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SCO | “攀高峰以展宏图,立潮头不负时代”,第27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4年CSCO学术年会开幕

文摘   2024-09-26 23:27   吉林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医师报肿瘤频道↑↑↑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王丽娜 秦苗发自厦门)“攀高峰以展宏图,立潮头不负时代”,9月26日,第27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4年CSCO学术年会在魅力海滨厦门开幕。这场为期4天的年会,共设67个学术专场、506个学术报告、145篇口头报告,收到投稿1756篇,所有这些数字无一不彰显着中国临床肿瘤学的蓬勃生机和医学工作者勇攀高峰、不负时代的使命感。

“以患为本,共享未来”是年会主题,年会邀请了数百位全国各地肿瘤学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及180余家企业、30余家媒体参会,融合抗瘤生态圈,让我国肿瘤防治事业行稳致远。“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CSCO以传承为使命,以“创新”为核心,肩负着无数肿瘤患者的重托,已成为推动我国肿瘤诊疗水平和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和引领者。

开幕

传承创新 共筑中国肿瘤防线


CSCO理事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介绍了会议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本届年会亮点纷呈、引领前沿,不仅展示了中国肿瘤学研究的活力和创新力,也为国内外肿瘤专家及年轻学者和基层临床医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

作为中国肿瘤学领域最具影响的学术组织之一,CSCO多年来在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制定和推广肿瘤诊疗规范和标准、搭建肿瘤学研究平台、推动我国创新研究走向国际和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CSCO系列指南已深入人心,也成为中国的学术品牌,从2016年的第一部指南至今,共出版了154部肿瘤诊治指南,发行量超20万次,对我国肿瘤规范化诊疗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响应国家号召,CSCO积极参与国家肿瘤防控战略,推动癌症的早诊早治和规范化诊疗,加强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肿瘤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为健康中国贡献了CSCO的重要力量。

展望未来,作为肿瘤领域的专业学会,CSCO深知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将继续推动肿瘤防治事业的进步,引领未来的发展,相信肿瘤防治工作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CSCO未来将和国内外同道携手,共同应对肿瘤防治工作的挑战和机遇,共筑中国肿瘤防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院士发表视频讲话,祝贺大会召开,表达对从事肿瘤研究与治疗领域的医务工作者崇高敬意,强调“健康中国”战略下肿瘤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肯定CSCO在推动国内肿瘤临床诊疗发展、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泽飞教授主持开幕式,CSCO候任理事长于金明院士、监事长马军教授、副理事长秦叔逵教授、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一龙教授、副监事长李进教授、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军教授、副理事长樊嘉院士、王洁教授、吴令英教授、殷咏梅教授、朱军教授、程颖教授、梁军教授、梁后杰教授出席开幕式。

荣耀典范

为表彰在肿瘤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及团队,CSCO特别设立年度成就奖。

经过严格筛选与评审,2023年度成就奖授予“牵头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带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生物制药走向国际,为中国乃至全球小细胞肺癌患者点亮希望之光”的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


樊嘉院士主持此环节并为荣誉获得者颁奖


2024年度成就奖授予了三位杰出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专家,用以表彰“研究成果多次改变国际肺癌临床实践,将创造性的术后辅助治疗模式变成全球标准治疗,带领肺癌走向治愈道路”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多次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结果,领导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走出了新道路”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不懈探求消化系统肿瘤精准诊治新方案,研究发表于JAMA、BMJ、Nature Medicine等杂志,改写国际指南,让中国方案成为世界标准”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


于金明院士、樊嘉院士、马军教授共同为荣誉获得者颁奖


同时,本次大会共评选出优秀论文十篇,这些论文涵盖了肿瘤学研究的多重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新技术开发到诊疗策略优化,均展现出了高度的学术价值与创新精神。大会还设置了致谢创始和卓越贡献团体会员环节。


副理事长王洁教授、朱军教授、程颖教授、梁军教授、梁后杰教授为荣誉获得者颁奖


主旨报告


放疗前沿与放化联合免疫治疗的精准实践



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系统性梳理了放射治疗在肿瘤学的最新实践,展现了医疗领域的专业与前沿探索。他强调,放疗技术正积极与靶向、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取得最新进展。同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放疗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智慧放疗一键服务,显著提升了治疗效率与个性化水平。

当前,放疗技术与医学影像、基因组学等前沿科技融合,共同推动精准放疗的飞跃,提高了癌症根治比例和放疗疗效。质子重离子等新设备与技术的引入,以及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放疗的自适应性和精准性,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有效的治疗体验。

在探讨放化联合免疫治疗时,于院士指出,这绝非简单组合,而需精确掌握治疗的顺序、时机、配比、辅助治疗药物及剂量等核心要素。深入研究剂量调控、精确靶区定位、最佳顺序及免疫治疗最优应用时间,筛选最适合联合使用的药物,确保治疗安全有效。同时,应关注免疫联合其他治疗的安全性评估,开发疗效和毒性筛选标志物,全面优化治疗方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放疗技术联合内科治疗领域的最新成果,预示着未来放疗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为癌症治疗开辟新篇章。

