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到底有多危险?去了“后悔”都来不及

文摘   2024-09-05 14:30   美国  

泰国好危险!去了要么被噶腰子,要么被分s,要么被送去缅北从此不得超生,很多人都不信,但笔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你一句:泰国确实很危险!

上周的某一天,不信邪的本人收拾行李,和朋友坐上飞机,直奔曼谷,然后转乘8小时的大巴+渡船,来到名不见经传的koh tao,中文名“涛岛”。

对于绝大多数国人而言,这也许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小岛,不出名到什么程度呢?连输入法都无法直接打出这两个字,但对想要潜水的人来说,这里堪称“全球最佳性价比之选”。

来到这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真的是“自投罗网”来了。第一天上课,教的是穿戴设备,学完后,三个学员因摩托车事故全部受伤,提前退出了学习旅程,这也似乎给我们接下来的进程蒙上了一层不大不小的阴影(这三人为两个大学男生,和一个长期独自在外玩的年纪稍大的女生,他们的故事也许比潜水还精彩,涉及隐私,暂且不表)。“果不其然,第二天的任务原本很简单:在浅水湾学习基本动作,然而我却在进入”深水区“(这里的深水区只有3米,所以要打引号,但当时我还以为最少有5米深)后,在水底突然感觉吸不上气,我当时感觉要死了,慌乱的抓住教练就向水面直冲上去(两个教练带三个学生,一个正好在我边上)在边上,但她和我都没发现是气瓶用完了,还在说我咬吸嘴的嘴型不对,我也频频点头,气恼自己怎么连个咬嘴都咬不明白,丝毫没想到可能是气用完了(可能教练也没想到我气竟然用的这么快)。调整嘴型之后,我重新一头扎入海中,发现还是吸不上来,这时才想起看气表,指针无情的指向了0。

经此一”役“,我必须直面一个”悲惨“的事实:自己的吸氧量要远高于其他同学,别人还剩下100左右的时候,我往往就只有60-70了,相当于比平均水平高出40%左右,这也为我下一次”差点“埋下了伏笔。

这次”濒死体验“,我在之后的潜水之前都会莫名紧张,包括但不限于肚子痛,上厕所频率显著提高,心跳加快(其实心跳可能并没加速,只是有一种类似心理作用引起的官能症的堵塞感),抗拒下水等等。下水之后,我像得了强迫症一样,时不时就拿起气表看上一眼。除了第一天,之后的训练都是坐船到某一潜点附近,穿上装备从船上直接跳入海中,这就让本就紧张的我更紧张了,一次下水后,我感觉有点喘不过气,甚至和教练说“感觉不舒服,今天不适合下水”,好在教练没有放弃我,让我知道这一切不过是我的心理作用。果然,重新调整心态之后,我顺利的完成了该次的潜水。

自此以后,我在下水前还会有一些害怕和紧张,但下水之后则会好上很多。海水是那么温暖的包裹着我(风大的时候,海里往往要比船上温暖许多),融化和消解了我一切无来由的紧张和害怕,好像在欢迎我回家,又好像在用那亘古以来由海浪织成的喃喃细语和温情抚摸安慰着我,就像母亲的子宫那样—可以追溯到地球诞生之初,历经了40多亿年恒河沙岁月的地球子宫,如此久远,如此漫长,几乎是永恒的化身,相比之下,国家、民族、种族,人为划分的地理疆界,又算得了什么?

