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酸与胸骨后烧灼感:原因、症状与应对

文摘   2024-11-01 15:10   浙江  

不少人会经历反酸和胸骨后烧灼感,这些不适症状不仅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体验,还可能对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干扰。反酸和胸骨后烧灼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症状,了解其发生机制、症状特点以及应对方法,对于患者的自我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1. 反酸与胸骨后烧灼感的发生机制
    1.1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
    食管下括约肌犹如一道 “守护门”,在正常情况下呈关闭状态,能够有效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然而,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出现问题时,这道 “门” 就可能变得松弛或无力,无法正常阻挡胃内容物的反流。多种因素可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例如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可能会逐渐下降;肥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腹部,会增加腹腔内压力,对食管下括约肌产生较大的压力,使其更容易松弛;某些食物和药物也可能对食管下括约肌产生影响,如辛辣食物、巧克力、咖啡、酒精等,以及一些降压药、抗抑郁药等。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时,一旦腹腔压力突然升高,比如在弯腰、咳嗽、用力排便等情况下,胃内容物就会趁机反流至食管下端,从而引发反酸和胸骨后烧灼感。
    1.2 胃排空功能降低
    胃排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胃的蠕动、幽门的开放与关闭以及十二指肠的协同作用等多个环节。当胃排空功能降低时,食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会延长,尤其是含有大量消化液(特别是胃酸)的食物。胃排空延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胃部肌肉收缩无力,这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影响了胃部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蠕动减慢;胃部手术也可能破坏胃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神经支配,影响胃排空功能;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进食过快、过度进食油腻食物等,也会增加胃的负担,导致胃排空延迟。食物在胃内潴留时间过长,胃酸会持续分泌,导致胃内压力升高,当压力超过食管下括约肌的阻力时,胃酸就容易反流至食管,引发反酸症状。
    1.3 食管动力减低或障碍
    食管本身具有蠕动功能,能够将吞咽的食物顺利推送至胃内,同时也能将反流至食管的酸性物质及时清除。食管动力减低或障碍会影响这一过程,导致酸性物质在食管内停留时间过长,刺激食管黏膜,引起胸骨后烧灼感。食管动力异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食管肌肉本身的病变,如食管肌营养不良、硬皮病等,会影响食管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脑血管意外等,可能干扰食管神经的正常传导,导致食管蠕动不协调;此外,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也可能影响食管的动力,因为情绪紧张可能会导致食管肌肉痉挛,从而影响食管的正常蠕动。

  2. 反酸与胸骨后烧灼感的症状特点
    2.1 反酸的伴随症状
    反酸常常不是单独出现,而是伴有其他一些症状。嗳气是较为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患者会不自觉地从口腔排出气体,这是由于胃内气体增多,反流至食管后从口腔排出。胸前区疼痛也可能与反酸同时出现,疼痛的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不适,而有的患者则会感到疼痛较为明显,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种疼痛可能与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引起食管痉挛有关。
    2.2 胸骨后烧灼感的放射部位
    胸骨后烧灼感的起始部位通常在上腹部、剑突下或胸骨后,患者会感觉到一种温热感或酸感,这种感觉可能会逐渐加重。严重时,疼痛可放射至下胸两侧,甚至颈部和背部。例如,有的患者会感到胸部正中像有一团火在燃烧,同时疼痛向两侧胸部蔓延,如同被绳索牵拉一般;还有的患者会感觉颈部有灼热感,仿佛被热水烫过,或者背部出现酸痛不适,误以为是背部肌肉问题,实则是胸骨后烧灼感放射所致。了解这些放射部位有助于患者及时识别症状的来源,避免误诊。

  3. 反酸与胸骨后烧灼感的辅助检查
    3.1 内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将一根细长的内镜经口腔插入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可以直接观察这些部位的黏膜情况。在内镜下,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食管黏膜是否有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还可以观察食管下括约肌的形态和功能。如果发现食管黏膜有破损,结合患者的症状,就可以初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镜检查则可以更详细地观察十二指肠的情况,看是否存在与胃食管反流相关的病变,如十二指肠溃疡、胆汁反流等。在进行内镜检查前,患者需要空腹一段时间,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2 食管测压检查
    食管测压主要用于评估食管下括约肌和食管体部的动力功能。通过将一根带有压力传感器的导管经鼻腔插入食管,测量食管在静息状态和吞咽过程中的压力变化。这项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是否正常,以及食管蠕动是否协调。如果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过低或食管蠕动异常,就可能提示存在食管动力障碍,这有助于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3 24 小时 pH 监测
    24 小时 pH 监测是一种动态监测食管内酸碱度的方法。患者需要携带一个小型的 pH 监测仪,将一根细导管经鼻腔插入食管,导管的顶端位于食管下括约肌上方 5 厘米处,监测仪会连续记录 24 小时内食管内 pH 值的变化。通过这项检查,可以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胃酸反流的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如果在监测期间发现食管内 pH 值低于 4 的时间过长,就说明存在胃酸反流情况,这对于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4 心电图检查
    由于胸骨后烧灼感可能与心脏疾病的症状相似,如心绞痛等,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心电图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帮助医生排除心脏疾病的可能性。如果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而患者又有反酸、胸骨后烧灼感等典型症状,且其他检查支持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那么就可以更加明确诊断方向,避免将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心脏疾病,从而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反酸和胸骨后烧灼感虽然常见,但背后可能隐藏着胃食管反流病等健康问题。通过了解其发生机制、症状特点以及及时进行相关辅助检查,患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等,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也有助于预防和缓解这些症状的发生。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以便获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慢性病科学预防
本公众号专注哮喘、慢阻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痛风、偏头痛、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支扩等慢性病的预防,并科普营养学知识、运动知识、减肥知识等,全面打造受众整体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