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又有同学报名了「救大命」新传考研研究方法课程,然后在跟课程的同学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疑问和小问题,在群里激情开麦讨论之后,这里再做一个补充的研究方法汇系统性答疑合集。 另外,安利一下我们出品的新传考研界最好的研究方法课程,现在价格目前仅售149RMB。
该课程适用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等常考研究方法的新传高校。多名同学听完课后表示研究方法“恍然大悟”,“研究设计部分太牛啦”,“没想到六老师讲的这么好”,“听完第一节课就感觉长脑子了”!
民族志,又称人种志,是人类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文本。它基于实地调查,以在人群中的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为基础,对文化进行描述,进而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见解。
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文化展示的过程与成果。它通过田野工作为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提供支撑。民族志呈现了整体论研究方法的成果,这一方法建立在这样一个概念之上:一套体系的各种特质未必能被彼此单独地准确理解。
从形式和历史上看,这种写作风格与旅行家书写以及殖民地官员报告有所关联。某些学术传统,将民族志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许多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的本质所在。
01 民族志的分类
一、按研究对象划分
(一)单一民族志
聚焦于某一个特定民族或族群的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对某个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进行全面描述和分析的民族志研究。
(二)多民族比较民族志
同时研究多个民族或族群,通过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揭示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比如对不同游牧民族的迁徙模式、畜牧方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二、按研究方法划分
(一)传统民族志
也称为经典民族志,通常采用长期的田野调查方法,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与他们共同生活、参与日常活动,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然后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例如马林诺夫斯基对特罗布里恩群岛土著居民的研究,他在当地生活多年,详细记录了岛民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宗教仪式等各个方面,撰写了经典的民族志著作。
(二)现代民族志
在传统民族志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除了实地观察和访谈外,还可能运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影像记录等手段,并且更加注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研究对社会现实的干预和影响。
(三)虚拟民族志(重点常考!)
也被称为网络民族志。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主要研究虚拟社区、网络文化等方面。研究者通过参与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群组等虚拟空间的活动,观察和分析网络用户的行为、互动模式、文化表达等,从而揭示虚拟世界中的社会文化现象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三、按研究视角划分
(一)焦点民族志
焦点民族志是传统的民族志方法。它常被用于研究亚文化群体,而非与研究者所处文化完全无关的陌生文化。也有研究者用其研究社会机构,关注机构生活如何在规则和经济层面嵌入社会关系。此外,焦点民族志的研究焦点还可以是具有特定特质的人群,如特殊残障人群。在这类研究中,参与者之间可能互不相识,但因共有特质而可能有普遍行为和经验。例如很多老人的看护方式相似,研究者由此能看到共同文化,并从中推导出假设。
(二)自我民族志【重点掌握,近年热门】
自我民族志关注研究者自身经验。这种研究在研究者角色和反思性方面问题复杂。它使用民族志方法,目标和结构特别。研究者通过做记录、写故事、制作田野笔记、用日记等方式不断反思,刷新对事件的回忆并增添细节。研究者主观地研究自己认为独特、重要且难忘的经历,这些经历对他们有重要意义。自我民族志研究者认为,分享自身经验能帮助他人获得支持鼓励,不再孤立无援,还能推动他人寻求治疗、坚持自我或理解自身经历。
(三)批判民族志
批判民族志随 “批判理论” 兴起。其研究者旨在描述、分析、揭示隐蔽议题、权力中心以及控制、压迫、约束人的观念。在批判民族志中,研究者不可能价值中立,社会研究要直接推动积极的社会变革。
02 民族志的特点
一、整体性:全面观点与整体视角
民族志研究致力于提供全面且整体的观点与视角,旨在对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所产生的信念、态度、价值观、角色以及规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理解与阐释。它并非孤立地看待某一文化元素,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试图把握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特定的社会文化模式。
二、参与性:直接参与与深度观察