古代神话,常常将大地比喻为孕育人类的女神-母亲。但科学告诉我们,海洋才是真正的母亲,是地球一切生命的起源地。然而,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还远远及不上对外太空的研究。海洋欢迎每一个真正热爱她的游子回归,无声的召唤着我们去更多的了解她,了解生命的起源,地球的诞生,以及那从未解决的哲学问题:我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时间不多了,我猛地从感伤中警醒,拿起气表看了一下,糟了,只剩下7-80了,我赶紧和教练打手势,教练回了ok的手势,但好像仍在往更低处去。于是,我让自己浮在教练之上2-3米,并不停的观察气表。binggo,在这一过程中,我果然如教练所说的那样,忽视了对中性浮力的保持,随着气瓶重量的不断减轻,我的上浮速度远超我的想象,很快就能用肉眼的余光感受到了阳光,这意味着我离海面非常近了。咦?怎么阳光被遮住了?再一抬头,我发现我竟然在某艘船的正下方,还好它并没启动,不然,高速转动的螺旋桨将。。。(此处省略一万字),后果我都不敢想象。

这是我在泰国第二次最接近“死”的时刻。其原因根植于第一次的伏笔中:用气量过大,导致我需要比其他人更早附上水面,也导致经验不足的我没有好好跟着教练上浮(其实那样做并不会消耗完我的氧气),碰上船是最大的危险,但绝不是唯一的危险。如果过快上浮,没有按电脑表的规定做好停留(最重要的事5米3分钟),会导致氮气在体内存留过多,造成减压病或其他症状(一个潜水时遇到的朋友—他现在在考潜水长证,告诉我,他之前某次上浮过快,上传后浑身渗血,回家后休养两周才逐渐康复,但所幸不是减压病)。另一方面,如果在10多米或更深处没气了,即便你憋气时间够长,可以一口气从水下游到水面,那恭喜你,你的肺很可能炸了,水底和水面的压强差,足以撑爆一只不透气的肺。

短短7、8天,经历了两次”濒死体验“,才拿到了一张aow的小小证书,谁还敢说泰国不”危险“(手动狗头)?

潜水很重要,但只是一部分。

对我来说,出门旅游最大的快乐之一,就是能较为深入的感受到当地生活最为鲜活、最为真实的一面。一周的潜水学习之旅,正好给了我一个这样的机会(跟团游或此前时间很赶的自由行,在一个地方往往只能待上半天到一天,自然只能是蜻蜓点水),每天半天学习,剩下的时间可以自由活动,每天最少有两三个小时,可以用来“暗中观察”。

乍一看,涛岛和泰国其他地方没什么不一样,乌泱乌泱的外国游客,拥挤的街道,永不停歇的摩托,和你能想起的各种东南亚风情。

但经过我多日的”暗中“观察,发现涛岛的魅力,绝不止于此,或者说,我发现了某种很有意思的人类活动形态。

不需要管理的自治岛

没有统管一切的岛zf,没有一言九鼎的岛委素鸡,没有曼谷随处可见的国王画像,没有迎风飘扬的泰国国旗,更没有各种岛管,甚至连jc、交警和红绿灯都看不到一个,妥妥的无组织无纪律的独立王国,而泰国也竟然真的放任自流,毫不介意,果然是“没出息”的“三流国家”。

怎么看,涛岛都是乱哄哄的,摩托车到处轰鸣,行人和车辆共享道路,夜晚的酒吧和各种游乐设施灯火通明,音响吵闹,行人来自世界各地,随意懒散,光着膀子穿着bikini就大摇大摆的上街闲逛,实在令”正经人“不耻,污染视觉,有伤风化。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人管的小岛,,却出奇的”有序“。摩托车和车辆在行人众多,且咩红绿灯的两车道(岛上最宽的一条车道)上来回疾驰,却几乎没发生过一次交通事故。据我观察,摩托车在转弯时都会主动查看对面和身后情况,也会主动避让行人或让优势方先行。尽管五方杂处,且大多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从无打架骂街的情况出现,超市里买东西、街边吃喝,也没见过主顾之间有任何矛盾,能买就买,不能砍价就下一家。很多女士穿着清凉,也从未见过咸猪手,或因咸猪手引发的纠纷。

当然,也许在暗处会有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比如骗),但总体上而言,涛岛绝对当得起乱中有序这四个字,或者根本就不”乱“,只是热闹,开心,享受罢了。

