构建客户数据分析机制,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区域战略客户、重点客户、一般客户等,并对客户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机制,深入评估客户信用,管理好客户风险。


建筑企业向工程总承包业务转型下的市场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市场理念、业务布局、竞争策略、营销组织与营销体系的颠覆性变革,这条路注定曲折,但如果营销这个企业的“龙头”不转,企业转型就更不能奢望了。


排版|颜晗    校审|洞察君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思顿立场。本文首发于工程行业洞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

中国铁建2024年中报:半数工程局净利润增长

十大省级建工集团2024年半年度经营业绩

中国电建2024年中报:11家设计院净利润下滑

中国中铁2024年中报:约半数工程局净利润增长

中国铁建2024年中报:4家设计院经营业绩

工程行业洞察
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主办自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