强调参与观察是民族志研究的重要方法。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场景,与研究对象共同生活、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以此亲身体验并获取第一手资料。这种深度参与使研究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和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以及情感体验,避免仅通过外部观察或间接资料所可能产生的误解或片面解读。比如,研究者在研究一个传统农耕社区时,会亲自参与到耕种、收获等农业生产活动中,与农民们一起劳作、交流,从而深入了解他们的农业知识体系、土地观念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三、描述性:丰富描述与生动笔触
以描述作为主要的呈现手段,通过丰富而详细的叙述来展现研究对象的真实面貌。民族志研究者会运用大量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的发生过程、环境的布置陈设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研究对象的生活场景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所研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具体特征。例如,在描述一个民族的节日庆典时,会详细记录庆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的服饰装扮、举行的仪式环节以及现场的氛围等,让读者对该民族的节日文化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
四、解释性:主观解释与意义挖掘
在进行详细描述的基础上,民族志研究还十分注重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解释,致力于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逻辑。它不仅仅满足于呈现事物的表面状态,更试图挖掘出这些现象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价值取向以及它们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例如,当观察到某个部落存在特定的婚姻习俗时,研究者会进一步分析这种习俗是如何反映该部落的家族观念、社会等级制度以及人口繁衍策略等,从而揭示出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根源。
03 新传视角下的民族志步骤
一、选择研究分析对象
在新闻传播研究中,民族志研究的对象选择可以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社区、群体和机构等,还可以关注新兴的网络社区、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特定群体等。例如,选择一个热门的短视频平台上的某个创作者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作模式、互动方式以及文化表达。新传视角为民族志研究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数字时代的各种文化现象。
二、提出民族志问题
在新闻传播研究中的民族志问题应紧密结合传播现象。比如,对于上述短视频创作者群体,可以提出 “新媒体平台如何影响up主的创作内容和风格?”“up主与粉丝之间的互动模式是怎样的,这种互动对文化传播有何影响?” 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注文化本身,还聚焦于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媒介技术、受众反馈等。
三、搜集民族志资料
在新闻传播领域,搜集民族志资料的途径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参与性观察和个案访谈,还可以通过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在线社区、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观察和分析。例如,收集短视频创作者的作品、评论区互动内容、直播记录等。同时,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了解受众的行为和偏好,为民族志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四、进行民族志分析
新闻传播视角下的民族志分析需要考虑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分析新媒体平台上的文化现象时,要关注信息的传播路径、传播速度以及受众的参与度等因素。例如,分析短视频创作者的作品如何在网络上传播扩散,以及这种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塑造作用。同时,也要结合相关新传理论,如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深入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各种机制。
五、书写民族志
新闻传播研究下的民族志书写应注重呈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与传播特点。在描述研究对象的现象时,要突出媒介技术的作用和影响。例如,在书写关于短视频创作者群体的民族志时,可以详细描述他们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和传播,以及这种创作和传播对社会文化带来的变革。同时,民族志的书写也可以采用多媒体形式,如结合图片、视频等,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更好地传达研究成果。完成书写后,通过反思,继续在新传视角下开展新一轮的研究。
04 民族志中的关键性考点
一、深描(同济大学考过)
深描是由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其著作《文化的诠释》提出的重要概念和方法。所谓深描,就是通过详尽地描述呈现事件的细节,还原真相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深描常常和解释方法结合使用。
在文化解释方法中,深描不是寻求普遍规律的实验性科学手段,而是探求意义的解释性科学方法。它强调融入研究对象的 “异文化” 意义结构,如通过对特定文化中的象征体系进行描述和解释,来理解其对人们观念和社会生活的解说,进而揭示 “局外人” 难以观察到的社会生活隐秘。