于我而言,涛岛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政制范例:由各地游客和当地少部分泰国店家“自治”的政治体。涛岛证明:即便没有父母官们的耳提面命,没有各种“管”们的各种规章,没有各种”袖章“们的横加指责,大家自己就能“管理”好自己,自己就能过好自己的日子。

这也许是涛岛能够吸引全世界这么多游客的真正魅力之源:自己管理自己,即便在英美等free state,也很难享受到如此程度的无管理模式,每个人只要在不妨害他人的基础上尽情的enjoy,日子就会变得很“美好”。

想想现在某地还要专门找无业游民来管电瓶车停放,远在泰国的我都忍不住笑出声。

没有死亡的小岛

在涛岛,你感受不到任何”死亡“的气息。换言之,这个岛会给你这样的感觉:根本不存在死亡这种东西,这样的(欢乐的)日子将会持续到永远。

有句话说,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在涛岛,这句话也许可以改成:没有人永远年轻,但在涛岛,你可以永远年轻,甚至不死。

泰国是一个佛教和巫术传统浓厚的地方,泰国人对死亡的看法,非常不同于中国人,也许他们真的普遍能接受“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转变,而非一切的终结”这样的观念,也许正是在这种生死观的环境中,涛岛才变得更没有“死亡气息”。

来涛岛的,大多数是欧美人,欧美人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也一直在努力分辨其中的具体来源,据我的观察(很可能不准确),说西班牙语的人最多,但其中大部分明显来自拉丁美洲(可以略微从外貌,习惯上分辨)。我报名的潜水学校有一个西班牙女助理,在潜水时,碰到了一个智利女教练,她们长的如此像,脸盲的我甚至一度认为是一个人或是姐妹,好在国籍帮我进行了区分。

拉美和泰国有不少共同点:类似的纬度,被海洋包围的环境,晒得有点黑的皮肤,不怎么样的经济,以及享乐和活在当下的心态。相比之下,泰国的治安要好于df遍地,枪战日常的拉美,很适合部分想要享乐,但在家里却不够安全的拉美人前来度假。两者的生死观似乎也有某种共通之处,魔幻现实主义的拉美人,非常擅长模糊生死之间的界限,生死对他们而言,好像就是色彩鲜艳的殖民风格建筑的一体两面,或像百年孤独中所描绘的那样,前一秒还在疯狂而热烈的燃烧生命,下一秒就烧尽了生命的蜡烛,突兀却又自然的“死去”,只要活着的时候充分燃烧,死亡也成了一件可以接受,甚至值得庆幸的事。

除了西语人口,应该还有不少说某种我很难分辨出的东欧语言的东欧人(从长相上,有时很容易区分欧洲不同国家的人,特别是斯拉夫-东欧人,部分人会有明显的脸部特征),俄语出人意料的较少听到(对我来说,俄语是一种比较容易分辨出的语言),出现的频率甚至比德语还少。法语出现过几次,但不多。不同国家之间的人用英语交流,但真正英语母语的人却不多,惟一一次听到”纯正“美音,是在某个小店旁看到三个妹子,英音就几乎没有出现过。在潜水的时候,看到一个黄头发的白人教练,发音比较标准,我就尝试的问了下他是否来自英国,结果证明我看走了眼,他来自爱尔兰。美剧中,但凡演爱尔兰人,总要用点奇怪的口音,其中体现出新教徒美国人传统下对天主教爱尔兰人的蔑视,爱尔兰人明明可以说一口标准的英语,比如新晋奥斯卡影帝,诺兰的最佳拍档(这里要加之一吗?)基里安 墨菲。

回到曼谷,少了海风的吹拂,天气显得闷热了很多,中国人也突然多了起来(相比在岛上要多很多),特别在大皇宫一带,中文堪称最畅通无阻的语言,不少当地的老华侨都学会了普通话,举着牌子,充当汉语导游。这不得不让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这些年纪很大的老华侨还要冒着大太阳出来辛苦工作?是因为泰国的福利不好,还是因为华人群体的特殊情况?

