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之味】《对月图》南宋象征主义

文摘   2024-01-28 20:49   浙江  




让   生   活   有   兰   有   景

如    诗   如   画



《兰之味》

【明】张大复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故称瑞耳。
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
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绍兴|Dimon



​​​​​​

古人审美有“”之说,改变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也唤做“移我情”。


移世界一词正出自张大复的:“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月光分明成了古人在另一世界得以忘忧的最好“介质”。这种象征意义出现在诗画等方方面面。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宋代画家眼中的“天上月色”吧。



马远与另外三位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夏圭在画史上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明代曹昭所著《格古要录》中就马远的山水画概括道:“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决壁而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

注:曹昭,元末明初收藏家,字明仲,松江人。父曹真隐博雅好古,收藏大量法书、名画、彝鼎尊壶以及古琴、古砚。



宋 马远《月下把杯图》


马远的构图多用边角取景,突出近景的艺术效果,因此有“马一角”的说法,这样的构图安排可以将观者视线集中到局部物象上,细细体会山石、泉林低低细语,感受来去无息的行云烟岚,与全景式山水相比更为典雅亲切。




马远《对月图》

南宋象征主义代表作品

《对月图》,绢本水墨,纵149.7厘米,画心横78.2厘米,全幅横11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岭间邀月共饮的场景。用特重烘染的手法来制造出月夜朦胧之景,给人一种境界高简、意象幽邃的趣味,发人深思。此图充分发挥了花家特点,是南宋象征主义作品的代表。

马远近景多布置以巨石、老树及枯藤;中景画面点缀几湾秋水;远景渲染以缥缈的烟云,点景人物穿插其中,笔墨手法上运实于虚,虚实相间,下笔遒劲严峻,设色清润。




画面上半部,山峰崔巍,山头满布茂密林木,虽然少见画家惯用的斧劈皴,但那痛快淋漓的侧笔直刷,由浓及淡的墨色,密集的苔点,让峻峭山形多了几分雄浑。



空中悬挂一轮满月,月下面是瘦削远山,远山空勾几近无皴,只做淡淡晕染与近山在质感上区别。这种“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的布景,是马远典型的画山方法。



画面下半部,左侧崖石间伸出几棵虬曲的老松和杂树,茂密的松枝垂挂着藤蔓。松荫底下,一位高人抬头望月,举杯邀饮,神态狂放不羁,旁边立一位端酒壶的童子,人物造形简练而写意。




高人前面,下去是深不见底的沟崖,悬崖边又是一棵斜拖着枝杈的老松。画家常用向下斜拖的笔法画树枝,这样的画法使树显得虬劲曲折而又富古意。最近处的岩石用焦墨斧劈,显出特写的效果。



山高谷深,皓月当空,松荫蔽天,这些布景都围绕着那位坐在悬崖边举杯邀月的高人,他是整幅画的重心。表现了一种清雅脱俗又孤高寂寞的审美情调。



画面留有五方钤印,其中的两方“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是我们盖章达人乾隆皇帝的印章。



《对月图》中也可见到少量斧劈皴,但大多用侧笔平刷塑造山石,构图布局也较满。虽然技法有所差异,但此画表现出的清雅峻秀的风格,与马远一贯的画风一脉相承。(也有明代学者提出,《对月图》并非马远真迹,而是后人仿马远画风之作。)


朦胧月光下,原本平常的景物会变得清丽脱俗。

如今的我们,依然在月下思亲忆乡,伤己怀人。月下独酌、赏兰行吟……


冬季萧索漫长,还好有花为伴。

只要经心,便能与美好、清雅、幽然的时光相遇。


绍兴|Dimon


让我们一起分享生活. 微信 :zwd-87399611
口令:一兰一景 加群


回顾
观兰品绿 | 竹青月白、天水碧、美极的中国传统颜色雅称
【兰×国潮】兰庭雅集,让传承成为潮流
友人说养了兰  猫也终会有的


美编:坐忘听云     文字策划: 陈默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在看”,告诉我你也喜欢




一兰一景
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承 “以兰言志”向时代发问,探索中国文化根基延续。构建新视角“人文+美育”的理论体系。一生万物,从本源出发,以人为本,探索文化落地的更多可能。 品牌成立以来,坚持组织公益讲座,2023年获评省十佳传统文化对外宣传项目。
 最新文章