在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对特定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进行详尽的描述,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结合理论分析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揭示文化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意义。例如,对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仪式进行深描,包括仪式的流程、参与者的角色、象征意义等,有助于我们理解该民族的文化信仰和社会结构。
【另一种定义】著名学者汪民安曾认为“深描”就是从极简单的动作或话语着手,追寻它所隐含的无限社会内容,揭示其多层内涵,进而展示文化符号意义结构的复杂社会基础和含义。
二、参与式观察特点(很多学校都考过简答)
(一)融入与观察并重
参与式观察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主动融入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或工作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和直接观察,收集关于社会行为、文化习俗和人际互动的第一手资料。这种方法强调研究者既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能够在自然状态下捕捉真实的社会现象。
(二)深度与广度兼顾
与传统观察法相比,参与式观察能够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洞察。研究者通过长时间的沉浸,不仅能捕捉到显而易见的行为模式,还能洞察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意义、动机和情感。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如社区文化、组织氛围、群体互动等。
(三)伦理与反思并行
研究者在融入研究对象群体的过程中,必须谨慎处理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确保不干扰其正常生活,同时保护他们的隐私和尊严。此外,研究者还需定期反思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角色和可能的偏见,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05 近年热门的其他民族志概念
一、量化民族志(这个名词有混合研究那味了)
量化民族志是在数字化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兴研究方法。由戴维・谢弗提出,它试图打破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人文与科学、意义与数字之间的固有区分。其名称中的 “民族志” 明确了以文化为研究对象,在教育领域强调从社会文化视角研究学习。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量化民族志一方面通过 “量化” 从海量数据中挖掘隐含模式,另一方面,“民族志” 确保大数据分析具有意义,在数据转变为信息的过程中赋予其文化含义,实现深度理解。
虽然在国内,量化民族志还相对陌生,但由其衍生出的学习分析工具 “认知网络分析” 已被越来越多的新传研究者所熟悉和使用。然而,仅仅掌握认知网络分析技术是不够的,深入理解量化民族志的方法论思想至关重要。
因为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和数据理解能力对于新传研究者来说变得尤为重要,而量化民族志作为一种同时强调海量数据和扎根式研究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诠释认知网络分析,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新闻与传播研究开拓新的路径和可能。
二、跨物种民族志(就是说赛博人会梦到懒羊羊吗?)
跨物种民族志关注人类与动物、植物与其他物种在不同场景下的互动,如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文化仪式等;探讨动物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包括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意义;研究人类与动物共同形成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跨物种民族志主要采用田野观察、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等手段。研究者深入实地,观察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实际行为和互动过程,亲身体验这种关系,并通过访谈了解相关人群对其他物种的看法和经历。
跨物种民族志突破了传统民族志仅聚焦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局限,将研究视角拓展到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以及共同构建的社会文化世界中。它关注人类与动物的互动、动物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以及跨物种的社会文化构建。通过田野观察、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等方法,跨物种民族志试图揭示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复杂的关系,为理解社会文化现象提供新的视角,为媒介人类学研究开拓新的领域和思路。
其实20 世纪上半叶,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城市调查中,民族志方法与对移民媒介问题的关注显著;下半叶,英国文化研究者将民族志方法用于大众流行文化分析。随着媒介技术发展,人类学家将媒介议题置于核心,形成媒介人类学进路,还采用媒介技术开展研究与记录,催生影像民族志等策略。1993 年,虽有人感叹尚未有 “大众媒介的人类学”,但两者相遇早已开启并形成多线汇流的理论传统。