泰国尽管游客很多,但经济未必够好。曼谷作为首都和最大城市,肉眼可见的缺少CBD和办公楼,从高架上远远看去,只能看到数量有限的高大商务楼,在街头逛的时候更是几乎看不到,大多还是各种餐饮店。这就说明,商务办公在泰国的需求不大,占泰国整体经济的比重也不会很高。很显然,旅游和餐饮经济再发达,但其效率不高,一天到晚忙到头,也往往只能赚个辛苦钱,其毛利率远不如很多”更先进“的制造业、金融业及科技行业。美国一个科技巨头的市值,能比得上很多国家的总市值,芯片巨头英伟达的市值,相当于小半个A股。仅从市容上观察,就很容易看出泰国经济的问题所在。不过,这也正是泰国旅游发达的原因,没有那么多行色匆匆的上班族社畜,才能营造出慵懒、悠闲、适合度假的氛围。

说到底,经济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吃喝上,无论是涛岛还是曼谷,我认为都好于国内大部分地区(除了以美食文明的粤语地区等)。最重要的一点是少油,几乎所有的泰国菜吃在嘴里,都不会让人感到太过油腻(本人吃油很少,盐也较少用,所以对重油重辣很敏感),即便是油炸食物,也很少有油腻感,岛上住宿餐厅提供的炸鸡块和炸鸡翅,无一不是炸的恰到好处,也几乎没有添加国内鸡块最常见的“粉”,满口下去全是肉,比不少品控一般的金拱门或上校店要强出很多,各种香肠几乎吃不出油味,相比在国内买的香肠,只是拿在手里,隔着两层包装袋都能感受到满满的“油”感。众所周知,东南亚因气候炎热潮湿,吃东西需要很多调味料佐餐,但他们的调味料,往往更新鲜自然,即大多用食材本身的调味功能为主,比如用柠檬调出酸味,用芒果调出甜味,辣菜中的辣味,也可以吃出并非来自某种辣油,而是辣椒自身的味道,这就少了很多中国麻辣烫或火锅店里那种一言难尽的重口味油腻感(有些是为了掩盖食材不够新鲜的异味),健康程度“肉嘴可尝”的较高。

泰国街头,基本全是日本车的天下,丰田霸街,日产本田紧随其后,名爵在泰国入乡随俗,做起了泰国人最爱的大皮卡生意,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比亚迪似乎也有不少拥趸,但大面积铺开所需要的充电桩,显然是泰国不具备且在短时间内无意具备的某种能力。日系车企、制造业、乃至7-11便利店在泰国的全产业链优势,在短期内也很难被撼动。

很多东南亚城市都有不少类似之处,曼谷一些地方的街景,恍惚中会让人感觉身处香港。特别是路上不时可见的vintage老古董奔驰车,更让人彷佛置身上世纪8-90年代港片中的一个场景,曼谷的玩车文化虽然不如日本香港那么成熟多金,但也颇有意思。

这次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买到好玩有趣的纪念品,本人非常喜欢买一些有当地特色的小玩具小配饰带回家摆着。说到这,我必须吐槽下泰国机场的免税店,这价格你告诉我是免税店?比线下门店都贵,巧克力300泰铢起步,一块小小的肥皂140株,和泰国王室和上层关系颇深的王权免税店,果然霸气侧漏。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没有一次旅行会没有遗憾,学会了潜水,和大海母亲亲密接触,以及最重要的,结识了不少新的小伙伴,也足以抚慰我“受伤”的心灵了。

冰冰的理想国
这个世界没有永恒的灯塔,如果自己不愿意发光,灯塔和墓碑没有两样。即使自己做不了明灯,也要努力成为指向明灯的手指👆当千千万万手指汇聚起来,就是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