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十八胜景

文摘   2024-05-11 07:51   广东  



     


冠山乡内的神山,海拔约20米,方圆500余米。山中以石奇、石怪、石多而闻名。佛、道、儒更是能在这方圆之地落地生根,和谐相处。神山虽小,但一步一景,漫步于此,乐此不疲。但说到神山有多少胜景时,有说八大胜景,有说十大胜景,又有说十八胜景。那么到底有多少景致呢?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澄海初置时,县城未建,冠山就作为澄海县临时的一个办公地点。到了第三任知县蔡楠莅任时,“楠见冠陇乡山川秀异,俗多冠盖,故蒞事其地,即于神山下建宇居之,又建书院祀考亭,以考亭曾过化也。并置祀田,岁租所入为春秋祭资。又于祠傍立乡约所,日与诸生课文讲学,率百姓宣圣谕六条。”知县蔡楠把临时县治固定设于冠山(神山)之下,建书院,乡约所,开辟神山胜迹,此后,通过各任知县的支持与本乡士绅几十年间的开发建设,到了崇祯年间,已形成了神山十景:海轮朝升 、寒泉时涌 、院堂一鉴 、桂阁三台 、仙岩凝霭 、玉洞含烟、龙坞疏篁 、虹桥流水 、禅楼倒影 、西麓悬崖 。


后来,清代乡人又在十景之外,在神山的各种人文自然景观中发掘出:仙脚迹、吴家出米石、藏春坞、仙眠床、垂云石、关帝庙、拔萃亭、老鼠过桥八景,形成明清“神山十八胜景”。


 那么,神山十八胜景今况如何呢?


一、海轮朝升 


即观日峰,在山顶之东,旧时站于此处眺望,眼前是一片田野,视野开阔,能直望到澄海县城。天气好的话,又可望到南澳岛与莱芜岛。拂晓时分,此处是观日出的最佳地点,可望到一轮红日从海平线上逐渐升起,故命名为“海轮朝升”。今时该景致周边林木茂盛,透过林木只能望见一片高楼大厦。


 二、寒泉时涌 


位于神山通仙岩下的古井,号称仙岩第一泉,开凿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泉自岩下涌地而出,泉水清而冽,古时用此泉水烹茶,确有一番醇厚久远之茶香。今时古井旧貌换新颜,井中之水已无人饮用。


 三、院堂一鉴 


冠山书院为澄海第三任知县蔡楠于隆庆四年(1570)所倡建,旧时院前一圆形池塘,名为红叶池,池的中央突出一大土堆,堆上满植枫树,立秋时节,堆上枫树变成红色,富有诗意画境,将神山的层层叠翠与书院倒映于水中,融为一幅山水画卷。今池塘面积比旧时扩大,又种满荷花。为夏日赏荷佳地。


四、桂阁三台


即今文昌阁,明崇祯七年(1634)知县叶日蕃倡建于乡约所之上。祀文昌帝君、魁斗星君、朱衣星君,保冠山文运昌盛。叶知县手书“桂香阁”匾悬挂楼上,楼前竖石亭牌坊,乡绅李日烜题内匾:“奎壁鼎辉”,外匾:“龙光震起”。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章兆曾主持重修。今时的文昌阁为1997年重建,其貌已不复当年。我们只能在清代光绪二年《冠山环翠图》中领略旧时的风光景致。


五、仙岩凝霭

 

即通仙岩,在文昌阁前,几块巨石累积之下天然形成一洞穴,内可坐六七人,上有石刻“冠阳福地”、“神山通仙岩”。小时候夏天最喜三五好友在里面盛凉。今景依旧在,只是逊色不少。洞中堆满神龛神像,令多少游人避而远之。


六、玉洞含烟 


即攻玉洞,洞内建有驻云亭。据老者说该洞之上原有古榕覆盖,树根披盖而下盘于洞上,洞内还有石桌石椅,冬暖夏凉。因内外温差较大,洞口常飘出淡淡烟汽。在里面谈经论道、吟诗作对,犹如沾了仙气,可不知何年月,后来该洞塌方,今只剩洞口的明代知县蔡楠所书的攻玉石刻。


七、龙坞疏篁

 光绪二年《冠山环翠图》局部:呼龙坞


即呼龙坞,俗名风亭。此地为神山脚下的延伸,浮突状如龙脉,树木茂盛成林,树下有一数尺宽的石头,石面光滑,古人在石面上刻上棋盘,俗称“棋盘石”。巨石的左右两边伸有两小石,形成石椅。棋盘石北面几米处有一巨石独立高耸,一切均为天然所成,上刻有“呼龙坞”三个大字。上世纪六十年代平整建为学校操场,景致消失。


八、虹桥流水 

仙江及仙龙桥旧址位置


即仙龙桥,史载是宋咸淳二年(1266)乡绅张子贯所造,石桥长十丈余,有五孔,江中砌有四大桥墩,桥面每段由六条大石条组成并排架着,每一石条,长三丈,阔三尺,高二尺余。锁仙江去水,上利行人,下济舟楫,为澄漳通道。桥下有一金龟石,其状如龟,会随着水涨时浮上水面。岁月变迁,山移水改,江河淤塞,仙江逐渐变为一条二三米宽的排水沟,仙龙桥也于1951年拆除,石料移去建朝阳门的石桥。


九、禅楼倒影

 

