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之河是幸福河湖的基本保障。泰州拥有2.4万余个大小河湖,河道数量多,治理任务重。
伴随着国家水网建设的号角吹响,全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泰州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加快补齐现代水网短板,构建覆盖全市的防洪抗涝减灾网络,为幸福河湖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时值严冬,泰州各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火热景象。在生产河治理工程工地,工人正在进行清淤、绿化等作业。这条贯穿姜堰区与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的重要引、排及景观河道,经全面治理后,将成为连接区域水系、增强防洪排涝能力的关键纽带。
生产河的治理,只是泰州市构建现代水网宏伟蓝图的一个缩影。泰州市统筹谋划,绘制出面向未来十年的“一网三圈”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蓝图。
“一网”即通过梳理和优化里下河区、通南高沙土区及通南沿江圩区的水系结构,利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间互联互通,形成既与国家水网关键点、省级水网主骨架相衔接,又能深入到最末梢的现代水网体系。
“三圈”则是对泰州水安全体系的强化与完善。通过健全完善长江防洪一小时应急响应圈,推进建设通南地区引排能力提升工程圈,谋划调整里下河地区滞涝圩圈,构成保障城市及区域水安全的三大防线。
“目前,泰州城区已在省内率先建成长江防洪一小时应急响应圈,可应对台风、旱情、暴雨等多重考验。”泰州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葛志晖介绍,应急响应圈将全市97.78公里的长江防洪屏障,科学划分为5个应急响应区域,确保汛期长江防线一旦发生险情,一小时内所需人员、物资等全部就位,并迅速实施抢险救援。
通南地区引排能力提升工程圈,是泰州市现代水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工程已于今年12月正式动工,通过拓浚增产港并拆建南官河闸站、过船港闸站、天星港闸站等,变“单口排水”为“多管齐下”,推动通南地区排涝标准从不足10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
作为通南引排能力提升的核心项目,南官河闸站的建设尤为关键。该项目将重点解决泰州通南高沙土区排涝标准不达标、城市内涝风险大等问题,保障区域防洪排涝安全。据泰州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已获增发国债资金支持,并被纳入2024年度政府投资新开工项目名单。
里下河地区滞涝圩圈主要涉及兴化市、姜堰区、海陵区等地,旨在通过安全建设和打通进退水通道等措施,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涝标准,增强进退水能力。
随着泰州市水网体系不断完善,一张江河安澜的防洪排涝网、集约高效的水资源调配网、人水和谐的生态河湖网、智慧互联的数字孪生网和规范高效的管理服务网,正在护航每一条河流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深化创新、改革攻坚,是泰州市激发幸福河湖建设不竭动力的有效引擎和关键举措。强基础、建机制、提质效,一系列“组合拳”推动河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紧扣突出河湖长履职“一个主体”,泰州市健全并深化部门合力治水、上下联动建设、群众广泛参与、河湖长效管护“四项机制”,形成河湖管护新质态。
河湖长制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在于河湖长的履职尽责。泰州市在省内率先制定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问题、项目、责任“三个清单”,组织各级河长年初制定清单、年内落实清单、年尾闭环清单,推动形成“上级河长抓重点、下级河长抓配合、四级河长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依托联席工作会议,泰州市建立部门合力治水机制,积极协调市生态环境局、住建局等相关涉水部门,形成治水合力,治标和治本“双管齐下”,全面强化源头管控,深入推进城乡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港口码头污染治理等,全力防范各类污染物入河。
泰州市推行市(区)总河长挂钩重点河道,构建上下联动建设机制,由市水利局牵头制定《泰州市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每年对基层进行奖补,提高各地加大幸福河湖建设力度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幸福河湖2500余个,沿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河湖治理非一日之功,泰州市深化动员群众参与机制,持续推动河湖管护向基层网格延伸。“我们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河长制工作,累计吸收2600余名‘民间河长’‘河湖卫士’。”泰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印华健介绍,全民参与的热潮,催生出幸福河湖“党建+积分银行”“河管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成为全社会爱河护河的生动体现。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是河湖治理的重要保障。