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骨增量治疗时为什么要盖屏障膜?
引导骨再生是根据不同组织细胞迁徙能力和速度不同的特点,创造出促进骨组织优势生长的环境。就是将屏障膜置入软组织和骨缺损之间,建立生物屏障,阻止干扰骨形成且迁移速度较快的结缔组织细胞和上皮细胞先进入骨缺损区,而允许具有潜在生长能力、迁徙速度较慢的骨原细胞优先进入骨缺损区,并通过骨移植材料形成稳定的支架保护血凝块、缓解组织压力和维持新骨形成的空间,实现骨缺损区的修复性完全骨再生。如果不使用屏障摸,或屏障膜的屏障时间较短,就不能有效的阻挡迁移速度较快的细胞进入骨缺损区,导致本应形成新骨的区域被纤维组织抢先占据,最终影响成骨的区域和新骨的比例。所以在引导骨再生的理论里屏障膜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下方画了一个示意图,便于大家在与患者沟通时用更浅显的类比向患者解释使用屏障膜的重要性。
(*此处图片仅用于辅助读者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解释屏障膜在再生治疗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对GBR原理的解释)
02
可吸收屏障膜和不可吸收屏障膜的屏障效果是否一致?
基于上面提到的屏障膜的作用原理,也有很多医生提出,是否屏障膜的屏障作用周期越长,对缺损区成骨作用的保护作用越好,则局部成骨的效果就越好呢?由此也衍生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使用不可吸收的屏障膜(如PTFE)能否使术区成骨效果更好呢?众所周知,不可吸收的屏障膜是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的,如果它不能更好的帮助成骨,仅凭更长的屏障周期,使用它就显得没有那么大的必要了。那么不可吸收的屏障膜真的可以有更好的成骨效果吗?结合以下文献,我们对上面两个问题进行综合解答。
相关证据文献题目:Vivosorb, Bio-Gide, and Gore-Tex as barrier membranes in rat mandibular defects: an evaluation by micro radiography and micro-CT
作者:Pepijn F. M. Gielkens, Jurjen Schortinghuis, Johan R. de Jong, Gerry M. Raghoebar, Boudewijn Stegenga, Ruud R. M. Bos
期刊:Clinical Oral Implants Research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一种新型可降解合成屏障膜(Vivosorbs)是否可用于口腔种植治疗,并将其与胶原膜(Bio-Gide)和膨胀聚四氟乙烯(ePTFE)膜进行比较。
在此研究中的对照组是无屏障膜的治疗方式,所以本次试验不仅比较了可吸收胶原膜与不可吸收ePTFE膜的成骨效果,也同时比较了有无屏障膜对于骨缺损的治疗结果影响。
实验方式如下:
本实验于2008年发表于权威期刊COIR上,由于测量指标的选择,采取了动物实验的方式。试验选取192只雄性大鼠,在下颌骨直角处制造一个标准的5mm圆形缺损,如图1所示。新骨的形成状态通过不同时间段处死后显微X射线成像和显微CT(μCT)成像进行评估。四组(对照组、PDLLCL、胶原、ePTFE)在3个时间间隔(2周、4周和12周)进行评估,如表格1所示。在有膜组中,骨缺损区被覆盖,在对照组中,骨缺损区未被覆盖。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
骨缺损的显微X射线成像评估
首先,根据灰度值的差异,确定每张数字化显微x线照片的骨/无骨边界的个体阈值。随后将该阈值作为一个整体应用于5mm的骨缺损,并自动计算剩余的骨缺损面积。最后,剩余的骨缺损面积表示为原始骨缺损寸(5mm直径)的百分比,如下图所示。
显微CT(μCT)成像测量骨缺损区新生骨体积
使用图像分析软件(AMIRA 4.1, Mercury Computer Systems, Chelmsford, MA, USA)评估3D μCT数据集。首先,确定一个垂直于缺损中轴线的矢状面。然后建立与该平面平行的缺损的外侧和内侧边界。每隔三分之一(对应144 mm的间隔)2D μCT图像保存在一个文件中。确定平均骨/无骨阈值并应用于所有数据。对于每个样本,将所有新骨区域的总和乘以144 mm(即三张CT切片的厚度),计算5mm缺陷区域的平均新骨体积,如下图所示。
实验结果:
表格 显微X射线成像测量的骨缺损闭合百分率
平均百分率越高,说明5mm直径的圆形缺损中的成骨体积约高。
表格 显微CT(μCT)成像测量原缺损新生骨的体积(mm³)
同上,平均新生骨体积约大,说明5mm直径圆形骨缺损中形成的新生骨越多。
针对表格2和3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与未盖生物膜的骨缺损区域相比,使用Bio-Gide的新生骨量明显增加。
结合最后这张柱状图,我们可以看到,在严格设计的对照动物实验中,不使用屏障膜的大鼠其新生成的骨量和缺损愈合的情况是最差的,这与我们前面所阐述的盖膜的意义相符。而使用可吸收胶原膜(蓝色)与不可吸收ePTFE膜的最终成骨效果相当,但在愈合早期(2周&4周)可以看到可吸收胶原膜组的愈合速度和新骨形成的量明显高于其他组,这可能与本试验所使用的可吸收胶原膜有利于局部早期血管化有关。
*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详见说明书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