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一名部门负责人,在一次处理了一个棘手的事件后,记者来采访你,问你觉得自己对这次事件的处理打多少分,那么你会怎么回答呢?
我想大概许多人都会顺着记者的思路,说出一个分数,然而,这样的分数出来以后,往往在现今网络环境下,很难经得起网友们的评论,打得太低分吧,人家会说你办事不力,打得太高分吧,人家会说你未充分反省,那么如果这样的问题抛给了专业人士,他们会怎么回答呢?
最近,发现了一本由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邹振东教授写的好书《弱传播》。里面为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答案。
他表示,打分不回避,但要打几个分。
第一个分,打给成千上万的基层铁路员工。他们没有春节,只有春运,无数的人,春节都是在值班室和路上度过的,给可敬可爱的铁路员工,特别是奋战在第一线的铁路员工打100分。
第二个分,打给铁路管理层。认认真真分析问题,找出差距,比如预案不够、配套不全、手法简单……给自己打一个勉强及格分,说明自己明白差距在哪里,以后努力改。
第三个分,打给铁路客运系统。这一次雪灾,充分暴露了客运系统能力不足,投入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的正常需要,我打不及格。
他在每个分数后面还补充了为何如此,深刻剖析与洞察人性。
其实,不仅官方的打分要低调,所有人的自我打分都要谨慎。
这个问题放在个人身上,也是同理的。
邹振东还举了个例子。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曾经叫了一些学生模拟了一场学生版的“非诚勿扰”,原本一直被女嘉宾看好的完美男生,最后因为一句“最大的缺点就是没缺点”,被纷纷否决。
由此可见,舆论其实更多的是关乎人性的问答。
一些超乎人性的回应,都会让人敬而远之,更让普通人感到惊愕不已,无法接受。
而一切拥有人性考量,拥抱人性的话语,则往往能够得到众人拥护,说到底,除了真诚,还需要有同理心。
书中介绍了有三种类型的组织擅长传播,他们分别是宗教组织、政党组织以及传媒组织。他们分别在信仰、新年、信息上传播不同的内容,获得地位,掌握权力实现目标。
近年来,我们看到了许多舆情事件,舆论发酵,甚至舆论战正在网络上打开,邹振东高屋建瓴,有着历史学者深邃的历史眼光,高屋建瓴,认为舆论战应该作为战略定位,所以传播学、舆论学、公共关系学都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
舆论不可避免的具有能力性、公开性和集合性,而关注则是舆论的本体,简而言之,舆论是一种关注。
这里面有个舆论的弱定理,值得我们注意。
特别是在舆论冲突中,强者的身份、姿态、价值观甚至表达方式都会成为争取认同的障碍。
就上述案例而言,舆论的弱定理告诉我们,舆论有天然的补偿机制,在“打分舆论”中,自己打分越低,舆论给分可能越高,防止,自己打高分,舆论往往把他的分数往低里打。
事实上,有些时候,控制媒体也并不能控制舆论。
好比说,2000年台湾“大选”中,虽有五组候选者,实际上的竞争者只有国民党的连战、独立参选人宋楚瑜和民进党的陈水扁。
在竞选广告中,三者都突出了“手”这个意象。
而连战的是挥手,展现出“敬爱的领袖”的姿态,宋楚瑜是“握手”,展现出“亲爱的领袖”形象,而陈水扁的广告中突出民众的手,以众人张开五指,代表阿扁的选号,展现出“自己的子弟”形象。
不得不说,这个解析和舆论的运用是微妙且到位的。
阿扁把自己打扮成了弱者,在舆论的帮助下,借助民众的力量,达到自己欺世盗名的政治之路,这又是后话了,但确实弱传播就在这里给出了有一个力证。
总的来说,本书既有专业学术的思考,也有事件解读的巧思,是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书籍,带你打开一扇别样的传播知识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