即大士台,今石佛寺,大悲阁中一块3米高、2米宽的天然巨石上,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由乡绅李日烜仿唐吴道子所画观音大士像凿刻一尊1.5米高石像。古时仙江十分宽阔,东至今石佛寺拜亭下,西至仙龙保镇前,神山下即是江水奔流。临江席坐,江中倒映着楼阁与观音大士的清影,这是世间难觅的参禅入定胜地。乡中又传,观音大士原住在观音山上的观音寺,因周宗礼未中举前在庙里受和尚欺辱,中进士后拆了观音山上的观音寺,观音大士无容身之所,逐随江中之月而来,隐现于此处石中,为该景复加了不少传奇色彩。今倒影胜景随仙江的消失而不在,仙江两岸也早已遍布房屋。


十、西麓悬崖 


在禅寺之后,原巨石累累,从山下到山顶,近乎垂直陡峭,两旁树木繁盛成林,胜在山险树幽。山下禅室的暮鼓晨钟,梵音袅袅透过树林传来,自是一片难得的净土。改革开放后山体被扩建为寺院,该景今只剩一部分。


十一、仙脚迹

八十年代仙脚迹与今时仙脚迹


在古井之上,传说远古有仙人留下的仙脚印。该处几块巨石上有多处与脚印相似的印迹,坑底与坑面的密度不同,敲打的声音频率自然不同。在古人眼中,无法解释这些鬼斧神工的景色,所以认为是神仙来到此处游玩留下的脚印迹。石上有石刻“壶迹仙踪”,疑为明朝程大道所书。时自今日,儿童最喜找块小石头,敲打这些仙迹,发出咚咚咚之声,聆听来自远古的仙音。


十二、吴家出米石


在吴氏宗祠后,该石高出地面近一米。传说几百年前,石上原盖有一草寮,家禽不敢接近该石。石中有一茶杯大的孔,会湧出白米,满了就停流,取出这一杯白米后,又再湧出来,取之不竭。后来有人嫌流得太慢,将石孔凿大想获利更多,米随之断流。关于出米石这类故事,在我国的一些民间传奇故事中屡见不鲜。但吴家出米石奇就奇在早在数百年前就风传潮汕大地,且言者凿凿信者旦旦,又有迹可循。今景已不在。


十三、藏春坞


位于神山下坡处,桂花亭之前,旁边立一石碑书“藏春坞”三大字。该地有呈“凹”状之浅堀,其处状有如母鸡孵蛋之窝,故乡人多称之为“鸡母坞”。传说人躺在坞中,能滚出来,便会长命百岁,不知引来多少儿童在此滚过。因坞中细草虽冬犹青,所以清代乡先贤卢友石将该景命名为“藏春坞”。


十四、仙眠床


位于今天后宫左前方,今阁道前,石呈细长菱形之状,石面平整,目测约长3.5米,宽2.5米,一角有一凸起石头,如枕头状,与大石浑为一体。传说该石是神仙休息之眠床。


十五、拔萃亭


在神山之巅,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祀魁斗星君,名曰“拔萃亭”。该处是神山赏景最佳地,往南则可俯瞰整个冠陇乡的炊烟袅袅。往东又可远眺至大海,视野比在山腰观日峰更广。今时目之所及皆高楼大厦环伺,一派繁荣的现代都市景观,自然风光比旧时逊色不少。


十六、垂云石


在山之巅,因至高处这块大石上刻有“垂云”二字,故名。由清乾隆大埔县岁贡饶堂所书。此处为山最高点,以前往西可眺乡西洋的田园风光,韩江西溪一带的山水景致亦可一览无余,今时此向被高楼所挡,已不可见。


十七、关帝庙


攻玉洞中原建驻云亭祀武神关夫子,但洞内潮湿昏暗,后来洞塌填平后建关帝庙于其上(今址)。驻云亭与关帝庙虽同祀关帝,似乎重复。但前者在洞内,后者在洞上,景观自然不同,故前人将关帝庙列为小八景之一。今庙为1983年重建。


十八、老鼠过桥


位于古井之上,仙人石南侧有一巨石,南低北高,二石之间有一自然天成的细状长石架于之间,观之摇摇欲坠,但鼓起勇气在上面走过又四平八稳。从南往北踏过去,便可达仙人石与通仙岩之上。约二十年前该处铺上了水泥,该景覆于水泥之下。


除上述明代十景、清代八景外,又乡中老者传说状元帽、石猪头也是八景之二,附录于下。


状元帽


约位于今妈祖宫下环翠大门内,有一状如潮剧戏帽子的巨石,十分惟妙惟肖,乡人命名为“状元帽”。据附近的老者说,此石约解放前就铲掉了,该景早已不复存在。


石猪头

一状如猪头的巨石,故名。该景位于(古井东北方),原粮所所在地。以前神山脚下的浮突延伸,到吴厝祠一带都是低矮又密布的石头。解放后建粮所时,移为平地,今景不在。



以上便是历史上的神山十八胜景,有些历经岁月的洗礼仍伫立在那里,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而不少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殆尽,让后人留下无尽的唏嘘。事实上,神山处处皆景,何止十八景?每次游玩都能给人不同新感觉,每个人都可诠释自己心中的胜景,这也许才是神山几百年不断令人神之向往的神秘之处。







作者:魏何求  

摄影:吉吉文武  明铭




交流请加微信:

xt13926780909

投稿信箱:

2211088199@qq.com


家在冠山  记住乡愁



家在冠山
家在冠山,根在潮汕;连结乡情,搜集文献,研究与传承潮人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