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带妈妈旅行,也救不了我们的母女关系

文化   2024-11-03 21:01   北京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Karen

前段时间我回了趟老家,再见到我妈的时候,我本以为这次在家短暂的停留会像以往一样是常规的休息,但母女关系这棵老树却生出了新的枝桠,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

其中一枝叫羡慕她大抵羡慕我年轻充满活力,单枪匹马地在大城市为了自己理想的未来奋斗,但她可能不会想到我羡慕她在慢节奏的县城有稳定的工作、宽敞的住房和可靠的伴侣。这两种生活方式像水火般不相容,也暗示着我们在地理上隔着遥远的距离,靠近彼此后就会损失自己原有的特质。
《烟火人家》剧照
新生的另一枝是嫉妒,不过我嫉妒的对象不是她,而是我的同辈亲戚。

和长辈一起坐车去参加家庭聚餐的路上,我妈和对方聊天,我在一旁默默旁听。她们谈到比我大一岁的远房表姐在中断大学学业多年以后,于近期决定非婚生子。据说男方家庭条件不错,但因家长阻挠,他俩结婚的可能性渺茫。虽然时代在进步,大家的观念也在变化,但当不上学、富二代男友、未婚先孕等能牵扯出太多八卦的关键词叠加到我的同龄人身上,我还是不免震惊,感慨我俩的生活天差地别,好奇她以后怎么办,毕竟这些标签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妈见打”级别。

我以为我妈也会发出惊叹,并进行道德上的谴责,然而她只是叹了口气,无关痛痒地说了句“她这样也挺好”。我不再理性吃瓜,当即发问“这也行?如果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你肯定会很生气而且极力反对的。”我妈淡定回复“你不会做出这种事的。”
《生活在别处的我们》剧照
这句话堵住了我的嘴。她很早就“严以律己娃,宽以待人娃”了,别人家的孩子不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能得到她公开或私下的夸赞,而我获得的成就往往更拿得出手,却没见她表示肯定和赞许。

这让我小时候很羡慕别人的妈妈,还做过“交换妈妈”的白日梦。那些阿姨对自己的孩子友好宽容,经常满足他们的要求,总是把笑容挂在脸上。而我妈在外不总笑,准确来说是不常常因为我笑,我因此总是怕自己回家后没有好果子吃,这种恐惧到现在还持续着。

她那些夸奖到底是不是走心我不深究,但我确实是走心了。每次她夸别人家的孩子,我都下定决心要做得比现在更好,因此我每天都很忙碌,想要多做一点成绩出来给她看,不过她的肯定仍然可望不可即。“别累着自己”她倒是说了很多次,我被短暂地感动一下,然后继续做我该做的事情。
《俗女养成记》剧照
有一张旧照片,年幼的我被一个老妇人抱在怀里。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问我妈她是谁,我妈说是我的保姆。“因为我平时要上班,没时间照顾你。本以为找个保姆能好好带你,但是她一点都不专业,不会干活,也不陪你玩。有一天我去接你的时候,我看到你自己坐在床上玩玩具,不哭不闹的,我一下子就哭了。”

听罢,我先是沉默,之后抿了抿嘴,“原来那时候我这么省心呀。”我对那位保姆毫无印象,对我妈陪我的片段也记忆寥寥。我没有再追问更多故事,怕自己无法直面那个需要母亲时刻回应其需求但是又做不到的小孩。

在家待了几天,虽然我和我妈每天都见面,但又感觉这几天好像白过,没怎么和对方交流。难道我们如果每天都相处,情况就会有好转吗?

不是的。
《你好,旧时光》剧照
在我脱产在家准备考研期间,我经常因自己的复习情况愁眉不展,爸妈也不过问我的学习,我感觉自己孤立无援,只能往前走还必须成功。有天晚上我因自我怀疑而默默哭泣,被我妈发现后,她问我为什么哭,我不想回答,回到房间躺在床上继续流泪。她随后开门来到床边,持续不停地问我哭泣的原因,我仍旧保持沉默。没想到她的坚决使得她用力把我钳制在床上,一边看我嚎啕大哭,一边说着刺耳伤人的话。

我在床上痛苦地大叫,感受到莫大的恐惧、羞辱和折磨,不明白为什么她既执拗又粗暴,不允许我流泪,也不还我清净,非要撬开我的嘴还在我的伤口上撒盐才算罢休。从那晚起直到离家,我把睡姿调转了180度,否则我一闭眼就会想到当时的疯狂挣扎。
《小晓》剧照
几天后,她见我吃喝和情绪都没回到正轨,就发微信挑衅我,我用一篇小作文作为回复。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是,以真诚相待的我又收获了满满的指责和怨气。
她知道我因母女关系做过几次心理咨询,有一次还因情绪激动流了鼻血,就问我“心理咨询师觉得你对父母的态度是一个女儿应该做的吗?”也为我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你接受不了我说的任何一句话,每一句话都伤害你了、刺激你了、影响你一辈子了,我以后闭嘴,咱们谁也别影响谁。也请你不要在我面前闹情绪,我和你沟通不了,我50多岁我不想看任何人脸色生活。我们都彼此放过对方,不要折磨彼此,你爱你自己,我也要爱我自己,我也要好好生活,对我自己负责。”