樊嘉院士、马军教授主持此环节


青年科学家助力,共筑鼻咽癌诊疗新高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介绍,鼻咽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尤其在华南地区,其恶性程度高且易转移。他介绍,团队成就离不开年轻创新型人才支持,他们在不同的大型研究中得到锻炼和成长。经过20余年努力,中心已将鼻咽癌5年生存率从60%提高至86%。但他们并未止步,希望通过精准治疗将5年生存率进一步提高至90%,使鼻咽癌成为慢性病,并最终消除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鼻咽癌诊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需不断努力,以实现更高目标。

同时,针对晚期鼻咽癌治愈率低,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差等诸多问题,中心研制出晚期鼻咽癌增效的放化综合治疗中国方案的同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研究型青年科学家,他们的研究从临床实际出发,创立低风险鼻咽癌解毒治疗新策略,优化治疗方案,减少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改写了国际标准。




引领中国乳腺癌临床实践原创性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在乳腺癌临床实践领域取得了显著的中国原创性研究成果。他领衔研发了吡咯替尼,这是一种不可逆性泛HER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Ⅰ~期临床试验验证了其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中的显著疗效,改写了临床实践指南。同时,团队还研究了达尔西利,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CDK4/6抑制剂,在HR+/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中展现了优异疗效,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此外,他们还探索了节拍化疗联合PD-1单抗在晚期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为免疫治疗在乳腺癌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徐兵河院士团队还积极参与和推动了乳腺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基于患者的激素受体和细胞分子状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抗HER2治疗、创新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策略以及精准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等多个方面,不仅丰富了中国乳腺癌的治疗手段,也为全球乳腺癌临床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秦叔逵教授、殷咏梅教授主持此环节


全面突破胃肠肿瘤免疫治疗困局



徐瑞华教授表示,在胃肠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成功建立了提高肿瘤免疫原性的新策略,包括新联合策略和新靶点药物的应用,以改善免疫微环境。通过深入研究,鉴定了多个高免疫原性亚型,并探索了菌群及饮食干预等方法来改造宿主宏环境,进一步优化免疫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靶免联合新策略,如CAP方案等,并创建了提高免疫原性的化-免联合新方案,以及甲硫氨酸限制饮食来增敏免疫治疗。此外,团队还建立了新靶点免疫方案,如针对CLDN18.2等靶点的治疗,并原创性地利用肠菌制剂实现冷肿瘤向热肿瘤的转变,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部分治疗有效率高达72%、47%和45%,且已有药物获批欧盟适应证。

团队不仅创建了具有国际领先疗效的中国免疫联合方案,还改写了ASCO等16部国际指南,推动了中国方案的全球推广应用。同时,他们在新药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成功,推动了国产新药走向世界,并获得了多项专利。成功建成了胃肠免疫治疗的中国模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根治率和生存期,为全球胃肠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细胞肺癌:从局限期突破中寻找未来



程颖教授指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一线治疗30年来进展缓慢,化疗作为唯一标准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仅8-10个月,亟需新突破。同时,小细胞肺癌(SCLC)新药研发面临困境,包括发病机制不明、耐药机制复杂、缺乏治疗靶点及精准医疗手段缺失。尽管国际PD-1抑制剂研究如KEYNOTE-604未达到预期,但探索其潜在获益仍是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ADRIATIC研究作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免疫治疗的开创性探索,显示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7.4个月,总生存期(OS)延长近2年。这一突破性成果荣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获得优先评审适应证认可,并被NCCN2025 v1指南推荐,为LS-SCLC治疗带来新希望。综上所述,尽管SCLC治疗面临诸多挑战,但免疫治疗在局限期的突破为广泛期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研究需继续探索新疗法,以改善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吴一龙教授、李进教授主持此环节


摄影:苏彦良 排版:苗久久

编辑:王丽娜 秦苗 

审阅:许奉彦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文末留言。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推荐阅读


1.邓蓉团队划重点:内分泌治疗耐药的乳腺癌“由冷变热”这两条通路很重要丨SCI之窗

2.全球首例!北京协和医院成功为孕中期女性摘除累及心脏的静脉内平滑肌瘤

3.赫捷院士、李印教授发布全球首个食管癌围术期免疫治疗Ⅲ期研究,有望改善局晚期患者术后结局 | SCI之窗

4.SCI之窗 |卢铀教授团队首创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放疗+免疫治疗”新策略

5.疫苗治疗胰腺癌时代来了?瑞金医院团队公布最新进展丨SCI之窗

6.患癌女性“母亲梦”破碎:“为什么医生没有跟我说?”


目前70000+肿瘤同道已关注加入我们

       

       



医师报肿瘤频道
一个能涨姿势的权威肿瘤频道,肿瘤医生自己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