众多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和乡村地区媒介使用状况开展人类学研究,近年来人类学视角与方法更拓展到社交媒体、游戏、粉丝圈等文化领域,互联网成为人类学家与媒介研究者相遇的田野。技术作为互联网和未来媒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学技术研究思想潮流汇入媒介人类学研究兴趣,带来新的研究激发点。
三、多点民族志(多个地点与多个节点的意思)
多点民族志由马库斯于 1995 年提出,并非单纯多个地点的民族志调查,而是强调不同点之间的联系与体系结构。它突破传统民族志的单一地点限制,关注点与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关联,为研究提供不同视角,使研究对象更加开阔丰富。常见应用于电影纪录片领域,如郭建斌对电影《大篷车》的研究以及王庆福对多点民族志与影像实践关系的讨论。
特点是强调点与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关联,突破单一地点限制。优点在于为研究提供不同视角,使研究对象更加开阔丰富。局限在于易被误解为单纯多个地点的调查,且在国内讨论不多,应用范围相对较窄。未来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内涵,拓展应用领域,加强理论探讨和实践创新,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民族志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价值。
有学者指出人类的文化现象本来就是多元的,但是,知识分工导致文化也被条割认知。仅以婚姻为例,它里面包含了天时、地利、经济、阶层、宗教、消费、仪式、跨文化、性别等诸多领域,人类学面对的研究对象并非由“纯净”的单一文化所形塑的“纯净”的个体,其同时也是多元文化的载体。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人类学必须加入对多元文化与研究对象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的思考。
四、线索民族志(西交牛耀红老师写过相关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赵旭东教授提出,除传统聚焦法之外,还有一种重要方法 ——“线索民族志”。该研究方法突破了静态定点观察方式,围绕人或物的行动轨迹及由此生发的各类现象展开探究,进而实现对点之上线和面的整体理解,且将人或物置于更为宏大的背景之中。
线索民族志的核心在于不断追寻线索,这些线索既包括日常生活中肉眼可见的各类事物和事实,也可以是通过想象形成的感受性或情感性连结。线索民族志正是在对这些可见与不可见线索的不断追循中,去理解这个世界及其文化本质。
研究者会依照线索的发展突破 “边界”,从一个空间迈向另一个空间,从一个事件过渡到另一个事件,从一个研究对象转向另一个研究对象。由此可见,线索民族志应当是主动的,而非被动;是线性的,而非点状;是关联的,而非割裂。
五、录像民族志(上交甘雨梅老师是代表学者哈)
录像民族志起源于社会学视角下的常人方法学和会话分析。它是以录像技术为手段、以视频数据为导向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该方法强调以录像素材作为经验研究的数据,注重捕捉自然的社会互动过程以及互动过程中的 “怎么样”,以便为后续分析提供 “厚数据”。社会学家希思等人将其命名为质性研究方法中的录像分析。
影像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文体。录像民族志运用在人机交互研究之中的核心就在于将人机交互过程“具体化”,标并非简单地将理论观点融入人机交互的研究中,而是深入人机交互的实际场景,探寻参与者在实践中所运用和依据的实践策略。
尽管目前录像民族志在我国传播学或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但已有学者通过结合传统民族志和其他方法,在人机交互研究方面取得了深刻的洞见,同时也有少量的录像民族志研究开始涌现。录像民族志在中国的发展或许可以更多地关注本土文化背景对人机交互的影响。这包括本土文化观念如何改变人机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本土文化如何在人机交互中得到体现和重塑。
06 民族志重要且新鲜的参考文献
[1]甘雨梅.录像民族志在人机交互研究中的可能与可为[J].全球传媒学刊,2024,11(03):24-41.
[2]甘雨梅,郭良文.当“人-机”相遇:基于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录像民族志研究——以上海“COFE+机器人”咖啡亭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2,(12):64-74.
[3]赵旭东.线索民族志的线索追溯方法[J].民族研究,2017,(05):42-54+124.
[4]管成云.深描“分布式知识”:多点民族志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径[J].新闻大学,2024,(07):27-41+118.
[5]牛耀红.线索民族志:互联网传播研究的新视角[J].新闻界,2021,(04):62-72.
[6]郭建斌.“电影大篷车”:关于“多点民族志”的实践与反思[J].新闻大学,2014,(03):45-50+44.
[7]吴恩楠,郝金华.“附近的纠缠”:当代青年“抱树”现象的多物种民族志考察[J].当代青年研究,2024,(05):114-124.
[8]张磊.赛博格能理解蘑菇吗?跨物种民族志视野下的媒介之思[J].新闻界,2024,(07):4-13.
另外,再次安利一下我们的研究方法课程。复制下面的绿色链接到浏览器即可进行课程试听,课程报名后还会赠送背诵笔记以及研究设计高分模板。
「救大命」研究方法课程试听链接如下——
https://www.cctalk.com/v/17200079714200?xh_fshareuid=129530246
新传考研公众号「新传考研题库」由@爱做作业的六点半同学创办,专注新传考研答题与押题,以新传真题为方法,用答题输出倒逼知识输入。如果可以还有其他考研新传考研问题,可以微信或者留言提问,耐心答疑助你考研顺利!
最后希望以后能提供给宝子们更加独特的视角,新鲜的案例,专业的理论,其他地方学不到的套路技巧!宝子们如果觉得有用的话,一定一定要记得⭐️星标⭐️我们的公众号~ 宝藏公号,入股不亏,你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