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解决严重骨缺损的三种骨增量方法
首先,张健教授介绍了ITI指南第7卷中的骨增量术式选择,聚焦“3/4和4/4型”复杂骨缺损的病例,总结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解决严重骨缺损的三种骨增量方法:
块状骨移植辅助的GBR技术、低替代率骨充填材料混合自体骨屑维持空间的香肠技术,以及自体骨片创造植骨空间完全充填自体骨屑的骨片技术,指出以上技术存在治疗时间长、自体骨获取困难、屏障膜选择受限、医患预期不可控、手术难度较大等问题。
为了寻求更加高效的骨增量术式,张健教授总结了前人的经验。Khoury教授关注和坚持自体骨屑的成骨效果和作用,认为自体骨屑提供骨原细胞和生长因子加快新骨生成速率,提高成骨质量。Urban教授也十分重视并逐渐增加自体骨的比例至7:3。张健教授在以上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自体骨优先技术(Autogenous Bone Priority, ABP),即首次骨增量完全使用自体骨,成骨时间短,成骨效果可靠;种植体延期植入时,二次植骨使用骨替代材料进行空间维持与稳定,达到缩短治疗时间,提高骨增量成功率的目的。
张教授通过美学区及后牙区骨增量病例的治疗过程,详细讲解了ABP技术治疗过程,并讨论了ABP的成骨距离和成骨空间潜能,建议小于5mm的垂直骨增量优选钛网,大于5mm的垂直向骨缺损首选自体骨优先技术,以提高复杂骨增量成功率。
Part.2
01
手术方法--自体骨环技术
对于小于5mm的垂直骨增量,新生代张士文医生介绍了另一种因地制宜,提高骨增量成功率,缩短治疗时间的手术方法--自体骨环技术。这是由Bernhard Giesenhagen 教授发明的一项种植体同期植入的骨增量技术,即利用在颏部等供骨区获取环状的骨块,然后在骨块中间位置备孔,利用这个孔洞将骨环固定在种植体颈部,然后将种植体与骨环一起植入在种植位点,同期进行GBR以减少自体骨吸收,维持植骨空间,促进局部骨组织的再生。
张士文医生通过两个美学区病例介绍了骨环技术的手术过程,主要包括供区骨环制备,种植窝洞预备,植体及骨环同期植入,骨充填材料填塞植骨间隙,胶原膜覆盖,减张缝合等步骤。说明了颏部取骨环和种植位点根方取骨环两种方式均能达到可预期的植骨效果,减少手术创伤,大大缩短治疗时间。
02
总结
张士文医生对骨环技术的进行如下总结:
1.根方必须有3-4mm骨量提供植体初期稳定性。
2.获取的自体骨环高度有限,通常只适用于小于5mm的垂直骨增量。
3.缺少证据证明骨环技术在大面积骨增量或多颗种植体植入时的有效性。
Part.3
如何成为一个可以驾驭复杂骨增量的常胜将军呢?
“如何成为一个可以驾驭复杂骨增量的常胜将军呢?”新生代朱震坤医生通过对一例上颌前牙区Onlay植骨联合GBR种植病例进行了5年随访,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体会。
首先朱震坤医生介绍了该病例通过Onlay植骨联合GBR,导板引导下植入种植体,修复后出现了了前牙区反凹型缺损。朱医生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对这种唇舌侧存在骨缺损的情况,如何维持植骨空间的稳定对最终的植骨效果十分重要。
朱震坤文献回顾了常用的骨增量术式,认为香肠技术,帐篷钉技术,个性化打印3D钛网更能够维持植骨空间的稳定性。
最后,朱医生指出,要成为一个可以驾驭复杂骨增量的常胜将军,要学会筹划,准备,施治,反思,即术前需要准确的分析骨缺损类型,治疗难点,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可预期的术式,运用更有利于成骨的材料,治疗后注重反思与总结。
Part.4
总结
张健教授携手张士文医生和朱震坤医生两位新生代,对复杂植骨中,如何因地制宜提升植骨治疗成功率提出来自己的见解。
1.张健教授建议大于5mm的垂直向骨缺损首选自体骨优先技术,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骨增量成功率。
2.张士文医生认为骨环技术可以用于小于5mm的垂直骨增量,可以实现种植体同期植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治疗时间。
3.朱震坤医生认为维持植骨空间的稳定性对于植骨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作者简介
作者:帅新星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种植科博士
*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详见说明书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