泰州市水利局委托市城管局对市主城区河道进行常态化管护;县级水利部门委托相关服务单位对县级河道开展日常保洁;乡、村级河道则纳入农村人居环境“五位一体”长效管护,通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级河湖管护不脱节、有保障。同时,积极探索“以河养河”生态护河模式,将部分河道的水面及岸坡对外发包,有效解决河道管护资金不足、质量不高等难题,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024年,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对照清单整改各类问题1.1万余项、完成治理项目2100余个;新、改建城镇污水管网82.08公里;港口、码头、船舶防污染设施达标配备率均达100%;农药使用量较上年度同期下降0.6%;前三季度3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于Ⅲ类比例均为100%;全年建成农村生态河道146条,全市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57%;开展联保共治专项行动,全年打捞处理水葫芦300余万吨……一组组亮眼数据、一件件民生实事,生动展现了泰州市河湖长制工作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的坚实足迹,彰显了全市建设幸福河湖、增进民生福祉的不懈努力。
从“点上试点”到“线上串联”,再到“面上连片”,泰州市幸福河湖建设正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聚焦“塑造城河核心”,泰州市规划东起凤凰河、西至南官河,南达周山河,北抵凤城河区域内13条河道的水质、景观综合提升,系统打造河、路、绿、景、文相融的城河核心区。
目前,凤凰河、周山河和凤城河已获评江苏省幸福河湖;南官河海陵段今年已提交省级申报、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段则计划争取国家级幸福河湖储备项目进行提升打造。13条城市建成区河道已有5条基本完工,其余8条预计明年全部完成。
姜堰区兴驰村的红旗河,河水清澈,两岸树木黄绿交织,美不胜收。昔日的“老大难”河坡如今已是风景如画。河畔“共享菜园”内,一垄垄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
“以前,我们面对河道问题总是感到无从下手,现在有了‘三个清单’,问题变得清晰明了,整改也更有针对性了。”该村乡村振兴指导员、第一书记许建荣介绍,聚焦水面漂浮物、岸坡违规种植等问题,河长联合村两委逐项梳理“三个清单”,标定时间表、任务书,建立工作台账,靶向破解治理。水质好了,风景美了,良好的水景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共享菜园、生态垂钓、500亩林海等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各级河湖长的履职成效,泰州市积极响应江苏省河长办部署,率先落实“三个清单”制度。其中,问题清单详细罗列每条河道存在的问题隐患,项目清单明确列出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责任清单明晰界定各级河湖长的相关责任。“三个清单”相互关联,形成闭环,确保问题全面起底、项目落地落实、责任到岗到人。如今,这一制度已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助力基层河湖长更好履职的有力抓手。
“三个清单”制度推行过程中,如何确保问题清单更有针对性、项目清单完善且覆盖全面、责任清单务实有效?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泰州市水利局开展集中调研,深入分析评估,加大指导力度,确保“三个清单”的制定与实施更加精准、系统、有效。
围绕落实落细“三个清单”的工作布局全面展开——市级层面精准把脉水系水网,并迅速与属地及关键部门搭建沟通桥梁;县级层面系统布局,精心规划区域河湖治理蓝图;镇级层面聚焦本土河湖特色,锁定重点建设项目;村级层面巧妙融合村(社区)“一事一议”机制,确保项目落地生根。
以姜堰区为例,当地采取“四因”举措:因时而动,动员群众参与;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解决顽疾;因河施策,实现水面一体化管护;因势利导,探索“水经济”反哺模式。这些措施不仅让河道恢复了生机,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姜堰区缪埭村针对河坡扒翻种植等“老大难”沉疴顽疾,运用“三个清单”开展攻坚整治,并在坡面发展艾草产业,赢得群众支持,也蹚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子;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大泗镇佴庄村,曾经淤积严重、污水乱排的张家汪河,在推行“三个清单”后,得到彻底整治,蝶变为生态景观廊道的一部分……
此外,结合“三个清单”制度,泰州市深化落实为基层减负要求,全面取消App(应用程序)打卡留痕;在达到部、省规定的巡河频次基础上,基层河长巡河次数同比减少约20%,上级交办和公众投诉同比减少近30%;通过无人机实时影像和遥感图斑对比,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置,完成整改323个;设置49个市管河湖水质自动化监测站点,及时发现处置水质问题,确保市管河湖水质稳定达标……一系列举措,不仅简化了工作流程,更以河湖治理管护的实际成效,作为评价履职情况的标准,有力推动河湖长制从“有能有效”向“高质高效”转变。
“我们紧紧围绕‘勇当河湖治理表率、争创幸福河湖标杆’目标,持续以幸福河湖建设为主线,以河湖长履职为关键,以部门联动、合力治水为保障,持续为河湖长制工作高质量发展‘探路’,全力塑造河湖治理的泰州样板。”葛志晖说。
来源:2024年12月18日 中国水利报
编辑:梁思徽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为公众传播之目的,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公众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