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名人故事 | 林则徐:大规模疏浚江苏河流

文摘   2024-11-19 17:35   江苏  

林则徐的名字家喻户晓

这位清代名臣不仅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也是一位水利专家

林则徐为官四十载

宦游十三省

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

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的伊犁河

都留下了他

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的足迹



林则徐

字元抚,

又字少穆、石麟

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因“虎门销烟”的壮举被誉为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同时还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水利大家、治水名臣。他潜心研究我国历代治水方面的论著及奏章,在其撰写的《北直水利书》中,提出了诸如防重于治、保持水土等一系列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水利思想,此书后被改编为《畿辅水利议》。

2019年12月,水利部发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有几个熟悉的人名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其中之一就是“林则徐”。



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林则徐母亲病逝,身为江苏布政使的林则徐回福州为母亲守孝。同年十一月,江苏洪泽湖大堤周桥段突然决堤,天寒地冻之时,洪水泛滥,灾民苦不堪言,淹死者冻死者不计其数。两江总督孙玉庭因此被免职,由漕运总督魏元煜接任。如何治理水患?魏元煜心中没底,他向朝廷推荐了正在家中守孝的林则徐。此时的林则徐身患疟疾,又重孝在身,但他毫不犹豫,从福州赶往千里之外的高家堰(洪泽湖大堤)。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身着素服,亲自指挥加固大堤,仔细查勘,督办工程。洪水在大堤外冲出了一个近27米深的大塘,民间俗称周桥大塘。经过六年修筑,林则徐率人在周桥大塘外口建成一道长近800米、堤顶宽33米的内堤,同时用条石砌成外堤。地面上条石多达十一层,极其坚固,将大塘牢牢围住。条石间镶有铁锔,上有“钦工”“林工”等铭文。这是林则徐对周桥大塘堤坝工程质量充满信心的体现:一旦将来出现质量问题,他愿意通过“林工”铭文,让朝廷对他进行追查问责。

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以江苏巡抚的身份,再次踏上江苏大地,会同两江总督陶澍,采用捐资、借资兴办的方式,并辅之“以工代赈”,完成了娄江与白茆河的修浚。至此,太湖流域的防洪局面彻底得到改善,解决了农业发展的水源供给问题,有效保障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




林则徐的治水理论

在江苏的治水实践中,林则徐在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治水理论和管理方法。他曾以浏河为例提出了水利是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之基础,谓之“夫水之行地也,涣然而成文,故水利之兴废,农田系焉,人文亦系焉”。他又提出“防重于治”的治水指导思想,谓之“与其补救于事后,莫若筹备于未然”等,充分体现了他的杰出才能和务实作风。


林则徐在江苏兴修水利示意图

林则徐在他的重要著作《畿辅水利议》中指出:“自古致治养民为本,而养民之道,兴利防患,水旱无虞,方能盖藏充裕”“首胪水利,利益国计,明当务之急也”“水利以兴,穷黎以济,洵为一举两得”“水利兴则余粮亩皆仓庾之积”。他认识到兴修水利关系到农牧业生产的好坏,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溢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的兴废直接攸关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计,为老百姓谋利益、为国家求富强的官吏都莫不重视农田水利。林则徐是水利建设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


林则徐治水注重深入实际

因地制宜,科学施策

为水利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林则徐一生

治水时间之长、投入精力之多

为民谋利之大

永远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

来源:中国水利、交汇点、中国水事、《水利名贤》

编辑:梁思徽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为公众传播之目的,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公众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江苏省水利厅
江苏省水利厅官方平台。提供江苏水利最新动态、政策文件、信息服务。水美江苏,期待您的加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