看完这段话,我伤心欲绝。

今年春节,我俩践行了她期盼已久的旅行过年。她想趁着自己有闲有钱有体力的时候去外面转转,一句“再过几年我可能就走不动了”令我心酸。我爸不喜欢出远门,因此只有我和我妈。出发前的我十分期待,想着自己或许可以借此机会修复母女关系。
《送我上青云》剧照
然而没过几天,异常就出现了。比如以往在家大包大揽的她突然摆烂,我成了旅行中大小事情的负责人。明明她前段时间和我爸顺利完成旅行,还首次攻克了坐飞机的难关,但这回她却毫无预警地大幅后撤。偶尔我觉得她在坑我,尤其是在她顺嘴一说自己“有劲也不使”的时候,但她不理我的追问,我便怀疑自己听错了。

比如晚上回酒店以后,她躺在床上沉浸于短视频中,我感觉自己被冷落。虽然在家的时候她也玩手机,但是到了只有我俩的环境里,她玩手机让我十分不自在,更何况她的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良的用眼习惯已有明显下降。我和她说“你玩手机我会不开心”,她反问我“你有什么不开心的?我玩手机还不行了?”我哑口无言。我们也不怎么聊天,像姐妹一样亲密相处的愿望就这样落了空。
《三天的休假》剧照
再比如她总是容易感到疲惫而影响食欲,外出就餐时,她基本不看菜单,吃两口就放下筷子,然后低头看手机。我略带不悦地问她是不是我没点好菜,没想到她的不满更多,“你吃你的就行了呗,管我干嘛!”我一肚子委屈,不再看她。

而这次旅行中,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她对我失恋一事的反应。没有温柔,没有拥抱,而是像审犯人一样问我问题,我既泣不成声,又觉得冷漠,故并不回答。她一边剪指甲,一边说“我觉得你对这段感情并不重视”“我之前失恋不哭,和你爸吵架我都不哭”。我听完她带着些许自豪的“安慰”笑了出来,或许声音再大一点,她都会认为我精神失常了。

对偶尔表露脆弱的我来说,她这些举动堪称雪上加霜,我们重蹈覆辙,母女关系的航船再度触上暗礁。我不清楚她是否知道这对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但我又无法和她辩驳,因为这恐怕会让她更为愤怒,我继而成为情绪的承受者。它们既来自她的咆哮,也来自我内心的波澜,这般内外席卷的夹击让我难以承受,只会觉得在自讨苦吃,不如一言不发地等风暴过去。
《喜福会》剧照
后来我们无言背对而眠。想到我俩之前发生的类似的不快,想起我无处可去的闷气和眼泪,我极为恐慌,在床上缩成一团。第二天,我和她说“我不想和你一起旅游了”,虽然只是几个字,但我也纠结了很久才说出来,还担心她会朝我怒吼或者突然给我一记耳光。听罢,她先是十分暴躁地指责我,后来又好像无事发生,对我笑的次数也比以前多些,也许她以为这样会让我消气,可我去意已决,我不想再受伤害,让彼此都不愉快。

我们并非没有欢乐时光,她也不是差劲的母亲,但同时我也无法视她为与我关系最紧密的人,她无法给我足够的安全感,尽管我们都知道,“我是你妈,我怎么会害你呢?”
《张卫国的夏天》剧照
从外形到性格,我俩都有巨大的相似性,而这恰恰是母女关系最大的诅咒——我在不知不觉中被她影响和改变,却不想成为下一个她;我记得她对我的伤害,却不能真正地怨恨和离开她;我们将彼此越推越远,却还是凭着血脉相连。

因此,我不是没做过努力,只是我们好像已经过了建立良好关系的最佳时段,基础不好,再怎么维护也是徒劳。曾经我执着于让她向我道歉,或致力将我们的关系拉到标准和正确的轨道上,可我如今不再寻求和解与理解,也不再想要靠近和改变她。上野千鹤子说过“谁也敌不过名为母亲的女性”,我只能接受这样的我们。或许再过一些年岁,我们坚硬的铠甲会再被时间磨平一部分,而此刻,我们从各自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女性特有的固执和强大仍在发挥作用。
《承欢记》剧照
我庆幸自己长大了,能和她隔着很远的距离各过各的生活。我们曾经的行为让彼此不断后撤,对方渐渐变成一个我们鲜少提及的词汇,“距离产生美”的正确再次得到了验证。如果她是想培养出一个独立的孩子,那我想她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我想她也期待和我有更为融洽的关系,不然不会主动提出要在退休后给我带孩子,虽然现在的我离婚育还很遥远。有一次她兴高采烈地和我说起此事,“如果你以后生的是个男孩,我就让他多做运动,要是个女孩,我就给她天天穿裙子,把之前在你身上的遗憾全都补回来。”

我没有说话。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桃桃 / 审核:然宁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